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材料分析题 4 题,单选题 1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2018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美国在建国初,由于国力弱小,加之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19世纪后,美国开始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消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

    ——《东方杂志》(1933年)

    “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东方杂志》(1934年)

    材料二

    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逝世,重庆各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也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指出“他(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概念被写入高中历史教科书。此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的学习主题之一。

    ——据杨梅《“时空”坐标中的罗斯福新政》

    (1)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多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有学者认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更为客观、全面。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阅读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为什么?1982年以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学习主题的原因有哪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每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总能带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这个运动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因为在运动中天才辈出,灿若群星,他们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写出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方面的著作。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的社会送来一股清新的气息,令人的精神为之一爽。

    ——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魏源可能是战后第一位体会到时代已开始在变与西方影响之大的中国学者。……时代在变,古代的天地人物,俱不同于今日,“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岂惟世事,物理有然。”所论激切,多为时人所不能道、未曾闻,有“奇书”之称。可惜其在中国所发生的影响,远不及在日本,具有莫大的刺激。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

    “30年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无一不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

    ——中原网《改革开放30年思想解放的三次突破》

    (1)材料一中的“这个运动”指什么?该运动送来了什么“令人的精神为之一爽”的思想?

    (2)材料二中的“奇书”指什么?魏源的什么思想“为时人所不能道、未曾闻”?在近代中国,该思想在实践中是如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过去30年间,在中国形成了哪些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1 题
  1. 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统一六国后修订并完善了《秦律》;此时的罗马法律朝着万民法方向发展。这两种法律都

    A. 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大的需要

    B. 以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为目的

    C. 体现了自然平等的法学理念

    D.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27年12月瞿秋白在《武装暴动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现时的阶段,显然到了工农武装暴动的时期……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符合材料中“特点”的是

    A. 建立工农联盟,推翻北洋军阀

    B. 发动秋收起义,建立红色政权

    C. 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

    D. 纠正“左”倾错误,迎接革命高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黄宗羲曾经有这样的言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其含义是指宰相制度下

    A. 容易形成极端专制   B.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C. 不易产生明君贤臣   D. 政治腐败现象更加严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恩格斯说:“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人们的不平等比任何平等受重视的多。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人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肯定是发了疯。”这段话认为古希腊罗马民主的实质是:

    A. 主权在民的民主

    B. 最直接最完整和最纯粹的民主

    C. 城邦式的直接民主

    D. 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 “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图是某一时期的中国地图(局部),图中斜线部分的涵义是

    A. 19世纪末英国在华势力范围

    B. 义和团运动主要波及的地区

    C. 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

    D. 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阅读下面的烟台开埠10年后港口从业人员统计表,这一状况表明当时烟台

    A. 成为早期产业工人集中地

    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

    C. 成为北方沿海对外交流中心

    D. 开埠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蒋总统集》记载“国民党党员成分中,70%以上是工农,20%以上是小资产阶级。”这一状况可能出现的年份是( )

    A. 1921年   B. 1925年   C. 1931年   D. 1939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以下最能体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方向的是

    A.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C.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 “办好样板戏,服务工农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在历史学科的研究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A. 1846年起西方对华贸易总额开始下降,原因是中国市场开放不够

    B. 甲午战争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故此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C.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原因是中国各阶层的广泛参加

    D. 北伐战争的开始,原因是国共两党联合来争取民族独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娃和瑟诺波斯所著的《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这种“心理的状态”对文字史料的作者影响最少的是(    )

    A. 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B. 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

    C. 该事件所产生的后果   D. 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