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单选题 22 题,非选择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2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2 题
  1. 美国史学家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

    A.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胜利

    B. 沉重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C. 促进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产生

    D. 保存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火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19年5月7日《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民外交协会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由此可见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

    A. 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

    B. 促使民主思想进一步扩散

    C. 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D. 借文化圣地博得列强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毛泽东诗词反映的事件背景是

    A. 工农红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

    B. 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到来

    C. “八七会议”总方针的确立

    D. 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毛泽东说:“从中国革命的将来看,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而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这一战略思路的提出

    A. 适应了国民革命的需要

    B. 促进了土地革命的结束

    C. 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反攻

    D. 有利于解放战争的胜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38年2月21日,蒋介石在致世界反侵略和平大会的电文中指出:“盖中国作战,不独求民族之解放,不独求领土之完整,实亦为全世界各国之共同安全而战也。”该电文的主要目的是

    A. 敦促各国关注中日战争   B. 批评列强对日推行绥靖政策

    C. 宣扬抗战维护世界和平   D. 昭示民族自卫战争的正义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

    A. 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B. 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

    C. 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

    D. 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04年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向全国商人发出建立商会的号召。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近代商会的发展

    A. 促成与外国商战思想的出现

    B. 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

    C. 标志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 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据西周《大盂鼎》铭文记载,周康王除了分封土地给盂之外,同时还赐给他“夷司王臣十又三伯”:其它在封鲁、封卫、封唐时,也同时赐有“殷民六族”、“殷民七族”、“怀姓九宗”。这一做法

    A. 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

    B. 加速了华夏族融合进程

    C. 加强了中央集权体制

    D. 反映了土地私有化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

    A. 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

    B. 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

    C. 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

    D. 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在吴、楚、赵、齐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王国中的高级官吏由中央任免。上述做法

    A. 扩大了王国辖区的范围

    B.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

    C. 形成郡国并行地方体制

    D. 为汉武帝推恩令提供了借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唐代的“过官”制度

    A. 削弱了皇帝权力

    B. 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读下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 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

    C.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D. 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题文)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宋代

    A. 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

    B. 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

    C. 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

    D. 出现了“积弱积贫"的社会状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有学者认为这是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 政权发生更替   B. 社会形态转变

    C. 国力对比变化   D. 文化途径迥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主要是看重他

    A. 领导抗击西方列强侵略

    B. 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 最早进行“师夷”实践

    D.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西方“主权”思想开始引入中国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表列出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传》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表中的序号“九”应该是

    A. 五四风暴

    B. 从统一广东到北伐

    C. 长征

    D. 抗战胜利到双十公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说明时

    A. 工农运动推动大革命发展

    B. 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成功

    C. 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成果

    D. 政党联合产生了巨大力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份构成变化示意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B.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C. 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D. 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这种变化

    A. 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

    B. 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

    C.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

    D. 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在某次国际会议召开期间,美国捏造谎言,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对远东地区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大力制造他国对中国的恐惧和怀疑。符合此次会议主旨的是

    A. 达成了“求同存异"共识

    B. 寻求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C. 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为港澳回归寻求国际支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79年邓小平访美,在卡特总统陪同下检阅仪仗队之后,就在讲话中强调:“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这意味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助于

    A. 平衡美苏两国的关系

    B. 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C. 在联合国里友好合作

    D. 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1 题
  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5—1952年,美国平均每年援助外国49亿美元,1952—1961年上升至30亿美元。海外驻军费用则由1946—1949年的年均6亿上升至1954—1965年的年均25.7亿美元。与此同时,由于罗斯福新政理念的发展,国内福利计划逐步推广以缓和各种矛盾。到60年代末,随着与苏联全球竞争的加剧,美国财政赤字急速增长,通货膨胀日趋严重,社会动荡不安,1967年爆发了全国性反战示威运动。总统尼克松被迫推行“尼克松主义”。1969年,尼克松就亚洲政策发表观点,认为美国在恪守条约义务前提下,亚洲军事防卫问题应该由亚洲国家自行负责。此后,尼克松将这一原则推广至全球。此外,他还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新的和平战略”,以此调整美国的海外“义务”及其与盟友的关系,也规定了对苏联、中国的外交指导原则。“尼克松主义”是美国战后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

    ——摘编自王斯德等《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主义”提出的目的及对世界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 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隋文帝在位的23年中共推行过两次均田制改革,对农民的永业田和露田最初的规定是:永业田基本上属于私有,可以世代相传,不再收回,露田属于国有性质,必须收还。...文帝在继承前代税制基础上,对农民的赋役作经常性和临时性的减免。不仅免除了正租以外的一些杂税,又减调絹一匹为二丈。...隋文帝对国家户口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整顿,并且把整顿户口作为一一项长期性的政策。他还下令改铸五铢钱,每枚铜钱重五铢.新钱的样钱铸成后隋王朝流通的钱币统一起来了,适应了统一后南北交流与全国商业的发展。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概括隋文帝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读19世纪60-90年代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