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语言应用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名著阅读 6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演绎法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请参照事例,运用演绎法,仿写句子,注意句式大体相似,逻辑清晰。

    示例: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你既然要深入领略泰山的伟岸,那就应亲自去看一看,登一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非虚构写作”,指的是一种基于“事实”的文学创作活动,它采用讲故事的叙事方法反映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与虚构性写作基于“想象”的特点不同,非虚构写作是围绕“采访”建构“真实性”。真实事件、真实经历、真实体验是非虚构写作的基本要求。

    严谨的非虚构写作活动要求写作者有扎实的采访过程。为了写作《像我这样的黑人》,霍华德·格里芬乔装成黑人进行浸入式体验,多次乘坐公共汽车穿越密西西比州等种族主义倾向较严重的区域。为了写作《出梁庄记》,梁鸿追踪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跑遍全国十一个省市,访谈了340余人。

    中国是非虚构写作的“富矿”,因为“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几乎完成了西方400年的历史,经历了犹如过山车般的眩晕与速变。光怪陆离的现实常让人有匪夷所思之感,比虚幻更为不真实,每个人都身处一种被分裂和被分割的生活中,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几种生活、多元观念同时并存,仅仅是一墙之隔,就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生和场景”。

    面对剧烈变革的中国社会,传统作家来不及发现、洞悉、分析、沉淀、总结和提炼现实生活,由此造成文学在及时、鲜活、生动、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方面表现乏力。正如美国学者约翰•霍洛韦尔所说,当一切事情以比过去高十倍的速度变化时,“日常事件的动人性已走到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了”。即使是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报告文学,近年来也因调查技巧单一、表达手段单一,无法满足当代读者对事实深层次的追求而走向衰落,甚至有一部分沦为宣传文体,成了“吹捧文学”“推销文学”,失去现实主义批判性,遭到读者的厌弃。

    和传统的新闻文本相比,非虚构作品同样具有优势。传统的新闻文本往往擅长粗线条地转述新闻事件的框架,见“事”不见“人”。非虚构作品在恪守新闻“真实性”的前提条件下,不遗余力地挖掘人物、事件背后更为丰富的意义,在个人思索和公众历史、社会使命之间寻找到平衡点,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精神和生活的内核;其中叙事策略和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可体验性和可理解性,让读者更深切地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抵达真正的“真实”境界。

    非虚构作品与虚构文学有不同的阅读价值,后者偏向超越与审美,前者重在挖掘社会历史真相。从近年来全球媒体的非虚构写作实践来看,非虚构写作者重视宏大叙事下忽略的一些边缘题材,喜欢写作主流媒体忽视的焦点,如不被广泛关注的社会底层、边缘人物等。

    有意思的是,非虚构写作不是专为职业作家与记者而准备的,业余的大众也可以参与到非虚构写作中,记录下自己身边的人事。非虚构写作平台“有故事的人”的写作理念是“每个人都有故事,都可以写出故事”,并且认为非虚构写作者“可以来自名流,来自职业写作者,也完全可以来自贩夫走卒、升斗小民”。与专业文学创作、专业新闻写作相比,非虚构写作打破了写作的壁垒,推翻了写作的围墙,拆除了写作的藩篱,让普通人成为写作的参与者。

    非虚构写作在我国的兴起体现出整个社会文艺需求和理念的变化。1990年代,中国纪录片领域曾发起一场“新纪录运动”,原先被遮蔽的底层社会开始在镜头中向我们敞开。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非虚构作品有了更多的渠道发表与传播,广大普通人的写作活动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故事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写作领域即将展开的可能是一场文字世界的“新纪录运动”。

    (摘编自刘蒙之、张焕敏《非虚构写作:内涵、特点以及在我国兴起的多维因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写作真实地表达对人物、事件的体验,每句话都须有依据,杜绝主观想象。

    B.非虚构写作在我国的兴起受剧烈变革的时代影响,体现社会文艺需求和理念的变化。

    C.非虚构写作挖掘人事背后的意义,增强读者的体验,比传统新闻文本更具真实性。

    D.非虚构写作者不是职业作家和记者,它打破写作壁垒,让普通人成为写作的参与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阐释非虚构写作的特点,揭示其产生的原因。

