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命题作文 1 题,选择题 5 题,情景默写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3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名著阅读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

    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他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

    B. 《梦回繁华》的作者是毛宁,这篇文章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C.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昆虫类科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记》是他所著。

    D. 《苏州园林》的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创作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被广为传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绯红(fēi)   教诲(huì)   解剖(pāo)  深恶痛绝(wù)

    B. 鲜腴(yú)   窒息(shì)   匿名(nì)   恹恹欲睡(yān)

    C. 丘壑(hè)   濒临(pín)   纤维(xiān)  惟妙惟肖(xiāo)

    D. 喧嚣(xiāo)  遒劲(jìng)  畸形(jī)   无动于衷(zhōng)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 触目伤怀  切切察察  长途拔涉  颠沛

    B. 满脸诲气  莫名其妙  从容不迫  震悚

    C. 张惶失措  巧妙绝伦  生死祸福  涎水

    D. 鸡零狗碎  风尘苦旅  光景惨淡  吊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面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炎黄子孙的共同努力与大义担当。

    B. 有位哲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阳光、空气、水和笑容。

    C. 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 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 逛了一天的公园,回到家我已经筋疲力尽了。

    C. 这尊天津卫泥人张作品太好了,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尤其把耍大刀的红脸关公捏得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D. 每年一到花季,来洛阳参观牡丹的游客络绎不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提携玉龙为君死。

    (2)折戟沉沙铁未销,__________。

    (3)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4)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

    (5)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

    (6)__________,沉醉不知归路。

    (7)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

    (8)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

    (9)微动涟漪,__________。

    (10)争渡,争渡,__________。

    (11)《春望》中写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时诗人期待得到亲人消息的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雁门太守行》中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战斗的惊心动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杜甫的《春望》,完成下面的题目。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题为“春望”,请说说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结合全诗,说说题目中的“望”字有哪些含义。

    2.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诗人却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兴起,指被任用。

    B.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安:安逸。

    C. 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过去。

    D.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 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 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4.在孟子看来,人怎样才能成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______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______

    (3)冀之南、汉之阴         阴:______

    (4)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______

    2.下列句子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 甚矣,汝之不惠

    C.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 河曲智叟亡以应

    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②正会,元旦集会。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含义。(2分)

    (1)不解其意     咸          (2)积雪始晴      值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译文:                                                    

    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3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冰窗花》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冰窗花

    ①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

    ②于是,每到冬日,我会有意无意念起熨帖在冬日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冬日的居室里,总会生了炉火,白日里,落了雪,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母亲选了废旧的布料,熬了浆糊,炕头置一炕桌,安安静静地做着鞋垫。父亲借了炉火,熬着罐罐茶,火苗间或跳出来,舔舐着茶罐,茶水滋滋地发着声响,茶香随着响声氤氲开来,整个屋舍内顿时茶香弥漫,即便是不常喝茶的人,浸淫在如此的茶香里,也会有几分迷醉,几分品咂的热望。而我,总是斜倚在墙角,捧了热爱的书籍,一页页,在缓慢流走的时光里,细品一份恬美与温馨。冬日的白天总是很短,像兔子率性的尾巴,一甩,一天的时光就溜走了。而冬日的夜晚,唯有恬静与安谧。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远山近水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村庄阔大的臂弯里。屋舍之内,炉火正旺,壶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木格窗棂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湿在墙壁上,像梦呓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

    ③晨曦微亮,不必急于晨起,和衣而坐,望向邻近的窗棂,你会惊喜地发现,整个窗玻璃上冰窗花葳蕤①如春,轻轻地凑近鼻息,似乎能嗅出冰窗花散发着馥郁的馨香,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手指轻轻抚摸上去,冰窗花棱角分明,如一朵朵雪花,被夜神的手指悄悄安抚上去,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不是俗世那一双巧手能够裁剪得出的。面对如此精美的自然神物,又有谁忍心去擦拭呢?但又有谁能长久地屏息凝视,而不凑近鼻息呵气顽皮呢?于是,悄然撮圆了嘴唇,凑上前去,吹灰般轻吹一口气,冰窗花随着热气消融开来,逐渐地四散开去,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美妙而悄然无声。

    ④就这样,冰窗花伴随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而今我已走过而立之年,故园的老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去,像一个人的暮年,正在经历着风吹日晒的剥蚀。而盛开在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还依旧长久地驻扎在我的梦中,每每半夜惊醒,我都在与冰窗花相视而笑,彼此言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⑤冰窗花,你盛开在故园窗棂上的,不只是花,更是人生路上愈走愈远的梦幻,带着我的牵念和期望。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注释)①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盛。

    1.请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说说冰窗花具有哪些特点。

    2.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远山近水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村庄阔大的臂弯里。

    3.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综合性学习。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了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二十四节气”,八年级某班特举办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材料一: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请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尊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

    (1)阅读上面的材料,请各用一句话(10字以内)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节气歌”中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其中有一个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请你写出它的名称,并用一句话表达你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理解。

    (3)有同学认为现代科技很发达,想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上网查查就行了,没必要举行这样的活动。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说理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跑了过来。……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好像帆船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

    (1)这段文字出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     》,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他的一篇文章《     》。

    (2)《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的典范,无愧于“昆虫的史诗”的美誉。请结合选文,分析《昆虫记》语言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