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情景默写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自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B. 国务院近日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允许它们开展跨区域经营。

    C. 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 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____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____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____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______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____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会在何时喷发,____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A

    一旦

    /

    即使

    然而

    B

    倘若

    那么

    进而

    /

    由于

    所以

    C

    假如

    甚至

    /

    那么

    D

    只要

    /

    而且

    虽然

    A. A   B. B   C. C   D. 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①______________。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气候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②________________,有时会带来某些灾害。所以,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③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法官从那些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一定会专心办案,效率也就会提高。办案效率提高了,审案也必定会更加公正。审判更加公正了,人民群体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明显提升,对法院工作的认可度相应提高。因此,司法改革要成功,我们只能从解放法官入手。

    ①办案效率提高了,审案不一定会更加公正。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这世界上可怕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有人说:应该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不怕。

    还有人说:如果什么都不怕,反而更可怕。

    以上看法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题文)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②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③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④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⑤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缝山针

    非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要帮扶的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

    年又春去过高阳村。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转地到了一个小山村。①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这里是什么地方,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里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多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到年又春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䦆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客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拉走,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都准备开始盖新房了,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持了钱,买了柄三轮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高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被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衬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一下被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您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说,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们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目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默默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高小根媳如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您是我们的致富大教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您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他勿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插在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缝山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代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做了铺垫。

    B. 年又春各处拉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又设法开发煤矿,表现了他不辞辛劳真诚助民的品格。

    C. 《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动情节发展,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

    D. 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广阔画卷,暴露的问题也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

    2.文中三处画线句子都是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冯其庸的“大国学”

    1924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家”。后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生的书斋名,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

    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学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开了另外一扇门,让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都是在小学之后、初中之前。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但在无锡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1946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讲座。

    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庸在总结无锡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1954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所有成绩,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冯其庸留下了累累硕果。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最为合适。

    2005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作为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规范,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对于国学的未来,冯其庸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学术成绩永远是有限的,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他认为,后生才是国学的希望,中国文化的希望。这是学者的情怀,也是教育家特有的情怀。

    (摘编自孟宪实《冯其庸的“大国学”》、叶君远《冯其庸传》等)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

    (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②有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乾嘉以来的经学学派等等才是国学;但是我觉得,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学问。凡是我们民族的、自己的学问,都成该算国学。今天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到我们的国学的范畴里来,使我们研究国学的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嘉以来的经史子集。

    (《风雨平生  冯其庸口述自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其庸称自己是“稻香世家”,与“书香世家”相对,既能表明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又能表现他对早年农村生活的怀念。

    B. 因为家贫,又加上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冯其庸的读书生活变得艰难和奢侈。他从来无法专力读书,唯一可读的只有《三国演义》。

    C. 无锡国专在当时的教育大环境下,非常重视国学教育,且最强调经典教育,因而冯其庸认为母校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影响深远。

    D. 冯其庸百折不挠,在遭受多次运动冲击后,仍能笔耕不辍,留下了累累硕果。这些成果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涉及诸多领域。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在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学术的深厚精良,让冯其庸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

    B. 因为冯其庸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并且关注教育,积极推广国学教育,所以,他不只是著名学者,也是教育家。

    C. 冯其庸倡导国学,为高校学习国学的人设汁了游学制的规范,并率先垂范,最终因成就突出而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D. 冯其庸富有文人的生活意趣,在书面方面颇有研究,并达到一定的造诣,还能通过书画创作涵养、增益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心性修炼。

    E. 冯其庸的“大国学”理论,体现了传承民族特色与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研究精神,是正确的国学观,而固守乾嘉学派的则不科学。

    3.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冯其庸经历了哪几个成跃的阶段?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郤缺①,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頠(wěi)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经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廷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②。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①郤缺(xì quē):姬姓,郤氏,名缺,即郤成子,春秋时期晋国上卿。从政多年,历事数君,未见失误,是晋国史上少有的稳健的政治家。②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B. 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C. 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D. 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安七子之一的嵇康以善弹广陵散著称。此曲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也是我国著名十大名曲之一。

    B.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等你超过侍郎。魏晋时,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C. 谥号可分为官谥和私谥,也可分为上谥和下谥。上谥即表扬类,如“文”“康”“终”等。下谥,即批评类,如“炀”“灵”“幽”等。

    D. 冕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冠则是王公贵人用来束住头发的,同时起装饰作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书左仆射裴頠器重嵇绍,认为他知人善用。嵇绍不认可被大家交口称赞将大有作为的戴晞,事实证明了嵇绍的知人之明。

    B. 嵇绍刚正不阿,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在贾谧死后,嵇绍因不亲附奸臣而升迁。

    C. 嵇绍忠诚报国。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

    D. 嵇绍敢于直言劝谏。齐王主政时大兴土木,他当面直言劝谏;在齐王的宴会上,他再次直言劝谏,拒绝为齐王操琴取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2)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双调]折桂令•九日

    (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②张可久:曾任典史等小吏,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此为张可久晚年之作。③苏轼曾有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1.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 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功名未就、仕途失意的烦躁。“强整乌纱”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B. 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写尽了自己现在所居官场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采用了实写的手法。

    C. 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有思于今昔的境况而发出深沉感慨: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D. 七、八两句化用了古人诗句,由于添加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倒装加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

    E. 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语言清丽,对仗工整,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

    2.作品末尾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表达情感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曲作简要赏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写到,与蚯蚓相比,螃蟹虽然具有天生的优势,但因为浮躁,结果“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用自然环境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不因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