↑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非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24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21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以上变化表明

    A. 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

    B. 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

    C. 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D. 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1 题
  1. 我国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认为可以从以下要素给历朝历代打分。

    考察一个王朝,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素

    一、政治(清明的时间长短、政局的稳定性)

    二、文化(思想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否具有朝气、活力)

    三、风俗(即民德,基层民众的素质、社会主流道德风尚如何)

    四、经济(民众的生活、商业是否发达,是否按照历史的惯性自然发展)

    五、国防(是否有强大的武装抵御外来侵略,对外战绩)

    六、教育(国民教育程度,人才培养)

    七、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规章科度)

    八、领土(直接治理面积以及表示臣服的属国范围)

    九、科技(发明创造、生产力发展水平)

    十、国际地位(在当时世界上的国际地位,与世界同时期各国的综合国力比较)

    根据材料,对中国古代历史上某一朝代进行打分(只需选取其中三个要素分别打分,其中“经济”是必选要素)并加以说明或者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要素并打分,说明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4 题
  1. 雍正年间制定了“冲繁疲难”制度,根据各州县所处地理位置的冲或僻、政务的繁或简、赋税的完或欠、命盗案件的多或寡等四方面情况,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来选用官吏。四要素俱全,或一项突出者,由该省督抚于属员中拣选补授。而四项俱无者,官员由吏部补授。此制度

    A. 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B. 将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四个等级

    C. 不利于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

    D. 打破州县官吏都由吏部选用格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录取分为南、北、中三卷,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

    卷种

    涉及地区

    录取比例

    南卷

    应天(今南京)、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

    55%

    北卷

    顺天(今北京地区)诸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

    35%

    中卷

    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

    10%

    根据上表可知,明朝分卷制的实行反映了当时

    A. 科举制八股取士正式形成

    B. 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C. 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D. 政治重心由南方移至北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727年,清政府推行开豁贱籍的政策,宣布取消山西乐户、浙江惰民、微州伴当(仆人)、宁国府世仆等“贱民”的贱籍,户口统一编入正册,使“俾得奋兴向上,免至污贱终身、累及后裔”。这一举措

    A. 是对传统封建等级秩序的彻底否定

    B. 促进了社会流动和统治秩序稳定

    C. 减轻了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D. 改变了传统“因业而贱”的职业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清时期盛行一种佃农有权永久耕种地主土地的永佃制,即地主只能收租,无权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这一制度致使

    A.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B. 佃农社会地位提升

    C. 佃农地租负担得到减轻

    D.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代监察“组织之密职权之广、权威之重、委寄之深,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但有十位御史或给事中因弹幼内阁首辅严嵩,不是被贬、除名、下狱,就是被廷杖打死……最终严嵩则被明世宗削职,所有家产被抄没。这说明

    A. 内阁在当时操控了监察系统

    B. 明朝时期的监察制度名存实亡

    C. 专制下的监察效果取决于皇帝

    D. 当时内阁与监察机构权责不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 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B. 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C. 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清代前期有以“起运”、“存留”为标志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和调整:一部分起解户部及各部寺监,作为国家经费开支之用;一部分存留本地,作为地方经费开支之用。与宋代相比,这种做法

    A. 将地方官员对人民的盘剥合法化

    B. 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尖锐

    C. 说明中央有逐渐加强集权的趋势

    D. 有助于地方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元史》载:“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其系至重……大都设置总急递铺提领所……凡铺卒皆腰革带,悬铃,持枪,挟雨衣,赍(携带)文书以行。”以下对该机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巩固统一帝国

    B. 维持地方治安

    C. 转运地方财赋

    D. 抑制武将势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这反映出当时

    A. 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

    B. 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

    C. 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

    D. 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A. 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

    B. 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

    C.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

    D. 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A. 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B. 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C. 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 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唐代均田制基本沿袭隋代,但唐代进一步缩短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把三分之一的男子排除在足额授田的范围之外,同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的内容。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

    A.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行为

    B. 促进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C. 有利于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D. 维护了官僚集团的利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到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

    A. 宗法意识的淡薄

    B. 考试入仕的开始

    C. 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D. 特权垄断的削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 民间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民营手工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纸币都迅速贬值,明朝中期,政府基本放弃纸币。最终,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成为主要支付工具。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A. 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B. 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 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D. 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它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问精神、南方风情与北方神韵。就创作而言,虽然没有出现过能与关汉卿相婕美的大家,但它的意义在于民众喜闻乐见,能寓教于乐。这里的“它“应是指

    A. 宋词

    B. 元曲

    C. 明清小说

    D. 京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治国思想的记述。

    出处

    记述

    《管子·重令》

    “受禄不过其功,服位不侈其能。”

    《说苑·政理》

    “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商君书·赏刑》

    “富贵之门必出于兵。”

    《史记·吴起列传》

    “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由此可以推知:

    A. 削弱旧贵族的势力成为潮流

    B.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严重固化

    C. 军功阶层全面取代显贵望族

    D. 君主对权臣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期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春秋至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变迁:

    A. 加强了君主专制

    B. 拓展了中国疆域

    C. 推动了官僚政治

    D. 实现了国家统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六国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A. 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 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D. 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唐朝时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B. 北宋活字印刷术开始盛行

    C. 活字印刷有助于提高效率

    D. 印刷术推动了宗教的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变化。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与其搭配正确的是:

    A. 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B. 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C. 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 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南宋前期的鄂州,因是江防重地,故城市建筑规模不大。但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在城外发展起了南市。这个南市“列肆如栉”,使鄂州成为一大都会。各地州县也有类似鄂州的现象。这类现象的出现表明

    A. 市场交易不受政府监管

    B. 南宋政府推行抑商政策

    C. 城市坊市制度逐渐瓦解

    D. 草市发展助推城市繁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明末以后,孕育着一种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理性自觉之潮流,滋生着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争取个人幸福与利益的启蒙意识。”导致此思想潮流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市民阶层广泛兴起的需要

    C. 宋明理学思想束缚被打破

    D. 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与壮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B.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C.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具有“仁、礼、孝”等品质,因为他相信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材料二  在管理中汉武帝仍然依靠法家学派的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但他又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

    材料三  宋朝新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朱熹(1130——1200)。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朱子家训》,其中对婚礼、葬礼、敬奉祖先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礼仪都做了详尽规定。作为一位优秀的儒家学者,朱熹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个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更大的社会里都应当发挥其正当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勒格《新全球史》

    材料四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儒家和法家为建立“政治和社会秩序”各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为适应汉武帝统治的需要,董仲舒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怎样的改造?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朱熹认为人要发挥“正当的作用”必须遵循怎样的原则?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漕运指利用水道调运官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黄河流域变得凋敝不堪。除了藩镇之外,唐军在平叛过程中,一些将领的权力扩大,独霸一方,甚至与唐中央对抗,这使得“漕运阻绝”。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决心整顿漕运,户部侍郎刘晏经过考察,对漕运进行了重大改革:疏浚渠道、以通航运;以盐利雇人运输,“不发丁男,不劳郡县”;创立漕运的奖励制度等。经过改革,江淮漕运物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刘晏提出并实行的这一套漕运制度,在安史之乱后为挽救漕运的中衰起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潘镛《中晩唐漕运史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漕运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漕运改革的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