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1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单选题 25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5 题,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起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B. 宗法制下的家族等级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C. 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

    D. 礼乐制度起到了维护宗法制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上文中的“师古”指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世袭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 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 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 元朝设立中书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5 题
  1. 《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

    A. 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 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

    C. 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D. 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革税制,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C. 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D.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代时期关于苏南太湖地区生产生活的《便民图纂》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讲相当。”这反映了

    A.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B. 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

    C. 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

    D. 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清时期,”九省通衢”的汉口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剧增17倍,外来人口构成了市民的主体。叶调元有竹枝词云:“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这反映出汉口

    A. 社会生活习俗有了重大变化

    B. 是以商业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

    C. 官府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D. 列强入侵推动了商业迅速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题文)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这反映了宋代

    A. 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

    B. 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C. 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D.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北宋政府曾专为城市居民单独造户籍,即坊郭户籍,按财产多少分为十等,其税种也多样,比如宅税;地税,指城市店宅地基税,以及临时摊派,这些税种都以货币形式征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经济发展催生制度调整

    B. 战争频繁影响税收政策

    C. 中央政府强化人口控制

    D. 坊市制度得到恢复巩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这表明在当时

    A. 农民生产生活十分艰辛

    B. 重农政策与现实相背离

    C. 商人可凭经济实力任官

    D.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秦朝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主要是因为

    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关系

    D. 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

    A. 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 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

    C. 有效地限制了皇权的滥用

    D. 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收乡长、镇长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 有利于削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 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 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据统计,北宋时,科举出身的官员占了总官员的40%,而在唐代这一比例只有15%。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印刷术的进步

    B.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C. 统治者的统治策略

    D. 市民阶层的壮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明代科举考试流程有严密的程序,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定,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笔管不得镂空,食物必须切开等。从这一记载,可以推知明代

    A. 人才选拔更加注重形式

    B. 用人标准侧重道德品行

    C. 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加深

    D. 科举制的影响日益扩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这种密折治国术为什么独独盛行于雍正时期?雍正和别的君主相比,有着非同寻常的资质:一是精力过人,普天之下无事不想过问和插手,在这种雄主的手下,官员可别指望有什么隐私,妻妾争风的家丑不过夜就被雍正知道了。二是多疑忌刻,雍正最忌官僚结党,而这类实质为“小报告”的密折正是防范臣下欺蒙的利器。材料中的密折制度表明

    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重要表现

    B. 清朝官员贪污腐化现象严重

    C. 雍正皇帝精力旺盛,才智过人

    D. 方便皇帝掌控官员的各种行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枋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

    A. “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B. 土地公有制形成

    C.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井田制遭到破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康熙年间,钱塘人俞森在《荒政丛书》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当时

    A. 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 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

    C. 农村商品经济发达

    D. 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徐锡龄《熙朝新语》载:“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

    A. 区域间长途贩运业发展较快

    B. 商业发展得益于经济政策的变化

    C. 繁荣的商业市镇开始形成

    D. 成为晋商徽商的主要活动区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A. 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

    B.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 以“仁”为思想核心

    D. 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 法家、儒家、道家

    B. 法家、墨家、道家

    C. 法家、墨家、儒家

    D. 道家、儒家、墨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题文)关于墨子的思想,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 主张兼爱,并把其称为“仁”,与孔子的“仁”完全一致

    B. 主张非攻,提倡节俭等,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

    C. 否认上天和鬼神的存在

    D. 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之后一直很受统治者重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其反映的现象是

    A.儒家、墨家垄断教育;

    B.教育开始普及民间;

    C.各国推行儒、墨思想;

    D.私人办学现象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反映的是

    A. 法家的改革思想

    B. 道家的无为思想

    C. 儒家的民本思想

    D. 墨家的尚贤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有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据此分析,其中“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的思想主张是

    A. “仁”和“仁政”

    B.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C. 以法治国

    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从文中可以看出( )

    A. 《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

    B. 朱元璋避免了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

    C.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 《孟子》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荀子曾提出“从道不从君”的观点,这表明荀子

    A. 认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

    B. 把君臣关系置于“礼”这一最高原则下

    C. 反对君主实行专制统治

    D. 主张实行“仁政”和德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主要反映了

    A.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 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中

    C. 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 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太祖认为,“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自然家给人足。”清雍正皇帝也说,“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编自《明实录·太祖实录》《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摘编自《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明太祖和清雍正皇帝的认识有何共同之处?这种认识对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从本质上反映了城市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分析明清之际这种新现象受到了哪些因素的阻碍?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

    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需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三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职位

    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四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在处理君权与相权关系问题上,秦朝与唐朝统治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请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大循环的表现,并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