    B.文章用中外两个事例论证了非虚构写作者要有扎实的采访过程,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C.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法,论证了非虚构作品优越于报告文学、传统新闻文本和虚构文学。

    D.文章末段用中国纪录片作类比,揭示了非虚构写作对写作领域题材变革具有推动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社区调查报告》是“非虚构写作”,某“零零后”写的自传《中国式成长》则不是。

    B.传统文学以及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报告文学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前都显得乏力,它们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C.非虚构写作在个人思索和公众历史、社会使命之间寻找平衡点,并且兼顾了内容的真实性和表现手法的文学性。

    D.虚构文学偏向于超越与审美,而非虚构作品重在挖掘社会历史真相,边缘题材是非虚构写作者很重要的关注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上海等46个试点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在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要让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提高居民分类投放准确性是关键。目前,各地推出不少措施保证垃圾“分得清”。2018年,上海市出台《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引(居住区)》,编制并投放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一些方便市民查询垃圾分类信息的小程序也纷纷上线。不少地方都规定,违反垃圾强制分类规范的各类主体将面临包括罚款在内的多种处罚。上海、合肥等地还将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与个人征信挂钩。厦门、广州多地将相关内容纳入各区党委、政府和街(镇)党工委的工作考核。

    垃圾分类涉及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四个环节。生活垃圾混装、混运,既伤害公众的分类积极性,更破坏垃圾分类回收效率。为解决“混装混运”问题,北京要求垃圾运输车辆“亮出身份”,并通过智能技术进行精准管理,居民可通过电话监督举报。

    垃圾源头分类是大趋势,让错配的废物变成财富,市场潜力巨大。有机构估算,固废全产业链市场有望达到千亿元规模。

    (摘编自《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地》,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2019年7月2日)

    材料二:

    阻碍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我国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约为3.6亿吨,基本属于没有分类的混合垃圾。混合垃圾基本不具有利用价值,如果进行人工分类,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工作环境欠佳,一不小心就可能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发达国家的垃圾前端分类清晰,资源化利用相对容易。鉴于我国实际情况,我们研发了应用于垃圾分拣的机器人,它拥有独立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三维视觉识别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垃圾分选工艺和生产线智能化水平。”中城绿建总经理李玮说,通过借鉴应用计算机视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垃圾分拣机器人能同时获取流水线上待分拣物质的二维、三维多模态信息,来模拟人类观察认识事物的行为;对于多种材质组合的垃圾,还能有效计算分割待分拣物质,使分割平均绝对误差小于3%;设计多受力点自动协调手爪,极大地提高了垃圾分选的质量和效率。

    (摘编自《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使环卫更智慧》,《科技日报》2019年5月20日)

    1.下列不属于材料三中垃圾分拣机器人的特点的一项是

    A.运用了世界领先的三维视觉识别人工智能技术,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

    B.能模拟人类观察认识事物的行为,从而获取待分拣物质二维、三维多模态信息。

    C.能够有效计算分割待分拣物质,准确性很高,体现了很高的智能化水平。

    D.适合流水线工作环境,有多受力点自动协调手爪,垃圾分选质量好,效率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采取如下步骤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试点城市强制分类、基本建立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处理。

    B.垃圾分类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基本环节,其中居民准确地分类投放是关键,而混装混运则影响了最终的回收效率。

    C.调查显示,只有改变“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和“垃圾集中转运时不分类”这两种状况,垃圾分类工作才有可能得以顺利开展。

    D.我国每年产生数量巨大而又基本不分类的的生活垃圾,它们基本没有利用价值,但经过分拣机器人分拣后的垃圾则可以回收利用。

    3.“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地”应分别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请综合材料作简要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枣树

    苏学文

    秋天来了,果实都成熟了。

    秋院中间那棵枣树,枝上挂满了红枣,阳光下莹莹的亮。有风摇树,熟透的枣子就落了地。枣树有碗口粗,树叶荫满半拉院子,院子里住着兄弟俩,已分了家,枣树成了中界。

    没分家的时候,每年枣子刚染红晕,木杆子就在枝叶间搅动了。分了家,树上的枣子却没人动。枣树一家一半,都想等着自己的那一半枣子熟透了再吃。

    每日,有几双眼盯着枣树看,尤其孩子,那脸蛋如枣儿般渐红,末了就嚷:“吃枣。”

    有母亲从屋里走出,硬扯着进屋,哄着:“枣儿没熟,熟了再吃。馋虫!”

