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语言应用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3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眼 镜

    老舍

    宋修身有对儿近视镜,可除读书时不戴。他正往学校里走,这回,眼镜盒子是卷在两本厚科学杂志里。本打算把盒子放在袋里,可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笔记本,手绢,铅笔,橡皮,两个小瓶,一块吃剩的饼,占住了地盘。一拐弯,碰上了个同学,他站住说了几句。来了辆汽车,他本能地往里手一躲,本来没有躲的必要,可眼力不济,于是把鼻子按在墙上。汽车和朋友都过去了,他紧赶了几步,怕迟到。

    走到了校门,一摸,眼镜盒子没啦!

    登时头上见了汗,抹回头去找,哪里有影儿。拐弯的地方,老放着几辆洋车。问拉车的,他们都说没见,好像他们也都是近视眼。又往回找到校门,只摸了两手的土。心里别扭透了!掏出那块干烧饼狠命地摔在校门上。假如口袋里没这些零碎?假如不是遇上那个臭同学?假如不躲那辆闯丧的汽车?巧!越巧心里越堵得慌!定是被车夫拾了,瞪着眼不给,什么世界!天天走熟了的路,掉了东西会连告诉一声都不告诉,而捡起放在自己的袋里?一对近视镜有什么用?

    宋修身的鼻子按在墙上的时候,眼镜盒子落在墙根。车夫王四看见了,本想告诉一声,可是一看是“他”: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话到了嘴边,又回去了。他顺手捡起盒子,放在腰中。拾了就是拾了,活该。

    宋修身往回走,王四到个僻静地方放下车,掏出盒子,好破的盒子;打开,镜子真脏;自己戴了戴,戴不上。王四的心凉了,早知道还给那个溜墙根的学生呢!也许倒能得几毛钱的报酬。

    眼镜丢了以后,他来到教室。虽坐在前面,黑板上的字还是模糊不清。越看不清,越用力看;下了课,脑袋直抽着疼。他越发心里堵得慌。第二堂是算术习题。他把眼差不多贴在纸上,算了两三个题,他的心口直发痒,脑门非常的热。他好像把自己丢失了。平日最欢喜算术,现在他看着那些字码心里起急。心中熟记的那些公式,都加上了点新东西——眼镜,汽车,车夫。公式和懊恼搀杂在一块,把最喜爱的一门功课变成了最讨厌的一些气人的东西。他不能再安坐在课室里,他想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嚷一顿才痛快。平日所不爱想的事,例如生命观等,这时候都在心中冒出来。

    一个破近视镜,拾去有什么用?可是竟自拾去!经济的压迫,白拾一根劈柴也是好的。不怨那个车夫了。虽然想到这个,心中究竟是难过。今天的功课交不上,明天当然还是头疼。配镜子去,做不到。今天,算术的公式好像给它们匀出来点地方。他想不出一个办法,他头一次觉得生命没着落,好像一切稳定的东西都随着眼镜丢了,眼前事事模糊不清。他不想退学,也想不出继续求学的意义。

    第二天,他没去上课,王四没等到那个近视眼。要收车时,小赵来了,他家开着个小杂货铺,他的父亲戴平光的眼镜。王四想起来了:“小赵,给你这个。”从车箱里把眼镜找出来:“别看盒子破,里面有好玩艺儿。”小赵一见眼镜,“掌柜的”在心中放大起来。果然是体面的镜子,比父亲的还好。戴上试试,不行,“这是近视镜,戴上发晕!”“戴惯就好了,”王四笑着说。小赵觉得不上算,可是又真爱眼镜。试着走了几步,摘下来,看看大家。大家都觉得戴上镜子确是体面。王四领着头说:“真有个样儿!送给你的,我拿着没用。等过二年,你的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

    “送给我的?”小赵钉了一句。“真送给你!”

