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0 题,其中:
单选题 19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9 题
  1. “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 北伐战争失败

    B. 日军大规模侵华

    C. 西部急需开辟革命根据地

    D.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人曾经作诗赞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其中“长策”是指唐太宗

    A. 慎用刑法

    B. 轻徭薄赋

    C. 完善科举

    D. 重视纳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 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 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 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 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当时人们根据具体职能把“六部”分别概括为“富”“贵”“威”“严”“贫”“贱”六字。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贵”最有可能描述的是。

    A. 工部

    B. 礼部

    C. 户部

    D. 吏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这种逐层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A. 贵族

    B. 平民

    C. 官僚

    D. 诸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A. 家父掌权日益趋于巩固   B. 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C. 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   D. 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

    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 扩大了统治基础

    C. 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 实现了选贤任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B.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C. 清朝沿用内阁制度   D. 清朝设立军机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公元前431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根据当时雅典的政治体制,做出应战决定的权力机构是 ( )

    A. 公民大会   B. 五百人会议

    C. 十将军委员会   D. 陪审法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题文)假如你是古罗马的一位法官,当你遇到以下的案子时,你判为合法的是

    ①一个奴隶为他的主人工作了20年后,要求主人给予他自由,他的主人却不答应

    ②某自由民要求他女儿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

    ③某平民将他富裕的大儿子财产的一部分,分给了他的小儿子

    ④一个拥有100个奴隶的罗马贵族,在急需劳动力的收割季节,到市场上去卖了20个奴隶,赚取了一大笔钱

    A. ①②④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题文)魏源在《海国图志·大西洋英吉利国》中介绍“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材料中的“巴厘满”是该国某一机构的音译词。这一机构是

    A. 内阁

    B. 议会

    C. 首相

    D. 最高法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林肯总统在某次内阁会议上就某个方案征询意见,结果出席会议的七名内阁成员都表示反对。但林肯在宣布结果时却说:“七票反对,一票赞成,反对无效,方案通过。”你认为林肯的做法是

    A. 符合民主集中制原则

    B. 违反了权力制衡原则

    C. 违背宪法,林肯反对无效

    D. 符合宪法对总统权限的规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 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 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 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 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 相同的是都属于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B. 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

    C. 相同的是都体现了专制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D. 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图昭示世人:中华民族曾经遭受列强侵略的劫难。这场侵华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

    A. 英法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

    C. 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照片

    D. 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党纲领如下:(一)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二)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无产阶级的目的——消灭阶级;(三)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未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引自《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民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的奋斗目标是:(一)消除内战,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引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对奋斗目标和革命动力的看法前后有什么变化?

    (2)材料二是否放弃了材料一中的主张?说明你的理由。

    (3)据材料和史实,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