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18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何种趋势?(    )

    A. 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           B. 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C. 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            D. 父家长权力益趋巩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图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高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唐代与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举荐,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   )

    A.捍卫平民的权利

    B.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

    C.维护贵族的利益

    D.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二月革命后,俄国老百姓的要求集中在“和平、土地和面包”上。但是,临时政府拒不接受工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的要求,也不实施土地改革,反而宣布要把战争进行到底。在这种形势下,俄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     )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B.实行土地制度改革

    C.继续进行民主革命            D.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 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    )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一份历史文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民的,“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这份历史文献出现于(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B.美国内战时期

    C.俄国二月革命期间             D.巴黎公社期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     )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古巴导弹危机已经走过50多个春秋。危机时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曾说:“导弹危机充满了错误信息、错误判断、错误计算的例子……这必定会导致这样的结论:我们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到无核的世界。”这表明古巴导弹危机(     )

    A.客观上缓解了“冷战”期间的国际紧张局势

    B.美苏核均势下的一次争锋

    C.由美国发起并以苏联妥协告终

    D.拉开了美苏双方“冷战”的序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英国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力鼓动欧洲联合的国家。但在是否加入欧共体的问题上,英国人用“with”而不是“of”来形容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主导因素在于英国(    )

    A.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最广阔的市场

    B.与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的政体相近

    C.念念不忘其昔日显赫的大国地位

    D.企图控制欧洲并与美国全面抗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 之风”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D.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人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历史学者指出“公元十世纪以前,黄河的水流基本上安稳而平静,而东汉至唐末,仅有四十个年分有决溢的记载;但唐末至近代,黄河大小决溢达一千五百余次,不再是一条安稳平静的大河”从宏观的角度看,有关黄河的变化,下列解释何者妥适?(    )

    A.古代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森林、草原比较完整。唐代以后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B.唐代以后,历史重心往东移,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荒废,逐渐淤塞,泥沙集于黄河

    C.安史之乱后,南方各方面的发展均超过北方,水利工程集中于南方,黄河已遭遗忘

    D.黄河的决堤是因农民与水争田,不断在河边修筑围田、圩田,破坏自然生态的结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某地”是指(     )

    A.英国的伦敦                   B.法国的巴黎

    C.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D.意大利的威尼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美洲大陆上,哥伦布纪念日便是纪念欧洲与美洲首次碰撞后,产生新的混血种族及其文化的节日,并被人们称为“种族之日”。这里纪念的是(    )

    A.发现新大陆的英雄

    B.开启美洲历史的新篇章

    C.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D.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美国杜邦公司的历史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片断一 初创

    1802年,从法国购进机器,在特拉华州的威尔明顿市郊创建了火药厂,生产黑色火药。不久,法国订单便源源不断到来。

    1805年,美国军方宣布,其所需火药将全部由杜邦火药厂生产。

    片断二 发展

    1902年,建立东部实验室,它是美国最早的工业实验室之一。

    1903年,建立中央实验站,并利用其在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生产清漆和其他非炸药类产品。

    片断三 转型

    1920年,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

    1922—1925年,研发出快干型耐磨亮漆,用于汽车生产;制造出成本低廉且耐用的塑胶产品。

    1929—1943年,发明尼龙;研制出可用于音像磁带、雨衣、不粘锅等产品的新型涂料。

    1958年,成立公司国际部。此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

    ——据胡国成《美国现代化工之父——杜邦》等

    (1)据片断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杜邦火药厂初创时期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4分)

    (2)据片断二,指出杜邦公司的发展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些特点。(4分)

    (3)据片断三,概括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说明其历史背景。(12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请对比两幅照片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历史的变迁及你的感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选取了古今中外九大著名改革事件,其产生的历史作用各不相同,主要有如下五种表现:第一,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第二,改革是思想解放的主要形式;第三,改革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第四,改革是社会转变的有力杠杆;第五,改革是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

    请根据以上五个方面,各举一典型事例并简要说明。(事例不得重复)(1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名称及成果内容。(7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