    小赵把眼镜放在盒子里,走开。走了几步,又把盒子打开。回头看了看,拉车的们并没把眼看着他。把镜子又戴上,眼前成了模糊的一片。可是不肯马上摘下来——戴惯就好了。他觉得王四的话有理。有眼镜不戴,心中难过。况且掌柜们都必须戴镜子的。眼镜,手表,再安上一个金门牙;南岗子的小凤要不跟我才怪呢!刚一拐弯,猛地听见一声喇叭。他看不清,不知往哪面儿躲。他急于摘镜子……

    学校附近,这些日子了,不见了溜墙根的近视学生,不见了小赵,不见了王四。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写宋修身“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拐弯处和同学交谈,本能地躲避汽车,“紧赶了几步,怕迟到”,这都是为下文丢失眼镜设置悬念。

    B. 第三段主要采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宋修身丢失眼镜之后的自责和对他人的谴责心理,也寄寓了作者对宋修身的同情。

    C. 最后一段耐人寻味,含蓄地交代了三个人物的不同结局,宋修身因丢失眼镜而退学,小赵被车撞了,而王四则因愧对宋修身而不再拉车了。

    D. 小说语言形象通俗,有的颇有地方特色,如“老溜墙根”、“真有个样儿”等;有的不乏幽默,如“等过二年,你的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等。

    2.“眼镜”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作者通过刻画宋修身、王四、小赵等形象,分别揭示出了怎样的人性弱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这就需要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同时,还要在其组织性、行动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需要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的运营和发展,使它们凝聚更多的民众力量,对于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发挥更多作用。

    总之,持续、有效地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形成社会协同效应,是化解生态危机的关键所在。只有每个个体从自身做起,提升生态认知水平,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才能促进生态治理各项重要任务的完成,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就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来看,只有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B. 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这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

    C. 只有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才能强化全民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D. 建立各类民间环保组织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出社会合力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谈起,提出了引导全民积极参与生态治理的观点。

    B. 文章对生态问题进行辩证论证,在看到人们环保认知增强的同时,也不忽视存在的问题。

    C. 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使论点建立在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上,更准确可靠。

    D. 围绕着生态治理问题,文章从三个角度逐层深入地论述全民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澄清对生态治理的错误观点,认识到治理不会一蹴而就,同时也不只是政府的责任。

    B. 提升环保认知,要关注正面环境议题,多做建设性工作,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C. 生态治理上,个人是责任主体,不仅仅要有认知,还要积极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监督。

    D. 引导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政策、治理能力等诸多方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杭州、郑州、武汉、合肥、南京等20多个城市都出台了人才新政。这些人才政策,既立足国内,又放眼全球,掀起了一场“人才争夺战”。

    郑州市给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才提供每人10万元的首次购房补贴;成都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在杭州,外国人才可享受7项出入境便利政策,创业资助最高可达1亿元,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在杭就业并享受相应补贴等;在南京,为了支持外国留学生直接留在南京创新创业,规定争取国家授权后,外国留学生凭借江苏高校毕业证书、创业计划书,可申请有效期2至5年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等。可以预见,中国各地面向全球招揽人才的态势将一直持续下去。

    “人才争夺可以优化国家人才配置,促进大、中、小城市更加平衡地发展。”中国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刘彦平表示,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人才就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核心资源。

    (摘编自人民网《20余城掀起“人才争夺战”》,2018年3月28日)

    材料二:

    凭身份证学生证半小时落户、以低于市场价20%买房、数十万元就业创业补贴……继南京、西安等20多个城市打响“抢人大战”,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近日也出台政策瞄准高端人才引进。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放大招”凸显了各地广聚天下英才,激发竞争活力的期冀。但纳贤不是一锤子买卖,打造“人才高地”也并非一日之功,引得进更留得住并用得好,才能破解创新密码。

    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人的最高需求层次是自我实现需求。较之物质奖励,价值认同、自我实现感更能打动人心。为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上升空间才能留得久。适配的岗位、周到的政策配套、充足的资金设备资源、对知识产权充分的法律保障都是关键要素。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干事环境,地方需有知人善用、人尽其才的智慧,有舍其所短、取其所长的策略和维护公平法治的能力。

    留住心才能留住人,这需要城市既要大度,也要有温度。让高端人才留下来、智慧活起来,还需把更多精力放到建设宜居宜业、后顾无忧的软环境、暖环境上去。唯有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厚植给养人才的土壤,才能让人产生“吾心安处即故乡”之感,才能激发人才红利、提供发展动力。

    (摘编自新华网《“抢人大战”,引得来更要用得好》,2018年4月3日)

    材料三: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2日报道,送房屋产权,送面试补贴,甚至还有警官上门服务、提供户籍办理,愈演愈烈的“抢人”战火已在中国20多个大城市熊熊燃烧。