    另有母亲也会嚷:“吃、吃!那枣儿里有虫虫,明日咱上街买。”

    枣子熟透了。兄弟俩就商量。哥说:“各家摘各家的一边。”

    弟说:“这树长得偏心,枝杈都长在你那边。”

    哥说:“要不,就让孩子自己摘着吃。”

    弟说:“你的孩子大,我的孩子小。”

    哥说:“你的孩子先摘。

    弟说:“那就先摘两天。”

    弟的孩子就拎着篮子来,拿着杆子打。树上的枣儿啪啦啪啦地落,红了一地。哥的孩子站在门口望,眼里的泪珠子也就啪啪的掉。做母亲的就说:“谁叫你大呢?谁叫你爹也大呢,晚来几年,啥不就能占先!”

    哥就躲在屋里吸烟。枣树刚结枣儿那年,弟弟就如他的孩子那么大。枣熟了,哥拿着杆子打,弟在地上拣。拣起一个,弟送到哥手里,说:“哥,你吃。”哥说:“你先吃。”弟就将一颗枣儿塞进哥的嘴里,哥就咬了小半,含在嘴里,品着味,不忍咽去。弟也慢慢地嚼。几颗红枣,兄弟俩吃了半日。

    弟的孩子欢欢地打,弟媳就出来在地上拣,拣有半篮,孩子乏了,停下杆。弟媳就嚷:“打呀,打呀!”

    孩子终于停下了杆。临了,弟媳说:“明日拿长杆打。”

    当夜,起了大风,风从树上过,摇落了满枝枣。翌日,哥起得早,看见满院红,就用扫帚扫。哥将枣儿拣进筐里,放在枣树下,进屋时,在筐里拿一颗,要给儿子尝尝鲜。

    弟从屋里出,看见满枝青。弟就想,哥也真蛮理,刚打了一日就心急,若是打了二日呢?哥不是从前的哥了,自从娶了妻生了子,兄弟就再不会有以前的光景了。

    弟站在院里喊:“哥,枣呢。”

    哥在屋里说:“院里呢。”

    弟瞅着院子洁净,有扫帚痕,心里陡生一股火:“哥,你咋这样!”

    哥问:“咋啦?”

    弟说:“心疼了,也不该夜里打。”

    哥走出屋:“夜里刮了风,吹落了。我把它扫在筐子里。”

    弟用眼睛寻,寻到一筐枣,脸上就一笑:“我以为……”

    哥说:“我拿一颗枣让孩子尝尝,这是那颗核。”说着,哥就将枣核丢在弟的面前。

    弟问:“这筐枣咋办?”

    哥说:“一家一半。”

    弟就倒了半筐回屋。当日,弟和弟媳吵了一架。哥听弟媳在屋里说:“他说拿了一颗,你就信?”哥就细想,不就是一颗枣儿嘛。

    不久,枣树就伐倒了,树干归了弟,树枝给了哥。

    于是,院子里便落进满地的日光。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枣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美好景象。结尾处“满地的日光”给人晃眼的感觉,暗示荫蔽兄弟俩的一片亲情已经打破。

    B.小说结尾弟和弟媳吵架的情景,表明弟斤斤计较,完全是受弟媳影响的。文中插叙兄弟俩合吃枣的往事,也印证了弟媳是导致兄弟分家的关键因素。

    C.本文运用了物线法,枣子熟了——兄弟分枣——兄弟分树,围绕“枣”所代表的核心利益,细致刻画了兄弟两家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D.小说里的枣树也可理解成一棵亲情之树,从分枣到分树,分掉的是手足情,体现了作者对人们因计较小利而导致亲情变淡的深度思考。

