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语言应用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9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 题
  1. 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五处并修改。

    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文学常识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全称《春秋左氏传》,“传”在这里的意思是阐明经义。

    B.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他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D. 艾青是中国现代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被聂鲁达称为“中国诗坛泰斗”。艾青的许多诗歌,长短不拘,形式不论,属于自由诗的范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______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镌刻困难、端正严肃、______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______)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的一些基本特点,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唯一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______,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______,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B. 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

    C. 这种石头与书法的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D. 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B. 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C. 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D. 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B.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C.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抵抗的书写形式。

    D.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使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古代“文人趣味”的生成与演变(节选)

    李春青

    人们的美学观念、文艺思想固然受制于特定的意识形态,而趣味则是意识形态的心理基础。趣味与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离开趣味作为基础,意识形态就成为空洞的口号与说教,而不能得到意识形态确证的趣味也只能表现为自生自灭的时尚与习俗。因此可以说,趣味具有阶级性,也具有历史性。

    “文”可视为中国古代贵族趣味的标志性符号。在周代典籍中随处可见的“文”是贵族趣味与贵族意识形态的纽结点,它既包含着以等级观念为核心的贵族价值体系,又包含着以礼乐为核心的贵族趣味系统。孔子赞扬周代的政治文化:“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今人则常常用“繁文缛节”来评说周代文化,这些都是对“文”这一趣味特征的理解。“文”就是一切形式化的人为建构,包括典章制度、礼仪、知识系统、诗、乐、舞、建筑、绘画、雕塑、器物等,也包括贵族阶层在正式场合的一切言说。这个“文”的系统把贵族与其他社会阶层区别开来。

    “道”可视为士人或士大夫阶层趣味的标志性符号。秦汉之后,受过教育的布衣之士有机会进入官僚行列,于是已做官的读书人和希望做官的读书人就构成了新的社会知识阶层,即“士大夫阶层”。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是士大夫趣味结构的基本内涵。西周贵族阶层话语系统中没有“道”的位置,它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士大夫阶层是春秋战国之际从原有贵族阶级蜕化而来的,他们在贵族文化基础上建构起了自己的文化系统,这就是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之学。可以说,士人阶层一切精神文化的建构都是对他们所尊奉的“道”的诠释,而“道”也成为士人阶层文化心态、性情倾向与观念系统的综合性呈现。正因如此,“文”“道”关系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一个延续千年的基本主题。

    “雅”可视为文人趣味的标志性符号。“文人趣味”是在士大夫趣味中孕育而生的。如上所述,对“道”的推崇与信守构成了士大夫精神趣味的基本维度。然而这个阶层毕竟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与主导者,有着极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决非仅仅囿于狭隘的政治领域。于是,士大夫阶层就获得了新的身份性标志——“文人”。所谓“文人”,就是有文采之人,亦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之人。当士人阶层意识到自己个人情感的重要性并且为个人情趣的表达挣得合法性时,文人趣味就成为文学艺术的主要心理基础。文人趣味主要表现为一种永无休止的“雅化”追求:形式上越来越精益求精,风格上越来越细腻微妙,评价标准上越来越专门化。

    从贵族到士大夫再到文人——这是古代知识阶层身份演变的历史轨迹,也是古代趣味演变的历史轨迹。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周贵族对“文”的重视,体现在一切形式化的人为建构和贵族阶层在正式场合的言说。

    B. 趣味具有阶级性、历史性,是因为意识形态决定趣味,并使趣味得到巩固与确证。

    C. 在士大夫阶层出现以前,“道”在西周贵族阶层话语系统中地位较低,不受重视。

    D. “文人趣味”在士大夫的趣味中孕育而生,它既承继了“道”,又发展了“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文、道、雅三方面逐层论述了古代“文人趣味”生成与演变的历史轨迹。

