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24 题,中等难度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4 题
  1. 王守仁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这说明王守仁

    A. 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

    B. 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C. 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

    D. 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而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时,便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王实甫未受儒家思想影响

    B. 明代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C. 明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D. 王实甫倡导个性解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

    A. 主张改造理学

    B. 重书本轻实践

    C. 注重道统权威

    D. 强调学术创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深得人们拥护

    B. 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

    C. 墨子主张选贤任能深得士人拥护

    D. 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扩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夏商周的学校都是政教合一的官办性质,旨在为统治集团培养后继人选。到了春秋时期,王权败落,官办的学校难以为继,私人办学应运而生,从而开始了史官文化向诸子文化的转化。材料表明

    A. 社会变革推动教育模式变化

    B. 知识普及到社会各阶层

    C. 社会变革促使贵族政治瓦解

    D. 社会变革促使新思想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墨家认为,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民众财富和精力。这种思想的根源是

    A. 墨家主张节俭

    B. 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C. 儒家思想不符合时代要求

    D. 儒家思想代表统治阶级利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强调知行合一,他也在一年零三个月平定南赣匪患,四十三天平定宁王叛乱,堪称军事天才。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心学陷入主观唯心主义

    B. 心学强调内心强大力量

    C. 心学重视人的社会责任

    D. 心学脱离儒学自成体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嘉靖皇帝曾指责王阳明“放言自恣,诋毁先儒,号召门徒虚声附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这说明王阳明心学

    A. 背离了传统儒学

    B. 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 致良知不合君主愿望

    D. 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如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提出了

    A. 博学于文,行已有耻

    B. 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C. 天下为主,君为客

    D. 工商皆民生之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欧阳修在《新唐书》的《五行志》三卷中,只记历年灾异而不书其应何事。他在序中说;从董仲舒到刘向与其子刘歆,都以《春秋》、《洪范》为学而失圣人本意。这表明欧阳修

    A. 反对君权神授

    B. 维护纲常伦理

    C. 反对天人感应

    D. 维护圣人道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反映的思想是

    A. 农商并重

    B. 重农抑商

    C. 重商主义

    D. 自由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朱熹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其学说的出现,使理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并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扶为“显学”。理学成为“显学”主要是因为其

    A. 适应君主专制加强需要

    B. 受到朱熹完善达致成熟

    C. 吸收佛道思想更为系统

    D. 强调格物实现内心修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董仲舒将君、父、夫与阳联系,而臣、子、妻与阴联系,认为如果臣或妻凌驾于君或夫之上则阴阳淆乱,灾异也就随之发生。这主要是为了

    A. 树立封建君主权威   B. 肯定道家阴阳学说

    C. 协调社会人际关系   D.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 礼乐与法治并举

    C. 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D. 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诳眩黎庶,纠合群愚,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

    A.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B. 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C. 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

    D. 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题文)李贽驳斥轻视和贬低商人的传统观念,指出:“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赀,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更有甚者,商人“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这反映出当时

    A. 官商勾结,贿赂成风

    B. 商业资本力量雄厚,商品经济发达

    C. 封建制度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D. 商业发展严重依赖于封建官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140余次。这反映了(  )

    A. 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B. 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C. 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D. 外儒内法成为主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韩非子说:“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这一思想可概括为

    A. “恩威并施,赏罚并重”

    B. “唯才是举,选贤任能”

    C. “专职专任,定位管理”

    D. “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約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据此可知,朱子学

    A. 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

    B.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C. 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

    D. 与西方科学具有一致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有人说,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将他比做希腊的孔子,将他的学生柏拉图比做希腊的孟子。因为从若干的事实对照起来看,苏氏和孔子确有不少类似之处。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主要区别是。

    A. 推崇君主权威

    B. 肯定人的价值

    C. 强调知识的作用

    D. 重视道德的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桃园三结义”是罗贯中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名篇。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在涿郡桃园,祭告天地,结为异姓兄弟。以后他们都忠实地坚守着这个承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罗贯中笔下的这种思想直接源于

    A. “仁政”思想

    B. “天人感应”思想

    C. 宋明理学思想

    D. “经世致用”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图是清代任熊绘制的《老庄像》,画面表现的是“庄生游逍遥,老子守元默”的情形。“元默”是指

    A. “仁政”

    B. “大一统”

    C. “无为”

    D. “齐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重要理念,下列治国理念言论的出现与下图属于同一朝代的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D. “天下为主,君为客,万民为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下图反映的是辩论中的苏格拉底和战国时的“稷下学宫”,体现了古代东西方世界这种思想活跃的局面,两者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A.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B. 民主制度提供保障

    C. 商品经济发展的促进

    D. 社会大变革的推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政治文明发展史,古代的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封诸侯,斑赐宗彝(宗庙礼器),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藵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於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分天下以为36郡,郡置守、尉、监。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巨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

    ——(东汉)斑固《汉书•诸侯王表》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三种政治制度?

    (2)结合材料一分析,受封者共有哪几类?这一制度的实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对比材料一、三,材料反映的两种形式相似的制度在性质上有何不同?

    (4)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材料反映的两种制度建立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始置左右丞相,佐助君主处理国家军政要务。嬴政统一全国后,设置“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太尉一职虚有其位而无实人。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四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请回答: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1)据材料一,“三公”的出现有何实质意义?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什么矛盾?

    (2)据材料二,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

    (3)材料三中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元代实行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什么时候废除了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1)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发展史,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相关知识?

    (2)观察图示中有三处空白,请将其填充完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