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
中等难度 1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豪取七连胜,华裔新秀林书豪成了无数球迷心中新的王者。他还能“火”多久,没有人知道答案,但请相信,以林书豪的智商,加上他近乎苛刻的“自律”,他绝不会只是昙花一现

    B.白居易的诗很少用典故和古奥的词句,他特别喜欢提炼民间口语、俗语入诗,他那些平易近人的诗歌在当时诗坛变革中起到了瓦解旧的语言范型与格套的作用。

    C.不少贫困地区尽管已经脱贫,但仍旧不愿意“摘帽子”,这与“炫贫”背后的逻辑如出一辙:把扶贫政策当成了牟利的载体,把扶贫资金当成了“唐僧肉”。

    D.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他不但认真学习了“两会”的文件,而且鞭辟入里地领会了“两会”精神,并决心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经济改革浪潮中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3月7日零时,公安部指挥了2012年打拐第一案,山东、贵州、河南等14省区市公安机关同步行动,彻底摧毁了一起“第三地”交易的家族式特大跨省拐卖儿童犯罪网络,抓获310名犯罪嫌疑人,解救77名被拐卖儿童。

    B.环境税一旦开征,对相关企业产生的影响便备受关注。通常情况下,环境税对企业影响的大小既取决于环境税的征收范围,也取决于环境税税率水平。

    C.他担任检察官两年来,铁面无私,严于执法,为此得罪了很多人,甚至和自己一起参军入伍又摸爬滚打了十年的老战友分道扬镳,成了陌路之人。

    D.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近期表示,对“小产权房”的清理,国土资源部将联合有关部门,选择问题相对突出的部分地区,稳妥有序地开展试点工作,为启动全面清理“小产权房”做好制度和政策准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围绕影像的美学表现,电影界长期存在着“影戏美学”和“影像美学”之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我们所能见到的著名范例是由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太空旅行:2001》后半段太空船所见到的太空奇景。

    ①注重对电影作品中形象的观赏感觉

    ②催生了诗电影、散文电影,甚至哲理电影的出现

    ③这种观点导致了电影故事的淡化、情节的消失

    ④影像美学反对戏剧式电影

    ⑤戏剧冲突与矛盾放置在次要甚至可有可无的地位

    ⑥而要求以影像为本

    A.④⑥①⑤③②

    B.③②①⑤④⑥

    C.③⑤②①④⑥

    D.④③①⑥⑤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把下面这几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

    变原意(5分)

    《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幅山水画。

    《游春图》的右上角是宋徽宗赵佶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瘦金字。

    《游春图》描绘了达官贵人到郊外踏青的情景。

    《游春图》的正上方靠左是乾隆题写的诗词。

    《游春图》是隋朝展子虔画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横线处补写两个句子,使整个语段句式协调一致,语意完整。(6分)

    如果你能使一朵花儿快乐,不随意折毁它,那么花儿也会使你快乐,在你苦闷烦恼时为你送上一瓣醉人的芬芳;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能使一方泥土快乐,不随意占用它,那么泥土也会使你快乐,在你饥肠辘辘时为你奉上一缕诱人的稻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个女孩,到本村教书,上课还不到一周,就被学生轰下台。母亲为她擦泪:“满肚子的东西,有的人倒得出来,有的人倒不出来。也许有更合适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她外出打工,又被老板辞退,因为手脚太慢。母亲对女儿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的,你一直在念书,怎么跟人比快呢。”

    随后她当过纺织工、市场管理员、会计,但无一例外都半途而废了。每次回来,母亲总是安慰她,从来没有抱怨的话。

    后来,她凭着一点语言的天赋,做了聋哑学校的辅导员。再后来,她开办了一所残障学校,又在许多城市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问母亲:“妈,那些年我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非常渺茫,可你为何对我那么有信心呢?”母亲说:“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种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不济的话,撒上些荞麦种子也许能开花。一块地,总会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总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看完本则材料,您有什么见闻、思考和感想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学”:在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表述