    B. 文章以古代知识阶层身份的演变为主线索,分析了古代文人趣味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C. 文章第二段引用孔子的话,论证了“文”是贵族趣味与贵族意识形态的纽结点。

    D. 文章分析士大夫与原有贵族的关系,论述了“道”比“文”的趣味系统更高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人一旦开始重视个人的精神世界,便会更注重文艺创作而忽视政治理想的追求。

    B. “文”的系统把贵族与其他社会阶层区别开来,可见它维护着西周贵族统治秩序。

    C. “文以载道”不是单纯的文学观念的问题,而是士人阶层文化身份的必然产物。

    D. 文人往往在仕途失意之时进行创作,可见文人趣味是文学艺术的主要心理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遍地白花

    刘庆邦

    收秋之后,村里来了一个女画家。

    村民觉得奇怪,这会儿场光地净的,要红没红,要绿没绿,要金黄没金黄,有什么可画的呢。可女画家每天这儿转转,那儿瞅瞅,画了张家古旧的门楼子,画了李家废弃的碾盘,画了石榴树、柴草垛、鸡窝……村民看着平常的东西,经她一看,就成了好看的东西,经她用笔一点,就成了一幅画。凡是被她画过的人家,神情都有些骄傲,还没被她画过的,都希望她能到家里画一回。

    小扣子也热切盼望女画家到他家作画。自从女画家到来,小扣子就天天跟着。女画家的每一幅画,都是在小扣子的注视下完成的。

    这天早上,小扣子一爬起来,就和他的黄狗去找女画家。

    女画家住在村东头,那家闺女刚出嫁,正好空着一间房,女画家就租住在那里。住了几天,房东就把女画家当闺女看了,不让她交房租。

    太阳还没出来,村街上弥漫着浓浓的烟火味。有人家烧麦秸,有人家烧豆叶,有人家烧甜瓜秧,每样柴火散发一种香,就形成了醇厚绵长的人间烟火味。村里人原来并不觉得烟火味香,而女画家一进村就闻出来了,她说,哎呀,真香!大家用鼻子吸了吸,是香。

    这会儿,女画家正在给房东家的祖父画像。她身后站了不少人,他们静静地肃立着,连出气都尽量放轻。女画家目光只在老人和画之间牵来牵去。她下笔很果断,也很有力量,能听见画笔在画纸上划动的声音。老人在墙根儿蹲着晒太阳,脸上的皱纹很多,连耳朵的高处都爬满了,这些皱纹像大地上的河流和沟壑,弯弯曲曲。小扣子一看画像,心就震了一下,以为自己的祖父复活了,正慈爱地看着他。他眼睛有些发湿,差点对着画像喊出一声爷爷。有了这张画像,人们对老人也多了几分羡慕,说他满脸的褶子变成了满脸的画意。

    女画家又给房东家的儿媳画了一朵硕大的红莲花,光彩烁烁,仿佛是开在一潭清水上。花样子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村就开遍了红莲花。

    女画家开始到野地里作画了,小扣子和黄狗在后面跟着。女画家画的是一片茅草,茅草的叶和茎都枯黄了,只有穗子是银白的,许多穗子连起来,就有了气势,一片白茫茫,让人怀疑走进了月光一样的梦境。在小扣子眼里,这画有声音,是旷野里长风吹在茅草穗子上发出的呼呼声;有气味,是土地的气味、茅草穗子的气味;有温度,温度很低,让人感到萧萧的凉意。黄狗突然跑到茅草丛里,女画家把它也画进去了,画上的黄狗在张着耳朵听风。小扣子心里欢喜,女画家总算画了他家一样东西。

    晚上,母亲用手巾包着新鲜的鸡蛋,带着小扣子,给女画家送去。女画家说,画了人家的门,画了人家的狗,不给人家钱,还白吃人家的鸡蛋,这样的便宜事上哪儿找去!她的话把院子里的人都逗笑了。

