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名著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句子默写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其他题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通知:兹定于6月5日下午3时在报告厅召开高考考务会,请全体工作人员按时参加。

    B. 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 询问:家严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 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特殊句式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

    B. 句读之不知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不拘于时,学于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 孔子师郯子

    C. 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澳洲校园发生的耸人听闻的群体犯罪事件,再度引发澳大利亚国民对外来移民的恐慌情绪,墨尔本市长的发言人说,政府绝不容许执法“无人区”的出现。

    B. 两会期间,人们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教育医疗”“反腐倡廉”“养老改革”“环境治理”等话题。

    C. 凡涉及非法添加等严重违法行为,政府部门务必高度重视,正本清源,一査到底,并应举一反三,切实加强日常检查工作。

    D. 登上《星光大道》舞台的农民选手朱之文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的歌唱事业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就社会效果而言,《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热播不仅带动了《诗经》等传统文化类图书阅读升温,还引发了同名书籍的持续热销。

    B. 工商资本下乡,应该带动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把“老板”与“老乡”的优势结合起来,让农民通过土地等资源获得应有利益。

    C. 2017十大媒体流行语近期发布,这十个词条概括了一年中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事世情、民心,描述了中国视野下的社会变迁和世界万象。

    D. 长期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受到地震海啸、洪水、风暴潮等诸多自然灾害,迫切需要利用大数据来提高自身的减灾应对能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2 题
  1. 下列是对《红楼梦》(1-5回)内容的判断,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 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的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B. 《红楼梦》中关于迎春遭遇的一首《恨无常》说:“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警示贾家要及早从名利场中退出,免得登高跌重,将来后悔。

    C. 《红楼梦》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句判词暗示了主人公林黛玉虽然才华出众却终被埋没的悲惨命运。

    D. 《红楼梦》中,元春的命运决定了贾府的兴衰。元春进宫,贾府进入繁荣时期;元春封为贵妃,贾府达到鼎盛;元春生病暴毙,贾府随之衰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是对《红楼梦》(1-5回)内容的判断,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 《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其中暗示了迎春的悲惨命运。

    B. 林黛玉初进贾府光彩照人,贾宝玉对她的印象是“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股自然的风流态度”。

    C. 《红楼梦》中荣国府里的最高统治者是贾母,管理日常事务的是王熙凤。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百般奉承,背后却干尽了贪赃揽财的勾当,可谓名副其实的“凤辣子”。

    D. 林黛玉进贾府时看到王夫人正房中的靠背引枕、坐褥等均是“半旧”的,说明贾府当时已经走向了没落衰败,这个封建家族只是金玉其外,实则暗藏种种危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回,丹杨人也。祖基,吴交州刺史。父抗,太子中庶子。回辟司空府中军、主簿,并不就。大将军王敦命为参军转州别驾敦死司徒王导引为从事中郎迁司马。苏峻之役,回与孔坦言于导,请早出兵守江口,语在坦传。峻将至,回复谓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杨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亮不从。峻果由小丹杨经秣陵,迷失道,逢郡人,执以为乡导。时峻夜行,甚无部分。亮闻之,深悔不从回等之言。寻王师败绩,回还本县,收合义军,得千馀人,并为步军。与陶侃、温峤等并力攻峻,又别破韩晃,以功封康乐伯。

    时大贼新平,纲维弛废,司徒王导以回有器干,擢补北军中候,俄转中护军。久之,迁征虏将军、吴兴太守。时人饥谷贵,三吴尤甚。诏欲听相鬻卖,以拯一时之急。回上疏曰:“当今天下不普荒俭,唯独东土谷价偏贵,便相鬻卖,声必远流,北贼闻之,将窥疆场。如愚臣意,不如开仓廪以振之。”乃不待报,辄便开仓,及割府郡军资数万斛米以救乏绝,由是一境获全。既而下诏,并敕会稽、吴郡依回振恤,二郡赖之。在郡四年,征拜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征虏将军如故。