    张未民

    “中国文学”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语所广泛使用。它似乎辞正义明,言简易懂,不会也用不着引起什么讨论。就我有限的阅读范围,知道《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列有周扬和刘再复两人署名撰写的首条“中国文学”一文,开头即这样写道:“中国文学,即称中华民族的文学。中华民族,是汉民族和蒙、回、藏、壮、维吾尔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集合体。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以自己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世界上其它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虽然,我们可以承认,中国文学无疑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创造的文学,中国文学也内在地指称着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学这一实质,因此“中国文学”的语义解释的一个方向,正可以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上获得其解释的合理性。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尽管就现代民族国家的含义而言,国家和民族总是密不可分的,但起码就字面意义说,“中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作为国家名称的“中国”一词,在这里具有明确的限定和首要的解释位置,任何概念的互替解释都不能代替对“中国”限定下的“文学”的直接释义。你属于中国,你就是中国文学。而这个“中国”,无论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叫夏、商、周;是叫秦、汉、唐,还是叫元、明、清;乃至历史上分裂时期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或者金、辽、西夏;或者如今日的“台湾地区”等“现实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都应该得到深入的体认和整合,从而努力全面地把握住一个在时空中如此庞大地存在与变迁着的“中国”。无论如何,明了“中国”的含义和指称范围,我们才能进入“中国文学”的概念之域,这个前

    提是明摆于眼前的,似乎不好逾越。

     有趣的是,周扬、刘再复在他们的那篇文章中开宗明义试图给予“中国文学”以解说,却绕过了“中国”而用“中华民族”加以替换,虽然所释义的方向不出大格,却也不能不予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印象。更为明显的破绽是,刘再复们既然已指称中国文学就是中华民族这个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学,但其除了在开篇作了这样的简明界说之后,通篇所论却都是“以汉民族文学而言”,除了汉语言文学,对其它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文学几乎没有涉及,且不作任何过渡性的说明和必要交待,从而使他们所阐发的有关“中国文学”的微言大义不免有空洞化之嫌,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其间在“中国文学”(或中华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所存在的一种不可否认的断裂。

    扪心自问,我们虽然可以毫不犹豫且颇为自豪地自称为中国人,但偌大“中国”,以及由这“中国”所衍生的“中国文学”,也许正是我们要用她所给予和滋养的心血来有所求解的永恒母题呢。

    如此,用不着仔细体味,就可理解“中国文学”的语用意义,其实就是类似现代比较文学中“国别文学”的用法,它是说此时此地的文学是“中国”的,而不是别的国家的。“中国”是文学的国家身份,刘再复所谓“与世界上其它民族异轨同奔”,也就是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文学共同发展。“中国文学”一语在此仅为有关国别的说明性用法,很明白,因此似乎不会引起人们的讨论。

    (摘自《左岸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语所广泛使用。它辞正义明,言简易懂,不会也用不着引起什么讨论。

    B.中国文学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创造的文学,中国文学也内在地指称着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学这一实质,这是毋庸置疑的。

    C.无论如何,明了“中国”的含义和指称范围,我们就能进入“中国文学”的概念之域,这个前提是明摆着的,似乎不好逾越。

    D.周扬和刘再复所阐发的有关“中国文学”的微言大义虽无空洞之嫌,但在“中国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否认的断裂。

    2.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作者所持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以自己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世界上其它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B.“中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任何概念的互替解释都不能代替对“中国”限定下的“文学”的直接释义。

    C.“中国文学”的语用意义,类似于现代比较文学中“国别文学”的用法,“中国”是对国家的区别,它是说此时此地的文学是“中国”的,而不是别的国家的。

    D.“中国”是文学的国家身份,“中国文学”一语在此仅为有关国别的说明性用法,很明白,因此似乎不会引起人们的争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周扬、刘再复所称“中华民族的文学”这一概念不具合理性,因为“民族”这一概念不能对“中国文学”中的“中国”作准确的界定,称“中国文学”更合理。

    B.“现实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都应该得到深入的体认和整合,要全面把握在时空中庞大地存在与变迁着的“中国”。

    C.周扬、刘再复绕过了“中国”而用“中华民族”加以替换,虽然所释义的方向不出格,

    却也不能不予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印象。

    D.虽然就现代民族国家的含义而言,国家和民族总是密不可分的,但就字面意义说,“中

    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熬   鹰

    杨 坤

    这是一只刚刚成年的苍鹰,嘴尖锐而弯曲,披一袭铁灰色毛羽,带有钩爪的四趾苍劲有力,但鹰腿却被一条特意打造的细铁链拴住——猎人第一天将它捉来,就在隐秘的处所开始对它的磨炼,在鹰的周围布上绳网,绳网的外面,故意摆放着鲜嫩的羊肉和清水,苍鹰对此不屑一顾。在荆棘中不慎撞入猎人的机关,被冰冷的铁链铐住的瞬间,苍鹰就表现出暴烈悍野的气质。两只遒劲的鹰爪不停地抓挠,将铁链哗哗抖响,但仍被死死扣住。雄鹰发出一阵阵愤怒的戾啸,啸声苍凉、悲壮,戾气直达云霄,表现出一个强悍灵魂对重返自由的渴望。但猎手在网外冷笑着,于是雄鹰更加愤怒,一次次飞起,向他扑击,想用铁喙啄他,用利爪撕裂他,但一次次都被铁链拽回,石块般重重摔倒在地上。徒劳的扑击中,雄鹰的体力在一点点耗去。

