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6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极力鼓励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 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奸邪龌蹉。

    C.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算计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D. 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结合文本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分别进行具体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B.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C.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D.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相传《左传》的作者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寡、不榖等。

    D. 古代臣子的自称有:臣、下臣、小臣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月陂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注)程颢(hào)(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月陂(bēi)月形的池塘;中天:天空;无端:没有头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秋天一来,万物都变得萧条零落,姑且趁着水边向晚的凉意,举杯畅饮。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悲凉痛苦的心境。

    B.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他认为世上的事情,可以不必去计较。

    C. “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的手法,淙淙的泉声突出了月夜的寂静。

    D. 诗人认为只要在佳节能约几个朋友相聚就是很大的快乐。本诗抒发了作者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上片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表现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  长沙》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  长沙》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__________。

    (4)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用《雨巷》中的原文回答问题:我希望逢着__________,__________。

    (5)《再别康桥》中表现夕阳下的柳树色彩美和姿态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_。 

    (7)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侧面烘托和顶真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这种心情。

    (8)荆轲奉命入秦刺杀秦王,燕太子丹和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便慷慨吟唱了“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表明自己刺杀秦王抱着必死的决心。

    (9)《荆轲刺秦王》中表现燕太子及宾客同仇敌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北宋王安石笔下特长少年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受虚荣心、名利心等不良影响,一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_________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的孩子,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娱乐活动、选秀比赛,孩子日常生活也处在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状态。

    前不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 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只有_______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_______的路上!

    也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我的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_____的星也就那么几颗。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这对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身为家长,如果(     ),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快马加鞭   凤毛麟角   背道而驰   璀璨夺目

    B. 揠苗助长   凤毛麟角   南辕北辙   光彩照人

    C. 揠苗助长   屈指可数   南辕北辙   璀璨夺目

    D. 快马加鞭   屈指可数   背道而驰   光彩照人

    2.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B.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 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C.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 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D.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 豪宅,而占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

    B.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C.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

    D.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总是以成败论英雄:第一个砸鸡蛋的石头被称作勇士,第一个砸石头的鸡蛋被叫做傻蛋。

    根据你的阅读感悟,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