    2.请谈谈小说是如何塑造哥哥形象的。

    3.读了小说后,你得到了哪些方面的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钱镠,字具美,杭州临安人也。临安里中有大木镠幼时与群儿戏木下坐大石指麾群儿为队伍号令颇有法群儿皆惮之镠善射与槊稍通图纬诸书

    唐乾符二年,浙西裨将王郢作乱,石鉴镇将董昌募乡兵讨贼,表镠偏将,击郢破之。是时,黄巢众已数千,攻掠浙东,至临安。镠曰:“今镇兵少而贼兵多,难以力御,宜出奇兵邀之。”乃与劲卒二十人伏山谷中,巢先锋度险皆单骑,镠伏弩射杀其将,巢兵乱,镠引劲卒蹂之,斩首数百级。镠曰:“此可一用尔,大众至何可敌邪!”乃引兵趋八百里。八百里,地名也,告道旁媪曰:“后有问者,告曰:‘临安兵屯八百里矣。’”巢众至,闻媪语,不知其地名,曰:“向十余卒不可敌,况八百里乎!”遂急引兵还。都统高骈闻巢不敢犯临安,壮之,召董昌与镠俱至广陵。骈表昌杭州刺史,昌以镠为都指挥使。

    董昌反。昭宗下诏削昌官爵,封镠彭城郡王、浙江东道招讨使。镠曰:“董氏于吾有恩,不可遽伐。”以兵三万屯迎恩门,遣其客沈滂谕昌使改过。昌以钱二百万犒军,执应智等送军中,自请待罪,镠乃还兵。昌复拒命,遣其将陈郁、崔温等屯香严、石侯,乞兵于杨行密,行密遣安仁义救昌。镠遣顾全武攻昌,斩崔温。昌所用诸将徐珣、汤臼、袁邠皆庸人,不知兵,遇全武辄败。昌兄子真,骁勇善战,全武等攻之,逾年不能克,真与其裨将刺羽有隙,羽谮之,昌杀真,兵乃败。全武执昌归杭州,行至西小江,昌顾左右曰:“吾与钱公俱起乡里,吾尝为大将,今何面复见之乎!”左右相对泣下,因瞋目大呼,投水死。

    昭天镠卧病,召诸大将告之曰:“吾子皆愚懦,不足任后事,吾死,公等自择之。”诸将泣下,皆曰:“元瓘从王征伐最有功,诸子莫及,请立之。”镠乃出管钥数箧,召元瓘与之曰:“诸将许尔矣。”镠卒,元瓘立,袭封吴越国王。

    (节选自《新五代史·吴越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临安里中有大木/镠幼时与群儿戏木下坐/大石指麾群儿/为队伍号令颇有法/群儿皆惮之/镠善射与槊/稍通图纬诸书。

    B.临安里中有大木/镠幼时与群儿戏木下/坐大石指麾群儿为队伍/号令颇有法/群儿皆惮之/镠善射与槊/稍通图纬诸书。

    C.临安里中有大木/镠幼时与群儿戏木下/坐大石指麾群儿为队伍号/令颇有法/群儿皆惮之/镠善射与槊稍通/图纬诸书。

    D.临安里中有大木/镠幼时与群儿戏木下坐/大石指麾群儿为队伍/号令颇有法群/儿皆惮之/镠善射与槊/稍通图纬诸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纬,即图谶和纬书,图谶是古代宣扬迷信、预兆的图书;纬书是以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

    B.刺史,古代的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革为地方官职名称,一般为州或郡的地方长官。

    C.上表,封建时代称臣子给君主呈报奏章,本文中的“表镠偏将”的“表”,是给上级申报一下的意思。

    D.管钥,亦作“筦钥”,即锁匙。后来引申为事物的重要部分。本文中取其原意,意为“家中的锁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镠在小时候就表现出优秀的指挥才能,他和伙伴们做游戏时,指挥号令很有法度,赢得了敬畏。