    月光正好,大家说着闲话。女画家问这里种不种荞麦,又说小时候在农村住过一段时间,见过荞麦开花。花又多又密,白得成了阵势,成了海洋,看一眼就把人震住了。在此以前,她喜欢看一朵两朵的花,老是被那些孤独的花感动。看到荞麦花,她才打开了眼界,那潮水般涌来的看不见花朵的花朵,更让人激动不已和震撼。如今,那样的荞麦花很难看到了。

    院子里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只有如霜的月光静静洒落。小扣子把女画家的话都记住了。

    来年,在小扣子的要求下,母亲在一块地里种上了荞麦。

    荞麦发芽了,荞麦长叶了,荞麦抽茎了,荞麦结花骨朵了……荞麦终于开花了!荞麦花开遍地白,跟女画家的回忆一样,恍如仙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以收秋后色彩单调的农村为背景,写女画家的取材作画和村民的反应,显示出她与村民不一样的审美能力。

    B. 小说文笔细腻,富有韵味,如写村街上弥漫的烟火味,写老人脸上的皱纹,写画上黄狗的神态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C. 小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委婉曲折的情节,而更注重场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乡村之美的独特体认。

    D. 小说写村民对女画家的热情友好,不仅突出了乡情的淳厚质朴,还着意引导读者了解乡村生活状况,关心乡村生活建设。

    2.“小扣子”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荞麦花开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

    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 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 6.4 个百分点。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

    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截取的 1.8 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

    (节选自 2018 年 1 月 25 日《法制晚报》)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经越来越强烈。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

    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 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在此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

    (节选自 2018 年 1 月 25 日《每日新报》)

    材料三:

    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而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

    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这个无可厚非。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亦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举动,到头来只会是害人害已。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   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确有必要给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了。

    (节选自 2018 年 1 月 25 日“东北新闻网”)

    材料四:

    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而普通民众从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遵守,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电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佐证。

    事实上,“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竹,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力,形成了政府提醒、百姓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

    (节选自 2018 年 1 月 25 日《法制晚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首都文明办发出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倡议书,二是众多网友参与“今年放不放鞭炮”的讨论。

    B. 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并不单是政府的工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

    C. 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一是烟花爆竹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近几年京津冀等地空气质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增加。

    D. 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管理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者从微博中获取信息说明当前的媒体很注重网络,对网友的观点、态度很重视,同时也侧面表现了目前我国网络的发达。

    B. 首都文明办的倡议书顺应民心跟河南 “禁炮令”的朝令夕改的对比,说明“禁炮令”政策不能随心而为,要注意地域特点。

    C. 材料三在讨论“禁炮令”时考虑问题较为全面,注重多方面的分析,比如第二段也从民众有权选择自己的过年方式的角度进行探讨。

    D. 材料四偏重议论,分析了“环保宣传、民众自省"在“禁炮令”中的作用,同时从民俗的角度讨论“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的理由等。

    3.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进行简要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也。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更始立,以为平原太守。时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湛独晏然,教授不废。谓妻子曰:“夫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向以安。平原一境,湛所全也。

    光武即位,知湛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车驾每出征伐,常留镇守,总摄群司。建武三年,遂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

    时,彭宠反于渔阳,帝欲自征之,湛上疏谏曰:“今京师空匮,资用不足,未能服近而先事边外;且渔阳之地,逼接北狄,黠虏困迫,必求其助。又今所过县邑,尤为困乏。种麦之家,多在城郭,闻官兵将至,当已收之矣。大军远涉二千余里,士马罢劳,转粮限阻,今兖、豫、青、翼,中国之都,而寇贼从横,未及从化。渔阳以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而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复愿远览文王重兵博谋,近思征伐前后之宜,顾问有司,使极愚诚,采其所长,择之圣虑,以中土为忧念。”帝览其奏,竟不亲征。