    报道称,参与“抢人”的不仅有户籍优势的新一线城市,无法与之抗衡的三四线城市,也试图用行政手段“抢人”。安徽省三线城市一名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办负责人说,两年前,学校就收到当地政府的红头文件,要求争取40%至50%的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

    报道称,大城市年轻劳动人口普遍不足是此轮抢人的重要原因。人口学者易富贤说,2017年以来,中国20至64岁的总劳动年龄人口开始负增长,年轻劳动力资源开始走向枯竭,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年轻劳动力的状况难以为继。如果人口过度流入大城市,大城市养育成本高,年轻人生育意愿降低,生育率就会持续下降,也将拉低整个国家的生育率,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应鼓励就近城镇化:“一个50万人口的城市,生育文化保存好,生育率高,父母帮忙带孩子,既有利于养幼,又有利于养老。”

    报道称,不过,中国当下的年轻人恐怕不太容易接受这种传统的理想生活状态。南京审计大学毕业生张经纬说,他已拿到上海一家金融机构的“offer”,虽然薪金待遇不比其他城市更优厚,但他需要的是大城市能够提供的资源、机遇,并不在乎更高的生活成本。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的社会背景下,“人才争夺大战”的态势还将持续下去。

    B. 优化国家人才配置促进大、中、小城市更加平衡地发展是本轮“人才争夺大战”的起因。

    C. 与送购房补贴就业补贴等有利政策相比,价值认同和自我实现更能打动求职者,留住人才。

    D. 中国当下的年轻人似乎不太容易接受“既利于养幼,又利于养老”的传统理想生活状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除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有户籍优势的新一线城市外,三四线城市也试图用行政手段“抢人”,表明了各地广聚人才,提高竞争力的期冀。

    B. 城市要知人善用、人尽其才,舍其所短、取其所长;唯有厚植给养人才的土壤,才能激发人才红利,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

    C. 留住心才能留住人,一座城市要留住人,关键在于要有温度:需把更多精力放到建设宜居宜业、后顾无忧的软环境和暖环境上去。

    D. 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经济学者和人口学者,对本轮“人才争夺大战”各从城市平衡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3.以上三则材料中,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面是中国地质大学60周年校庆公告的初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中国地质大学60周年校庆公告

    金秋十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将迎来建校60周年诞辰。为了更好地展示学校办学成就,表达广大校友的共同心愿,学校将以“地学摇篮·六秩华章”为主题,于2018年10月20日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原北京地质学院校址),隆重举行学校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

    诚邀社会各界宾朋光临惠顾,期盼广大校友重返我校!

    特此公示,敬祈传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年6月20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有温度”是在2017年5月8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被提出的。大会报告中指出,上海未来五年要成为人文之城:建筑是可以阅读的,_____,______,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有温度”这个有着细腻感觉的词语,此后逐渐流行开来。它的意思是让人感受到热度、暖意,含义由物理层面扩展到了人文层面,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度契合。“有温度”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对城市化建设中的人性化要求。

    (1)仿照划线句子,再写两个句子,表现城市的“温度”。

    (2)根据语段,为人文层面的“有温度”一词下定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赗之,已能让不受。及长,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高丽叛,诏李勣为浿江道大总管,处俊副之。师入虏境,未阵,贼遽至,举军危骇。处俊方据胡床,体胖,安餐不顾,密畀料精锐击之,虏却,众壮其谋。入拜东台侍郎。时浮屠卢伽逸多治丹,曰“可以续年”。高宗欲遂饵之,处俊谏曰:“修短固有命,异方之剂,安得轻服哉?昔先帝诏浮屠那罗迩娑寐案其方书为秘剂,取灵花怪石,历岁乃能就。先帝饵之,俄而大渐,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前鉴不远,惟陛下深察。”帝纳其言。

    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帝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曰:“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事遂沮。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子北叟固辞,未听。裴炎为白帝曰:“处俊阽死,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帝闻恻然,答其意,止赙物而已。

    处俊资约素,土木形骸,然临事敢言。自秉政,在帝前议论谆谆,必傅经义,凡所规献,得大臣体。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B. 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C. 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D. 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 “吏部”掌管全国文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

    C. “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龄。

    D. “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羊和猪当祭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郝处俊不贪财物,很有家庭教养。他父亲去世时,父亲过去的属下送来了很多财物,他都推辞不接受;他对兄弟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