    夜幕降临,大地沉入无边的暗夜,深秋的风,带着砭骨的寒意吹来。猎手,拾来枯枝,在场地边生起一堆火,不断添加的枯柴使火不断噼啪爆响。火光下,雄鹰的两只眼血红,怒视着不怀好意的猎手;猎手的眼睛也是血红的,和它对峙着,谁也不愿处于下风。人与禽,两双眼睛就这么交锋、对峙,直到第二天的黎明。

    第二天,当第一缕晨光染上雄鹰的苍羽时,它更加愤急躁了,它依稀回忆起从前的辉煌:在傍晚或清晨明净的天宇里翱翔,时而鼓风振翼,像一支利箭射入远天;时而舒爪展翅,在平稳的气流上悠然滑翔。草泽间偶然性闪现的兔子或树林间飞过的雀鸟,都逃不过它犀利的眼睛,闪电般地扑击之后,是一次肥美的大餐——它隐约觉出腹中的饥饿,猎手也殷勤地将羊肉捧到眼前。但雄鹰只凶猛地“炸”开门扇般的翅膀,粗壮的毛羽激射到猎手的脸上、身上,锥心刺痛。猎手看到,鹰对鲜嫩的羊肉置之不理,只用铁喙去啄击铁链,“啪,啪,啪!”迸出火花,发出爆响,但铁链依然,只是鹰喙已鲜血淋漓,鹰仿佛不知疼痛,一如既往地啄击着。鲜血,一点点滴下来,滴下来,洇湿了爪下的黄土、岩石。

    又是一夜对峙。

    两天两夜,猎人仗着强壮的体能和桀骜不驯的鹰对峙。对峙的过程就是人驯服鹰的过程,对鹰施加威压,一点点磨灭它的野性,打消它的自信,使它产生对人的敬畏心理。猎人看到,夜深后,在无边黑夜的包围下,苍鹰的戾气一点点消散,但猎手不敢松懈,稍一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当第三天阳光普照时,鹰嘴已结满黑硬的血痂,瘀血甚至堵塞了鼻孔。它不时乏力地甩甩头,蹭蹭喙,眼中集结的怒气消散殆尽,疲弱的身躯仿佛再也拖不动沉重的铁链,蕴满黄金光泽的眼睛不时半眯,随时都会睡去。猎人手里拿了一根棍子,不停地撩拨它。无可忍耐之下,苍鹰的气又一下子凝聚,但已没有了锐气。猎手看到,雄鹰,从体力到意志,都濒临崩溃。

    漫漫白日过尽,漠漠寒夜降临。在猎手精心安排的场地外面,响起阵阵野物的嚎叫,野狼嚎声粗蛮,充满歹毒,而豺狗尖利的咻音则充满嗜血的欲望。雄鹰,拢紧身上的毛羽,将身体畏畏缩缩移向火堆。天风阵阵,大野广袤,雄鹰感到自己孤独、无助。野物的嚎叫又逼近了,鹰身上开始有了明显的颤栗。猎人,适时现身,他清楚地看见,鹰眼里戾气消尽,闪过一丝乞怜。猎人走进绳网,将鹰抱入怀中,抚摸鹰的头部,它不再挣扎、啄击。手指从头顶滑下,顺着修长的脖颈,抚上宽阔的背脊,鹰温顺地舒展开身体,连眼睛也透出温良、驯顺。这时再将鲜嫩的羊肉托上掌心,鹰便顺畅地一块块叼下……一只鹰熬成了!猎手体能快熬尽,把鹰交给帮手后便翻身倒下,睡上三天三夜才能恢复元气。

    当这只鹰再次出现时,不是蹲踞在猎手的肘、肩上,就是在猎手的头顶上低飞、盘旋,待到远方的猎物闪现,不待指令便会迅猛出击……猎人开剥猎物时,会大度地将肠子、肝肺等扔给它……一个自由、桀骜的灵魂,从此消失。