    时,贼徐异卿等万余人据富平,连攻之不下,唯云:“愿降司徒伏公。”帝知湛为青、徐所信向,遣到平原,异卿等即日归降,护送洛阳。

    其冬,车驾征张步,留湛居守。时,蒸祭高庙,而河南尹、司隶校尉于庙中争论,湛不举奏,坐策免。六年,徙封不其侯,邑三千六百户,遣就国。

    十三年夏,征,敕尚书择拜吏日,未及就位,因宴见中暑,病卒。赐秘器,帝亲吊祠,遣使者送丧修冢。

    (节选自《后汉书·伏湛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B. 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C. 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D. 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表字,指古人出生百天后由长辈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称呼。

    B. 尚书,中国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汉朝时,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

    C. 中国,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

    D.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亦可泛指官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伏湛心念苍生,为政期间民信郡安。他任平原太守期间,与百姓同甘共苦,官民信任并归向他,郡内得以安定,平原郡得以保全,伏湛起了重要作用。

    B. 伏湛深受重视,并被委以重任。光武帝征召他做尚书、司直等重要职务,皇帝每每出外征战,他常留京镇守,总管各部门,后来,他代替邓禹做大司徒,封爵阳都侯。

    C. 伏湛招降异卿,劝阻皇帝亲征。贼人徐异卿等占据富平,连续被攻打不投降,只愿意向伏湛投降。皇帝欲亲自征讨叛乱的彭宠,伏湛上疏劝阻,皇帝最终没有亲征。

    D. 伏湛宦海沉浮,身后深享哀荣。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也曾被免官,在担任尚书令时,在被光武帝召见的宴会上中暑而死,光武帝亲临吊唁祭奠,派使者送葬修坟。

    4.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后汉书·伏湛传》)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元代诗歌,完成小题

    京城燕

    迺贤①

    京城燕子,三月尽方至,甫立秋即去。有感而作。

    三月京城寒悄悄,燕子初来怯清晓。

    河堤柳弱冰未消,墙角杏花红萼小。

    主家帘幕重重垂,衔芹却向檐间飞。

    托巢未稳井桐坠,翩翩又向天南归。

    君不见旧时王谢多楼阁,青琐②无尘卷珠箔③

    海棠花外春雨晴,芙蓉叶上秋霜薄。

    注:①迺贤:元代文学家,曾流连京城十年,有从政的愿望却终无所遇,只能南归。②青琐:富贵人家雕镂成格的窗户。③珠箔:珠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开头几句以春燕之“怯”、河柳之“弱”,花蕾之“小”等物象特征来表现初春之寒意,细致入微。

    B. 主人家的帘幕重遮,燕子筑巢心切,只能找檐间避风处做窝,可是居留时日不多,又翩然南飞了。

    C. “君不见”两句写王谢的富贵繁华,这与燕子暂居京城的处境形成反差,表达了诗人对繁华生活的向往。

    D. 本诗以景作结,春景明媚清新,秋景凄冷清寒,两相对比中,透露出诗人对时光飞转、世事无常的感慨。

    2.下列诗句中,与“燕子初来怯清晓”一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B.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D.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3.填空:这首诗用了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以及___________的《爱莲说》也都运用了这种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诸葛亮《出师表》中奉劝刘禅处理朝政必须统一赏罚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富含哲理。

    (3)软泥上的青荇,________________ ,在康河的柔波里,_________________ 。(徐志摩《再别康桥》)

    (4)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_________________;她静默地远了,远了。(戴望舒《雨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开学初,某班从第一天上生物课开始,老师就在黑板旁边的墙上贴了一张人体的解剖图,标明了人体的重要骨骼、肌肉的名称和部位。一学期过完了,老师也没提到它。期末考试时,老师取下挂图,试题是“列举人体各主要骨骼的名称和部位”。同学们异口同声地抗议:“我们从来没有学过这个内容!”老师正色道:“这个不是理由,要记住,教育不仅仅是人家告诉你什么东西。”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发表意见,也可以讲述见闻和经历。

    要求: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主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行文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