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诗歌鉴赏 3 题,语言应用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情景默写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 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B. 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 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 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励的微笑,他也会感到 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D. 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 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本届湖湘文化研讨会在岳麓书院召开,推举您忝列“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

    B. 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 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D.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栩栩如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凭着高尚的师德和深厚的学识,春雨润物般地教育感染着他的学生,让无数学子受益,他也因此被人们广为称道。

    B.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变革是发展的永恒推动力,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都要努力冲破思想的藩篱,勇于创新。

    C.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党员干部来说,走好为官从政的第一步很重要,但守住初心,自始至终坚守住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底线,则更为重要。

    D. “风物长宜放眼量”,自然美景可以陶冶性情、愉悦身心,闲暇之余,我们要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亲近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     D.寒气偏归我一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六集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全面放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国外媒体无不侧目而视,赞叹中国人的创新能力。

    ②西方国家曾经用一种温和、习焉不察的方式侵蚀我们的文化,我们也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在当年世界树立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

    ③2017年9月,第十七届北京国际航空展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众多国家展商的航天产品亮相北京,济济一堂。

    ④我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这才让今人仍有机会领略千百年前的文化魅力,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

    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是一代代家族传人的惨淡经营,同仁堂才从最初的同仁堂药室、同仁堂药铺发展成现在的北京同仁堂集团。

    ⑥京剧《大宅门》在表演上继承传统,陈陈相因,在创作模式上开创了新编京剧剧目的全新合作模式。

    A. ②③⑤

    B. ①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途中寒食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泷洲途中,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复杂的感情。

    B. 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C. 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D. “北极”和“南溟”,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E. 结句是诗人途中所见所感,借助春色的变化和生机盎然,反衬诗人的悲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瞻哀辞

    张舜民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①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葺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②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苏轼被贬,墨石也被贬,“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

    B. 第二句的意思是说,朋友苏轼虽然已去世,但“石尚存”,可以让作者感到欣慰。

    C. “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深厚感情。

    D. 苏轼病逝,作者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E. 总体而言,诗歌语言风格较为朴实,但也使用了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

    2.请结合苏轼的生平,谈谈你对“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题为《付出》的哲理小诗,仔细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诗句。

    不要说你得到的太少太少,___。

    多的还会化成少,少的还会化成多。

    不要说你今天有的明天还会有,不要说你今天没有的明天还会没有。

    星星升起来了还会落下去,月亮落下去了明天又会爬上山坡。

    挖出石头成磨,削开竹篾织成箩。

    种瓜的得瓜,___。

    ___,该有什么,还会有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 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C. 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 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 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 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 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 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 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匹马两个人

    迟子健

    一匹老马拉着两个老人,朝二道河子方向走。

    马是瘦马,走起路来就难免慢慢腾腾的。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老头子跟老马一样瘦,老太婆则像个大树墩一样胖。他们都是小眼睛,是那种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尤其是老太婆。因而有的时候,马觉得老太婆是没长眼睛的人。

    二道河子离他们居住的村庄有二十里路。这条路,马不知走了多少趟,也不知走了多少年,只记得以前背上吃了主人数不清的鞭子。马还记得,他们的儿子第一次被人用手铐带走时,哪怕是走在没有辎重的平道上,它也要挨上几十道鞭子。而他第二次戴着手铐被人带走后,他们对它则温情多了,夜里不忘了喂点豆饼给它吃,女主人还常常用一把刷子给它理鬃毛,仿佛把它当成了他们的儿子。

    同以往一样,坐在车辕的男人垂着头袖着手打盹,车尾的老太婆则躺着睡觉。他们不用担心马会走错路,因为去二道河子只这一条路。他们也不用担心马会受惊,因为这个季节没有其他的车辆过来。马呢,它知道两个人都在迷迷糊糊地睡,所以它若遇见笔直的路段时,也抽空打一下盹,它老是觉得累。

    马打了一个响鼻,示意二道河子已经到了。果然,老头子下了车,他先用手抚摩了一下汗涔涔的马,无限怜惜地说:“唉,瞅瞅你这一身的汗,真让我不忍心再使唤你了。”说着,他回头去看车尾的老伴。

    “老太婆,你到哪里了,我看不见你,你给我个音呀!”老头子叫道。

    老头听不见老太婆的声音,他急了,仔细地看看周围,也不见人影。他这才明白,老太婆丢了。他责备自己太粗心,边掉转车头,折回去寻找。

    马听见老头呼唤老太婆,已经明白了。尽管它已经累得眼花缭乱了,还是加快了步伐。可是老头还是嫌它走得慢,他没有鞭子,就下车折了一根柳条,不停地抽它。马虽然疼痛难耐,但仍闷着头,拼命快走。老头子并不领情,心急火燎地持续抽它。  

    大约走了四里路,他们发现了老太婆,她横躺在路上。老头叫了一声:“你怎么睡在路上了,吓死我了。”

    马满身是汗,疼痛难忍,四条腿没有一条不在打哆嗦。它不像老头子那么乐观。果然,老头子发现老太婆的额头都是血,而地上也是血迹斑斑。老头试了试她的鼻息,一点呼吸都没感觉到,再摸她那双粗糙的手,已经冰凉如秋日的河水。  

    当老头子看见路面有一块凸出来的像笋尖一样的带有血迹的石头时,他咆哮着,使劲踢那石头,而石头就龇着血红的牙望着老头子。老头子从车上取下镐头,奋力砸那石头,石头迸溅出一串串火花,瞬间分崩离析。

