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宋神宗执政前期允许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实行直航贸易。执政后期只允许位于南海贸易中转站的海南岛进行直航贸易以补贴地方财政,其余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只能实行转口贸易。这一变化表明

    A. 宋代海外贸易发达

    B. 重农抑商政策被打破

    C. 商业税收成为主要财源

    D. 国家经济攫取能力增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明清时期的徽商心中,谋生和求利是有所区别的,谋生在当时不单是谋取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家人甚至是整个家族的生存和发展。这表明当时

    A. 徽商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价值观念

    B. 以义为上成为徽商的基本准则

    C. 利义兼顾成为商人普遍的价值取向

    D. 传统经济政策受到严重的冲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市场社会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一种很有影响的思潮。它认为: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规律,计划机关采用价格工资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来取代分配实物的指令性计划。这表明我国

    A. 经济改革思想的高度统一

    B. 城市经济改革已全面启动

    C. 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 已在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学者认为,哥白尼的革命意味着把人从宇宙的中心和特权地位上撤换下来,而康德在一定意义上是把人当作偶像崇拜的。两者

    A. 对人的地位的认识是对立的

    B. 有利于思想解放运动发展

    C. 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进步

    D. 动摇了中世纪神学的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这一论断

    A. 是对唯物史观的集中表述

    B. 提供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

    C.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 揭示出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2000年4月,七十七国集团自1964年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首脑会议在古巴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经济全球化、南南合作、南北关系等,会议通过了最后声明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南方国家的目标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这一现象可看出

    A.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亚非拉国家地区

    C. 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矛盾激化

    D. 原有经济秩序受政治格局变化冲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53年至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在进口中所占比重年均达到92.36%,高于经济恢复时期年均84.7%的水平;消费资料所占比重仅为7.64%,较经济恢复时期的15.3%有较大下降。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经济发展加大消费资料供给

    B. 经济建设深受外来模式影响

    C. 生产关系变革减少进口需求

    D. 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已经打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规定,若善意且合法地取得某物,那么就应该根据使用与持有该物的时间而获得其所有权,无论其取得的方式是购买、赠与或其他合法途径,还是因为不知情而误信该物非所有人为其真正所有者。这一规定

    A. 使用伦理原则进行司法判决

    B. 体现善意与公正的诚信观

    C. 将诚信原则技术化融入法规

    D. 诚信未从道德过渡到法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A. 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

    B. 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 有利于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世纪中后期,近代中国社会反抗多起自农村,城市不仅是被动的承受者,而且常常成为农村反抗的对立面。但晚清最后十年的民变中,占相当比重的反抗却发自城市。这种变化说明

    A. 农村革命不适应形势需要

    B. 西方列强侵略进一步加剧

    C. 革命党人发挥了领导作用

    D. 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结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南昌汉代海昏侯考古发现让“海昏侯”迅速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引发了学术界的争鸣。下表为西汉海昏侯“海昏”爵号的三种历史解释,据此可知

    A.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解释

    B.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C.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解释莫衷一是

    D. 综合多种历史解释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12年2月16日,已经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才悄悄地剪去辫子。下图为1912年3月3日法国最具影响力的画报《LePetit Journal》刊登的版画《袁世凯剪下他的辫子》。要合理解读“袁世凯剪辫”行为,应注意

    A. 社会演进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统一

    B. 置于特定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D. 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旧的“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及其一切反动法律”,作为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的董必武指出“旧的必须彻底粉碎,断的才能顺利成长。”而对既有旧的法律从业人员、他的办法则是改造,从1949年下半年到1952年上半年有4000多名旧司法人员经过改造,被吸收到司法部门参加工作。在新的法律不能立即制定出来之前,董必武一方面指示“各级司法机关办案,有纲领、条例、命令、决议等规定的从规定;没有规定的,照新民主主义的政策办理。”使得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各层面的运行都做到了“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在1949年至1953年间,他直接“参与和领导制订的各种法律、法令和条例就达到3000多种”,在1949年到1951年间,相继成立了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等,逐步创建了一套适合中国当时客观需要的多层次、多途径培养各种法律人才的法学教育系统。

    ——摘编自王立《董必武对中国法制的两大贡献解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董必武领导法制建设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董必武对新中国初期法制建设的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朝的司法机构基本沿袭了封建旧制,中央设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掌审判、复核和监察,地方审判权由行政长官兼领。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了“治外法权”。19世纪末,清政府已经认识到丧失司法主权的危害性,1902年清廷下诏“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改。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1906年,清政府将刑部改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事务,不再具有审判职能,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在法部设置总检察厅,作为最高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1907年,在各省设高等审判厅,府(直属州)设地方审判厅,州县设初级审判厅。清政府还引进了西方近现代诉讼制度,承认律师制度的合法性,确定了审判公开、允许辩论等原则,并明确了预审、合议、公判、复审等程序,初步规定了法官、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

    ——摘编自贾孔会《中国近代司法改革刍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司法改革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约5000年前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私有财产制度和婚姻制度开始出现,而后一夫一妻模式的小家庭和最初以原始习惯来调整的婚姻家庭关系形成。周礼上说:“夫妻一体也”,夫妻是“一与之齐,终身不改”。照此说来,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自西周始,婚姻实行等级婚、买卖婚与父母包办婚姻,程序上则采取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奉行“父母之命,媒的之言”。而在婚姻关系终止上,男方拥有绝对主动权。在家庭关系中,夫对妻、家长对子女占据统治地位,即“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雏形。后世继承了周代的婚姻家庭制度。两汉时,以孺家纲常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思想正式形成,这进一步确立了家庭规范,包括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内容。《唐律》与《唐律疏议》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基本原则,用孺家伦理尊卑长幼的等级纲常为中心来规范婚姻家庭制度。例如以父权与夫权为重点,规定了家长可为卑幼包办婚姻。宋至清朝均加以继承,当然也有所变更并加以完善。

    ——摘编自马荟《当代中国婚姻法与婚姻家庭研究》

    材料二  中国近代婚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变革”,而又以近代婚姻观念的变革最明显、内容最丰富。延续了几千年的以家族为本位,以维护男权为目标的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强教冲击下,开始走上了现代化与西方化的道路,以个人主义、男女平等、自由自主为价值取向的西方婚姻观念输入中国,并逐步在中国近代婚姻观念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五四前后婚姻变革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封建家庭主义的束缚,对传统婚姻给予摧枯拉朽式的打击,使旧有的、野蛮的、半文明的婚姻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近代中国人一度树立起情爱、人性、自由、自主自立等现代观念。这一时期婚姻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婚姻目的出现了变化、婚姻主权开始下移、男女双方的择偶标准发生了明显改变、夫妻关系趋向于平等以及文明婚礼开始盛行。

    ——摘编自《五四前后婚姻观念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与西方婚姻观念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特点,并说明近代中国婚姻变迁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中美关系的和解经历了一个缓慢曲折的进程。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伴随着中美外交战略的调整,中美双方着手改善两国关系。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和解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尼克松签署《上海公报》后,又与苏联签署了第一期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1973年《巴黎协定》签署后,美国宣布从越南撤出了全部军队。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外交关系正常化。到1973年,欧共体九国中除爱尔兰外,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关系正常化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类文明史中,有多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其实也是一种价值观体系的重塑。一种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观体系能推动社会深入持续地发展进步。反之,如果一个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体系不能随着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状况而变动,那就不仅有观念滞后于社会之嫌,而且价值观体系的反作用必将阻碍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现代化的历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价值观体系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一

    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