    (选自《短篇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通过熬鹰场景的描写,表现了猎人坚韧顽强的意志。最后一段,写猎人用猎物的内脏喂鹰,则表现了猎人对鹰的关爱与呵护。

    B.人熬鹰,鹰也在熬人。猎人在熬鹰的过程中整体计划,斗智斗勇,按步骤一点一点熬掉鹰的戾气。在熬鹰的过程中,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C.熬鹰的过程貌似平静实则惊心动魄。小说通过两个强者的一系列的较量,向读者展示了熬鹰这一令人心灵震撼、荡气回肠的过程,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

    D.一只鹰熬成了,它最终成了猎人捕猎的工具,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可是当猎鹰看到远方猎物闪现时,不待指令便会迅猛出击,这又表现了它的桀骜和自信。

    E.小说通过写人与鹰的对峙,表达了强者的较量既是体力的较量,也是智慧和意志的较量。这场较量中猎人凭借聪明才智最终战胜雄鹰,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审美震撼。

    2.小说塑造了猎人和雄鹰两个艺术形象,请选择其一,概括该艺术形象的特点,并作

    简要分析。(6分)

    3.请概括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

    4.有人认为,在这场人与鹰的精神和意志的较量中,猎人是最终的赢家;也有人认为,这场较量根本没有赢家。你怎么看?请说明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陈嘉庚——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华侨史上有一个光辉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千百万华侨心中,受到祖国人民的尊敬和怀念。这个人,便是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他一生倾其全力捐资兴学;抗战时期,倡导南洋华侨为抗日捐赠,他“为中国人民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嘉庚,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民国 14年(1925年),他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百万富翁。他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以尽国民天职。故积资千万,全部用于兴学等公益事业,不遗子孙财产。陈嘉庚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也是一位毕生热诚办教育的教育事业家、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他一生生活俭朴,但兴学育才则竭尽全力,十分热心。他办学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毅力之坚,为中国及世界所罕见。

    陈嘉庚说:“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本着上述办学目的和动机,他不惜倾资办学。

    1913年,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创办小学,以后陆续办起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校共十所;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此外,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70余所,并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就是由此而来。规模这样宏大,体系这样完整的“学校”,全国还找不到第二个。

    1921年陈嘉庚认捐创办了厦门大学,这是华侨创办的唯一一所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陈嘉庚独力维持了16年,后来受世界经济不景气严重打击,陈嘉庚面对艰难境遇,仍态度很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他把自己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

    陈嘉庚倾资兴学,艰苦支撑,百折不挠。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纷纷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极为深远。

    陈嘉庚不仅是一个教育事业家,而且不愧为一个教育家。在长期办学的实践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他提倡女子教育,反对重男轻女。大力倡办女子学校,让女子能上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开了风气之先,是难能可贵的。强调优待贫寒子弟,反对办学分贫富,尽力帮助贫寒子弟上学。同时,他还非常注意师范生的培养,严格选择和物色师资人才,对于好的加以奖励。他非常重视教学质量,注意全面发展。陈嘉庚从办学开始,就一直注意“德、智、体”三育并重,强调全面发展。他主张“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学校”,强调要确立教师在学校的主导地位。他认为要办好学校,关键在于领导和教师,“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选教师”,因此,他十分重视选择校长和教师。为了振兴实业,培养生产技术人才,他还大力倡办职业技术教育。要求普及教育,并订下同安“十年普及教育计划”,设立同安教育会和教育推广部。他为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

    陈嘉庚为集美和厦门大学兴建数十座雄伟的高楼大厦,自己的住宅却是一所简朴的二层楼,既小且暗,办事不便,但他十分怡然。他的生活艰苦朴素,自奉菲薄。床、写字台、沙发、蚊帐等都是老旧的,外衣、裤子、鞋子、袜子全都打补丁。他家有数百万财产,晚年却为自己规定极低的伙食标准,即每天五角钱,经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临终前,他叮嘱“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300万元存款捐献给国家”。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民国 14年(1925年),他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虽身居异邦,却心怀乡国,立志竞争义务,尽国民天职,积资千万,全部用于兴学等公益事业。

    B.经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陈嘉庚在家乡建立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集美学村”,并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70余所,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

    C.1921年陈嘉庚认捐创办了厦门大学,并独力维持了16年,后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陷入艰难境遇,他毅然卖掉大厦,支持厦大。