    他们朝那村庄走去。  

    一块这么不起眼的石头就要了她的命,老头子想不明白。她落地后是不是呼唤他了?可惜他耳朵不如年轻时灵便了,而且马车一旦走起来,听到的只是马蹄声。他这样一想,就有些怨恨马了。  

    而马呢,也走得心事重重。它在责备自己。一定是因为它走路不如以往利索,腿常常抖一下,车也随之颠簸一下,想必她就是这么被颠在地上的。而且,在拉扯的过程中少了分量,它应该有所觉察的,可它什么也没有察觉到。它是个废物了。马觉得自己最好就此不要吃草了,就这么完结算了。  

    老马就在那一天水草未尽,老头子也是粒米未食……

    (节选自迟子健《一匹马两个人》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如特写镜头,把读者带入悠远的情境中,让读者对老马、老路有初步认识;同时引领全文,使文章显得有章法。

    B.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位老人“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

    C. 老头子垂着头袖着手打盹儿,老太婆躺在车尾睡觉,老马也抽空打个盹儿,这些描写都为老太婆出现意外和没及时察觉埋下伏笔。

    D. 在朝村庄走去的路上,作者细腻地刻画了老头子和老马深深自责又责怨对方的心理,这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

    2.小说讲述的故事“凄凉但不乏温情”,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小说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从“马”的视角叙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殷侑,陈郡人。侑为儿童时,励志力学。及长,通经。贞元末,以《五经》登第,精于历代沿革礼。元和中,累为太常博士。时回纥请和亲,朝廷乃命宗正少卿李孝诚奉使宣谕,以侑为副。既至虏庭,可汗初待汉使,盛陈兵甲,欲臣汉使而不答拜。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行者皆惧,侑谓虏使曰:“可汗是汉家子婿,欲坐受使臣拜,是可汗失礼,非使臣之倨也。”可汗惮其言,卒不敢逼。迁侑谏议大夫。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以言激切,出为桂管观察使。入为卫尉卿。文宗初即位,沧州李同捷叛,而王廷凑助逆。欲加兵镇州,诏五品已上都省集议。时上锐于破贼,宰臣莫敢异议。独侑以廷凑再乱河朔,虽附凶徒,未甚彰露,宜且含容,专讨同捷。文宗虽不纳,深所嘉之。大和四年,加检校工部尚书、沧齐德观察使。时大兵之后,遗骸蔽野,寂无人烟。始至,空城而已。侑攻苦食淡,与士卒同劳苦。周岁之后,流民襁负而归。侑上表请借耕牛三万,以给流民。乃诏度支①,赐绫绢五万匹,买牛以给之。数年之后,户口滋饶,仓廪盈积,人皆忘亡。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以功加检校吏部尚书。六年,入为刑部尚书,充郓曹濮观察等使。自元和末,收复师道十二州为三镇②。朝廷务安反侧,征赋所入,尽留赡军,贯缗尺帛,不入王府。侑以军赋有余,赋不上供,非法也,乃上表请自太和七年,岁供两税、榷酒等钱十五万贯、粟五万石。开成三年卒,赠司空。

    (节选自《旧唐书·殷侑传》)

    (注)①度支:官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②三镇:此处指郓、曹、濮三州。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B. 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C. 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D. 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文中的贞元、元和、太和、开成都是皇帝年号。

    B. 河朔的“朔”与朔漠、朔风中的“朔”都是指北方,另外,“朔”还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C. 加是加封的意思,即在官员原来的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誉称号,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D. 榷的意思是专营、专卖,榷酒是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酒类专卖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侑少年立志,学有所成。他儿时即立志努力学习,长大以后通晓经学,精通历代礼制沿革,贞元末年科举登第,后多次升职,任太常博士。

    B. 殷侑坚守气节,不惧威吓。在奉命出使回纥时,面对回纥可汗的盛兵以待和无理要求,他毫不畏惧,直言可汗的失礼之处,最终使可汗不敢威胁。

    C. 殷侑性格耿直,敢于进谏。文宗即位不久就有地方反叛,当时皇上一心想打败叛贼,丞相也不敢有异议,唯独殷侑直言进谏,认为应对叛贼宽大为怀。

    D. 殷侑体恤民情,颇有政声。在任沧齐德观察使时,面对当地民生凋敝的情形,他和士卒同甘共苦,竭力恢复民生,数年之后,粮丰仓实,百姓安居乐业。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

    ②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以言激切,出为桂管观察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空缺部分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

    (2)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不见人面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

    (3)《陋室铭》中,作者将自己的“陋室”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比,表现了他的高尚情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可能丢性命”的战争年代。青年贺龙抛弃高官厚禄、青年彭湃舍弃“乌鸦都飞不过”的万贯田产,皆因“信仰”而义无反顾。

    “上北大、拿冠军、打海盗”,每个想法都犹如一粒种子,先埋到心底,再悉心浇灌,最终开出绚烂的花来。一位名叫宋玺的90后退伍女兵用奋斗书写了与众不同的青春。

    觉醒的青年,正如鲁迅所说,“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即使处于痛苦、困厄之中,也能潜心积蓄站起来的力量。

    请从上述三则材料中提取两三个关键词,挖掘联系,确定立意,以“我们(我)的青春或我看青春”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规范,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