    B. 郝处俊富有胆识,深得大家认可。高丽反叛时,他沉着应敌,将士多服其胆略;他反对皇帝让雍王和周王分率两队争胜取乐的诏令,谏言受到皇帝好评。

    C. 郝处俊生性俭素,尽享身后哀荣。他去世后,不仅高宗为他在光顺门举哀,并赐给众多绢布、米粟;而且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了他的入葬事宜。

    D. 郝处俊敢于进谏,甚得大臣之体。他认为寿命长短自有天数,不认可僧人所炼长生药;反对高宗退位给天后;与皇上议论定引经据典,多有匡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饵之,俄而大渐,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

    (2)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山道中

    (金)赵沨

    小榖城荒路屈盘,石根寒碧涨秋湾。

    千章秀木黄公庙,一点飞雪白塔山。

    好景落谁诗句里?蹇驴驮我画图间。

    膏肓泉石真吾事,莫厌乘兴数往还。

    (注)黄山:一名榖城山,在山东东阿。小榖城:即东阿县铜城镇。章:大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点题,通过描写登山道路屈曲盘旋,岩底一湾碧绿秋水闪着寒光,为全诗定下了凄清伤感的基调。

    B. 颔联具体描写黄山的名胜风光:黄公庙掩映在高大挺拔的树木之中,白塔山顶点缀着一抹银亮的雪痕。

    C.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黄山美景的喜爱已经深入膏肓。“莫厌”运用拟人,情味盎然。

    D. 诗歌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而第三联结合前两联景语,尾联补足第三联余意,章法谨严,颇具匠心。

    2.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用“________”来评价列子乘风远行时的状态;而苏轼《赤壁赋》中,则用“________”的想象来表现小船在宽广江面上自如漂流的状态。

    (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农业文明时代的媒婆业空前发达,一对从未谋面的男女,经过媒婆巧言令色的撮合,有时倒也会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②野生动物园动物伤人事件引起网民高度关注,倘若仅仅靠园方的单方重视,某些游客仍然置若罔闻,事件恐怕还会上演。

    ③几代塞罕坝林场人伏冰卧雪,不懈奋斗,以让坝上高原“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决心,创造出了可歌可泣的辉煌成就。

    ④宽敞而明亮的专卖店内部设计美轮美奂,简约而大气的货架陈列,柔和而清丽的店铺色调,梦幻般的时尚都跃然眼前。

    ⑤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与以往所谓的反腐作品讽刺得浮光掠影相比,真是难得多见的优秀作品。

    ⑥华盛顿地方法院就白宫和国会因联邦检察官被解职一事而发生的争执召开听证会,白宫和国会各自派出代表对簿公堂。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2016年食品调查结果显示,许多速食面含有食用色素、防腐剂等物质对人具有导致消化不良、智力发育有迟缓的危害。

    B. 双“十一”临近,商家打折促销,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平日里价格不菲的商品此时显得格外诱人。

    C.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还能在第三季度保持稳步增长,表明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调控措施和抗危机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D. 中国从维护南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在南海问题产生后的几十年里从未主动挑起争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好的文学艺术都不会恶意讽刺,作者一心存恶意,下笔就尖酸刻薄,无法对角色人物有悲悯包容的情怀。刘姥姥这一穷苦乡下老太婆,在《红楼梦》作者的笔下,   。有时好像装疯卖傻,逗贾母等人开心,其实也都有她的心机。她的聪明世故、她的通达人情,比今日许多呆头呆脑死读书又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都强得多。

    A. 懂得察言观色,在贵妇人、公子、千金小姐面前没有畏缩,行动语言都有自己的分寸,充满生命向上的积极本能。

    B. 行动语言都有自己的分寸,充满生命向上的积极本能,在贵妇人、公子、千金小姐面前没有畏缩,懂得察言观色。

    C. 充满生命向上的积极本能,行动语言都有自己的分寸,懂得察言观色,在贵妇人、公子、千金小姐面前没有畏缩,

    D. 在贵妇人、公子、千金小姐面前没有畏缩,充满生命向上的积极本能,懂得察言观色, 行动语言都有自己的分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元代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人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吃?”许衡说:“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便笑他迂腐:“村边野树,定是一棵无主之树,口渴了,摘一个又有何妨?”许衡答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