    回性雅正,不惮强御。丹杨尹桓景佞事王导,甚为导所昵。回常慷慨谓景非正人,不宜亲狎。会荧惑守南斗经旬,导语回曰:“南斗,扬州分,而荧惑守之,吾当逊位以厌此谪。”回答曰:“公以明德作相,辅弼圣主,当亲忠贞,远邪佞,而与桓景造膝,荧惑何由退舍。”导深愧之咸和二年,以疾辞职,帝不许。徙护军将军,常侍、领军如故,未拜,卒,年五十一。谥曰威。

    四子:汪、陋、隐、无忌。汪嗣爵,位至辅国将军、宣城内史,陋冠军将军,隐少府,无忌光禄勋,兄弟咸有干用。

    (《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四十八·陶回传》)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将军王敦命/为参军/转州别驾/敦死/司徒王导引为从事中郎/迁司马/

    B. 大将军王敦命/为参军/转州别驾/敦死/司徒王导引为从事/中郎/迁司马/

    C. 大将军王敦命为参军/转州别驾/敦死/司徒王导引为从事/中郎/迁司马/

    D. 大将军王敦命为参军/转州别驾/敦死/司徒王导引为从事中郎/迁司马/

    2.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侃, 东晋时期名将。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司马光所写的“陶侃惜谷”的故事,指陶侃很爱惜粮食。

    B. 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职务等同于县令。

    C.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D. 辟,即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回的祖父是吴国的胶州刺史,父亲官至太子中庶子,陶回先后被征召为司空府中君、主簿,但是他没有去就职。

    B. 大将军王敦很是器重陶回,任命他参军,后来王敦转任州别驾,最后死在了任上。

    C. 王导对陶回也很重视,提拔他为从事中郎,后来升任司马。陶回与孔坦一起劝过王导,但是王导并没有采纳建议。

    D. 评定叛乱之后,王导因为陶回有才干,提拔他任北军中侯,后专任中护军。

    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峻果由小丹杨经秣陵,迷失道,逢郡人,执以为乡导。

    (2)既而下诏,并敕会稽、吴郡依回振恤,二郡赖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

    张先

    忆郎还上层楼曲。楼前芳草年年绿。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飘。

    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1.“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飘。”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词始终以颜色贯串全篇,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根据要求,补写空缺的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3)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师者,_________________。

    (6)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

    (8)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10)______________,不知东方之既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苏东坡一生写过许多画赞、画序、画记、画跋等题画文学,画赞如《九马图赞》《郭忠恕画赞》等,画序如《观宋复古画序》《八境图后序》等,画记如《画水记》《应梦罗汉记》等,画跋如《书蒲永昇画后》《书朱象先画后》等。这些题画文学不仅论述、评骘画家的行实和画作,还深入阐发画理、画论,像《传神记》,深化顾恺之“传神”说;《墨君堂记》,发挥“比德”说;《书朱象先画后》,表述画家创作的自主性;《文与可画竹屏风赞》,阐明绘画是画家表现个人道德修养的载体。

    苏轼多方面进行着诗画艺术的会合、渗透、融通的实践和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而他在我国诗画融通史上最引人瞩目的,还在于他的理论贡献。

    第一,苏轼对诗歌和绘画的艺术特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逐渐认清了诗歌和绘画艺术的差异性和共同性,为诗画通融的阐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苏轼在《韩幹马》诗里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幹丹青不语诗。”东坡用“无形画”来概括诗歌,用“不语诗”来概括绘画。绘画是造型艺术,它通过线条、色彩、笔墨、明暗光线、形象造型、布局结构等构成画面、画境,给人以直接感觉,是一种诉诸视觉的艺术。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诗人黄庭坚说:“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作无声诗。”与苏轼的认识如出一辙。