    D.陈嘉庚斥巨资办学兴教与个人艰苦朴素自奉菲薄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他的住宅又小又暗,虽然影响到办理公事,他也怡然自得。

    E.本文通过记述陈嘉庚倾尽毕生热诚捐资兴学以及倡导华侨为国捐献的事迹,赞扬了他为祖国所做的重要贡献。毛主席赞誉陈嘉庚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2.为什么说陈嘉庚是一位教育事业家?请简要分析。(6分)

    3.作为教育家,陈嘉庚有哪些教育主张或具体做法,请简要概括。(6分)

    4.陈嘉庚“积资千万,全部用于兴学等公益事业,不遗子孙财产”。有些人认为这是

    一种高尚义举,有些人却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有悖人之常情。你的看法呢?(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薛万均,本燉煌人,后徙京兆咸阳。父世雄,大业末为涿郡太守,万均与弟万彻因客幽州,以材武为罗艺所厚善。与艺归款,高祖授万均上柱国、永安郡公。

    建德帅众十万寇范阳,艺迎拒之。万均曰:“众寡不敌,宜以计胜。”即教艺羸兵阻水以诱之,万均自以精骑百匿城左。建德师度水,邀半度击之,大败其众。明年,建德以二十万骑来攻,兵已缘堞,万均与万彻率死士百人出地道,掩击其背,众惊溃去。 柴绍之讨梁师都也,以万均为副,万彻亦从。距朔方数十里,突厥兵骤至,王师却,万均兄弟横击之,斩其骁将,虏阵欢,乘之,俘杀相藉。突厥走,遂围师都。诸将以城险未可下,万均曰:“城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既而贼果斩师都降。俄从李靖讨吐谷浑。军次青海,万均、万彻各以百骑行前,卒与虏遇,万均单骑驰突,无敢当者。还语诸将曰:“贼易与。”复驰进击,斩数千级,勇盖三军。追奔至积石山,大风折旗,万均曰:“虏且来!”乃勒兵。俄而虏至,万均直前斩其将,众遂溃,追至图伦碛乃还,与靖会青海。副侯君集击高昌,曲智盛坚守未下,万均麾军进,智盛惧,乃降。进潞国公。

    会有诉万均与高昌女子乱,太宗欲穷治。魏徵曰:“君使臣以礼,若所诉实,罪且轻,虚则所失重矣。”诏勿治。后帝幸芙蓉园,坐清宫不谨下狱,忧愤卒。帝惊悼,为举哀,诏陪葬昭陵。后尝赐群臣貘皮,及万彻而误呼万均,怆然曰:“万均朕勋旧,忽口其名,岂死者有知,冀此赐乎?”因命取焚之,举坐感叹。

    (节选自《新唐书》)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德以二十万骑来攻,兵已堞缘:向上爬,攀援

    B.乘之,俘杀相藉:抚慰

    C.各以百骑行前,与虏遇卒:通“猝”,猝然,突然

    D.岂死者有知,此赐乎冀:希望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薛万均作战勇猛的一项是

    ①邀半度击之,大败其众             ②万均兄弟横击之

    ③既而贼果斩师都降                 ④万均单骑驰突

    ⑤万均直前斩其将                   ⑥万均麾军进,智盛惧,乃降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万均本是敦煌人,而且是隋朝官员的后代,但后来他同弟弟跟罗艺一起归顺了唐朝,并和罗艺迎击过窦建德入侵范阳的十万军队。

    B.柴绍出讨梁师都时,命薛万均为副帅,万彻也随同出征。离朔方数十里地时,突厥兵马突然而至,唐军退却,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薛氏兄弟却扭转了战局。

    C.随同李靖抵达青海征讨吐谷浑时,薛万均所向披靡,还鼓励诸将说贼寇是容易对付的,并第二次驰马杀回敌阵,斩杀敌兵几千人,勇冠三军。

    D.有人控告薛万均,虽经魏征劝说,太宗没有追究他,但已心存怨怒,以致后来为一点小事,把他囚禁。薛万均忧愤而亡后,太宗却又非常悲痛。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万均与弟万彻因客幽州,以材武为罗艺所厚善。

    (2)城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恨   别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河阳,地名,唐司徒李光弼在此大败叛军。

    1.诗人在首联和尾联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2. 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时说 “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

    ‘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有鸟焉,其名为鹏,________,________,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庄子《逍遥游》)

    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____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每至晴初霜旦,________,常有高猿长啸,________,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郦道元《三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