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1948年夏,沂蒙解放区发生旱灾,部分农民举行传统的祈雨仪式,并暴力殴打了前来阻止的基层干部。地方政府并未盲目地对群众进行惩罚,而是将革命理念与传统习俗结合起来,采用温和的方式处理了这一事件,并重新将生产救灾导入正常轨道。这一做法

    A. 丰富了应对社会危机的历史经验

    B. 消除了革命理念和传统习俗的矛盾

    C. 保证了前线军事行动的顺利推进

    D. 全面纠正了基层工作中的激进倾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近代欧美国家的税收理念大多经历了从“税收法定主义”到“税收宪政主义”的演变,即从征税的权力基本控制在议会里,议会通过立法的形式规范征税的各项内容,转变为必须对代议机关的征税权进行宪法上的限制。这表明欧美国家

    A. 宪政制度的完善

    B. 征税程序严格化

    C. 否定了议会至上

    D. 税收立法民主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启蒙运动时期,盂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伏尔泰则把中国描绘成宗教宽容、君主开明的理想国度,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这表明启蒙思想家

    A. 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

    B. 通过解读中国推动社会启蒙

    C. 准确塑造了彼时中国的形象

    D. 认为中国落后世界发展潮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

    A. 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

    B.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D. 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 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 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 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D. “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

    A.导致分封制逐渐崩溃

    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

    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

    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的部分记载。这反映了宋初

    A.边患问题得以解决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D.崇文抑武局面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从1896年开始,日本在杭州、苏州、汉口、沙市、天津、福州、厦门、重庆等八个城市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从而成为在中国拥有租界最多的国家。这主要反映出

    A.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得到了落实

    B.日本凭借在华特权暂时地独霸中国

    C.片面最惠国待遇扩大了日本在华特权

    D.群众反帝斗争为日本侵华带来便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表为1942年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

    据此可知

    A.抗战时期私营企业遭到空前打击

    B.日本侵华导致中国后方轻工业衰退

    C.国家资本服务于长期抗战的需要

    D.抗战时期后方工业结构趋于合理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罗马法学家吉拉尔力证《十二(铜)表法》的真实性。他从三个维度表明《十二(铜)表法》并非虚构:

    吉拉尔的撰述过程表明

    A.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B.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C. 利用不同类型史料进行互证能形成更具说服力的解释

    D. 文学作品中关于《十二(铜)表法》的记录准确可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27年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开始动工建设。它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由苏联水利建设专家设计、美国水电专家小组指导。历时5年,先期5个发电机组建成投产。据此可知当时

    A.美苏两国由对手变成盟友

    B.苏联推崇市场经济体制

    C.新经济政策影响并未消失

    D.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20世纪70年代,不结盟国家决定建立原料生产出口机会理事会和资助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特别基金,到80年代初,各类原料生产和出口国组织达到22个。这些组织和基金的设立

    A.消除了不结盟国家内部的摩擦

    B.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

    C.启动了新兴经济体的团结合作

    D.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70年,英国国会通过初等教育法案,规定5~12岁儿童要入学,接受书、写、算初等教育,将全国划分为若干教育区,设立区教育局。教育局负责办学,并且有强制征收地方税的权力,以充实教育经费,该法案奠定了初等教育的基础。1876年通过法案,宣布送子女入学是父母必尽的义务,因家境贫寒无力承担者,可从贫民机构领取应付的学费。1891年国会通过决议,在全国实行强制性免费义务初等教育。

    在高等教育方面,大多数高等学校逐步克服了保持古典学科的守旧主张,增加自然科学课程。不少大学打破传统,开始招收女生入学。教育同宗教分离的过程也加速了,尽管还有神学院和若干神学系,但在普通的学校和各种系科中,宗教考试被取消。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学术上采取了唯物的态度。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教育改革的历史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城市的产生,东西方国家都完成了由神权建筑(宗庙)向皇权建筑(皇宫)的转化,但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异,在西方城市主要是“并存”,而在古代中国则主要是“融合”。在古代西方城市,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枃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相比之下,在中国,“天子”即“上天之子”,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

    ——摘编自黄志宏《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

    材料二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受控制人口迁移的城市化道路和忽略市场经济自发调节作用的影响,城市居民没有选择住宅的自由,政府的行政指令成为居住空间分布的源动力,城市居民以单位为中心的居住空间,主要不是由于经济地位或收入差距所导致的空间阶级分化尽管在单位居住空间内部还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级别”痕迹,但在整个城市的空间尺度上,只能形成众多“单位制”居住组团相互组合而成的混合居住模式。

    在二战期间,美国大量的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城市住房问题十分突出,政府大力促进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买房者提供各种住房贷款与税费减免。20世纪40-60年代美国城市产生的中产阶级大規模人口“郊区化”运动。美国社会心理的怀旧“归乡”心结及住房政策客观上加速了郊区房地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原有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

    ——摘编自唐燕、賀静大混住、小聚居:《城市居住空间结枃设想》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古代东西方国家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不同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与二战后的美国在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材料  伊朗危机起源于美、英、苏三大国对伊朗石油的争夺。二战期间,为了保障盟国间交通运输的畅通,1941年8月,苏联与英国联合出兵,分区占领伊朗。1942年1月,苏、英、伊三国在德黑兰订立同盟条约,规定苏、英两国军队应在战争结束后6个月内撤军。同年,美国也派遣后勤供应部队大举进驻伊朗,形成大战时罕见的苏、英、美三大国同在一个盟国驻军的局面。二战结束后,为获得伊朗北部的石油及相关的地缘政治利益,苏联扶植阿塞拜疆地区分离主义政权和拒绝如约按期从伊朗撤军,引起伊朗和美英的强烈反应,酿成严重的国际危机,危机高潮时,东西方几乎走到了武装对峙的边缘。1946年1月,伊朗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提出控诉,指责苏联违背条约,美国也表示如有必要将动用军事手段。面对这样的形势,苏联才终于退却,苏、伊双方达成了苏军撤离的协议,美国势力在伊朗坐大。

    ——摘编自李春放《伊朗危机与“冷战”起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伊朗危机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伊朗危机带来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材料  于敏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在氢弹研制中,于敏组织攻克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形成从原理、材料  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带领科研队伍完成了核装置的理论设计,并定型为中国第一代核武器。1980年,于敏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兼核武器理论研究所所长,全面负责领导突破二代初级和次级原理,发挥了决策和把关的作用。他曾说:“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1999年9月18日,他被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8年12月18日,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据中国科学院网站相关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于敏对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敏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玩偶之家》描写了19世纪中产阶级社会与家庭生活的变动,女主人公娜拉从信任丈夫到与之决裂,最后离家出走。该书是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挪威小说,并多次被搬上话剧舞台。

    ——《玩偶之家》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据易卜生《玩偶之家》等整理

    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