    第二,苏轼还提出了“诗画本一律”的命题,总结出诗画艺术的共性。他认为的诗画共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摹写物象”。诗歌与绘画,都是以自然界中的物与社会生活中的人,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生动具体的描绘,反映出蕴含于其中的美。二,“妙想”。诗歌与绘画同样要以丰富而奇特的艺术想象,作为自己创作的生命力,将形象显于想象力之前,再将形象显于人们的眼前。三,共同的审美追求。诗人与画家,都希望在“象外”“言外”获得更为精妙的艺术境界,希望在“形似”之外,追求“神似”的意境。于是,文学界的“言外”说和画学界的“象外”说,文学界的“意境”说和画学界的“画境”说,也就应运而生,受到诗人和画家们的青睐。

    第三,诗画通融的审美。苏轼认真探讨了诗歌与绘画的艺术特征,它们的差异性和共同性,进而探讨了诗画艺术渗透、会通的客观规律。诗歌与绘画存在着差异性,它们便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弥补对方的不足,相互申发补凑,达到融合会通的境地。诗歌与绘画艺术有共性,它们可以以诗入画,以画入诗,实现生活美、绘画美与艺术美的相互转化和融合。苏轼将历代诗人、画家融通诗画艺术的创作实践,提升到理论层面上,加以科学的概括总结,对我国诗画艺术和诗画融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选自吴企明《苏轼在诗画研究上的划时代贡献》2018年02《古典文学知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神记》《墨君堂记》等画赞,前者有对顾恺之“传神”说的深化,后者是对“比德”说的发挥。

    B. 苏轼对于诗画艺术的会合、渗透、融通的实践和研究,就是他对诗画艺术的理论贡献。

    C. 从全文来看,诗画艺术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

    D. “诗画本一律”概念,实际上就是指诗画的差异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诗人郭熙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说的也是诗画的差异性。

    B. 诗画艺术有“妙想”,强调的就是想象力。

    C. 文学界的“言外”、画学界“象外”都追求的是意境美。

    D. 线条、色彩、笔墨、明暗光线、布局等构成绘画的“语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苏轼看来,诗画的共同性主要表现为对象共同、想象共同、意境共同。

    B. 懂得诗画通融的审美,我们就能够以诗入画,以画入诗。

    C. 苏轼所写的画赞、画序、画记、画跋等题画文学,就是形成他诗画理论的的重要实践。

    D. “诗是无形画,画是不语诗”就是讲诗画的差异性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暗  度

    付桂秋

    去年夏天,我调来二分局工作。当天去收发室取快递时,守门的老李要去卫生间,让我帮忙照看一下。可他刚走,外面就传来颤巍巍的叫声:大刚啊……大刚啊……

    我望向窗外,见一个拄着拐被的老人站在台阶上。他头发花白,动作迟缓,嘴里“大刚大刚”地叫个不停。

    我把门开个缝,见地上有个塑料方便袋,装着一把菠菜,还有几个茄子。我第一反应就是迷路的老人,买完莱找不到家了,就站在门里问:老爷子,找谁呀?

    话音未落,就听身后传来“咪咚咚”的脚步声,有人急急忙忙地说:找我的找我的……

    我回头一看,见王刚王科长从二楼跑下来,一脸的歉意。我让开身,王科长闪出门,搀扶老头儿往一边走去。这时,老李回来了,趴在窗户上向外看,绘声绘色地叫:大刚啊……大刚啊……然后哈哈大笑,说:这老头儿没治了! 总来。

    见我疑惑,他解释道:你刚来不知道,那是王科长的老爹,整楼人都认识他这老头儿啊,也不管这是不是办公区域,离老远就大刚啊大刚啊地喊。王科长是复员军人酒量又大,大家就给他起外号叫“大缸”了。去年老头儿还挺有底气呢,扯开嗓子全楼人都能听见。今年开春得了场病,本以为这回不会再忙叨人了,可没出俩月,又离了歪脚往这儿跑。岁数大就是老小孩儿。哎呀,这真是豆腐掉到灰堆里一一吹也吹不得,打也打不得呀!