    B.钱镠有勇有谋,在与黄巢兵作战时候,巧妙地利用地名迷惑高骈的军队,最终迫使都统高骈撤兵。

    C.董昌对钱镠有知遇之恩,董昌叛乱,钱镠奉命讨伐,但没有直接攻打,而是派人进行了劝降工作。

    D.钱镠病重,在选定继承人的问题上,对部下采用了以退为进的策略,最终让儿子元瓘继承了王位。

    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召诸大将告之曰:“吾子皆愚懦,不足任后事,吾死,公等自择之。”

    (2)舜登用,摄行天下之政,巡狩。(《夏本纪》)

    (3)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魏公子列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怀故人

    寇准

    清夜月初满,藓庭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通过写“清夜”“月”“藓庭”等,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自然环境。

    B.颈联在前两联写景的基础上,通过“情何极”“思欲流”进行点题抒怀。

    C.尾联中诗人遥想故人,间接抒发了月下怀念故人而产生的孤独与忧伤之情。

    D.本诗的语言简练朴实,用词精当,体现出了温柔敦厚、平正朴实的诗风。

    2.请简要分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礼运》中,可以为当今政府在任用人才、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方面所借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写李白继承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敢于向权贵挑战,蔑视权贵而追求个性自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在《登岳阳楼》中,诗人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思想的作用是惊人的。在17、18世纪,科学思想的飞跃式发展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火车等相继出现,带动了社会体系的      。西方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19世纪,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科学规律陆续被发现,新发明      ,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这一时期技术突飞猛进,(     ),美国、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为新兴的超级大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左右,人类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推动力量源自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重大科学理论的推动。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也愈加深远。

    然而,在科学理论的系统研究方面,我国古代并不占先机。(     )。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发明涉及“科学思想”层面的几乎没有。科学思想不彰无疑也是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如今,我国在以高铁、高速公路、大型桥梁、通信设备为标志的基础设施领域迅猛发展,技术水平在全世界上已      。但是如果没有科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和支撑,这一切很可能只是      。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在科技复兴的道路上我们仍任重道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推陈出新   层出不穷   出类拔萃   过眼云烟

    B.革故鼎新   风起云涌   出类拔萃   昙花一现

    C.推陈出新   风起云涌   名列前茅   过眼云烟

    D.革故鼎新   层出不穷   名列前茅   昙花一现

    2.下列在文中两处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 / 虽然我国“四大发明”闻名于世,但这些发明仅限于“实用技术”层面

    B.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 / 虽然我国“四大发明”仅限于“实用技术”层面,但这些发明闻名于世

    C.工业生产中迅速应用了这些技术 / 虽然我国“四大发明”闻名于世,但这些发明仅限于“实用技术”层面

    D.工业生产中迅速应用了这些技术 / 虽然我国“四大发明”仅限于“实用技术”层面,但这些发明闻名于世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20世纪四五十年代左右,人类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这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推动力量是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重大科学理论。

    B.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人类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这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推动力量源自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重大科学理论。

    C.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人类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这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推动力量源自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重大科学理论的推动。

    D.20世纪四五十年代左右,人类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这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推动力量是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重大科学理论的推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6 题
  1. 《药》一文是以民主革命英雄     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而写成的。

    A.谭嗣同 B.秋瑾 C.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白光》一文塑造的     是一个疯狂追求功名利禄的落第知识分子。

    A.陈士成 B.方玄绰 C.爱罗先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呐喊》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     是《明天》一文中痛失独子,孤立无助的母亲。

    A.单四嫂子 B.九斤老太 C.华大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平凡的世界》中的经典语录“只有     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如今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A.奋斗 B.劳动 C.理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平凡的世界》中的     在家庭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A.孙少平 B.孙玉亭 C.孙少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平凡的世界》中“看问题往往和社会一般的看法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的女性是    

    A.田晓霞 B.郝红梅 C.田润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硬核”一词在网络上悄悄走红,逐渐被大家用来形容一些很厉害、很霸气、与众不同、让人震惊的人和事。生活中有不少年轻人也有着这样的硬核气质。相对于前些年的“佛系青年”,“硬核青年”很酷、很厉害、很刚硬,他们不要被定义,不跟随大众,特立独行,追求不同,坚定地过自己认为是对的生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