    我也笑了,蔬菜那么便宜,用得着颤颤巍巍送来吗? 这老头儿就是闲的。

    这以后,隔三岔五就能听到那巍巍的叫声。偶尔,也会听到王科长的埋怨声。

    到了秋天,老爷子再来送菜,就把塑料方便袋放在台阶上,含含糊糊念叨什么已经听不清楚了,嘴角还挂着,身体大不如前了。

    王科长就苦笑说:实在没辙了,也不跟你打招呼,就这么偷摸地送。他告诉老李,看见老爷子来就喊他一声,不忙他就直接送回去;忙就搬把椅子,让他在阴凉处坐一会儿。

    张姐笑说:看人家王科长,不光工作出色,还那么有魅力,总有人暗送“秋波”。

    我发现,老人送的菜确实总有一把菠菜。那菠菜棵小,根紅,叶緣,一看就是草地种的,老李说这菠菜品种好,叫红嘴绿鹏哥儿朱元璋做珍殊翡翠白玉汤的材料,

    一个周五的下午,阳光明媚,王科长端着脸盆毛巾下来,在树荫下给老头儿擦完脸,又把他的双手泡在水里,坐那儿和他唠嗑儿。过会儿,就蹲地上给他剪指甲,王科长说老头儿指甲特厚,得泡软了剪。剪完,还拿小挫刀磨,那动作,真像一个大闺女在绣花。

    张姐看见了,感慨道,想不到我们五大三粗的大刚同志竟还这么细心呢。

    刚入冬,王科长就见了报,说他两年来,一直义务照顾一位患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带)的老人。老人女儿介绍说,她弟弟和王科长同名,也叫王刚,弟弟小时候嘴角总发炎,医生让多吃菠菜,她爸就一年四季在院子里种菠菜。后来住楼房,不能种就买,四年前,老人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次年,他儿子因车祸去世,家里一直瞒着他。可他怎么糊涂也惦记着儿子,总找大刚,一次从分局门前路过,见有人喊王刚,就把王科长当儿子了。王科长把老人送到家,了解内情后就顺水推舟,答应从此以后经常来照顾老人。

    这回真相大白了,原来那不是王科长的亲爹,他是做好事呢。

    去年底,王科长被评为“十佳好市民”。

    今年春,王科长又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

    没过多久,王科长就成了王副局长。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再也见不到老头儿的身影了。我只记得8月末的一天,早上刚到单位,就听说王副局长干爹去世了,明早五点出殡。有人嘀咕,这干爹真没白认,名利双收! 人家这真是“暗度陈仓”啊。

    次日送行,整个分局的人都到场了。王副局长的悲痛意想不到。他拉着丁科长的手说:麻烦哥哥帮我招呼大家。哥哥你不知道啊,兄弟我独苗,十八岁的时候爹张罗给我娶媳妇儿,我就跑出来当兵了。他就怄气不和我说话了,直到八年前,病危了才说想我。可等我到家,老爹已经走……呀兄弟多想听爹喊我大刚……

    (选自2017年6月《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描写颤巍巍的老头,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人公的疾病缠身和行动不便,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中的“我”是事件的发现者和见证者,起到线索的作用,同时还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C. 小说中的门卫李师傅是个次要人物,他的出现可有可无,对主人公并没有多大的影响,是小说中多余的人物形象。

    D. “大缸”是同事对于王大刚的戏谑称呼,体现了大家之间随和的关系,也体现王副局长为人实在,为后文赡养老人埋下伏笔。

    2.小说标题“暗度”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3.文章结果揭示了王副局长照顾老人家的原因,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1 题
  1. 请摘抄《暗度》最后一段文字,填满空格即可。要求字迹工整,美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请以“意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立意自定,篇幅不少于800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