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3 题,其中:
诗歌鉴赏 3 题,文言文阅读 3 题,现代文阅读 5 题,作文题 12 题
中等难度 2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诗歌鉴赏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②太华: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③中条: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1.“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2.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开篇两句写景,与柳永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情感相似,异曲同工。

    B.“啼鸟两三声”句,营造了山径中幽静清雅的气氛,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幽静。

    C.下片前两句,借“霜华重迫驼裘冷”与“心共马蹄轻” 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D.下片后三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令路上的青山流水也有了感情,融情于景,读来赏心悦目。

    2.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襜[chān]:短衣。③夜娖[chuò]:夜里握着。④胡䩮(lù):装箭的箭筒。⑤金仆姑:箭名。

    1.请分析词的上阕所刻画的人物形象。(3分)

    2.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官陟宪使                陟:提拔,升迁

    B.孺允葺公所居堂           葺:修补房屋

    C.揭之楣间                    揭:张贴、悬挂

    D.而诸孙皆秀发              秀发:秀丽的头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               其孰能讥之乎

    B.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以公所命名        余船以次俱进

    D.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孺允兄弟多次被欺侮,家道不免有风雨飘摇的忧患。

    B.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这说明世俗的人对荣誉和名声没有忘记是对的。

    C.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

    以前与玉岩公一起考中进士做官的人,富贵显赫一时。

    D.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

    孺允兄弟虽然不得志,但人们希望他们大有作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议论。

    B.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是一个正直的文化人,他由于大胆向皇上进言,因此触怒皇上而遭贬。

    C.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贫穷。

    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表现玉岩公其人的人格,使本来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5.文中写玉岩公自己对于追求富贵的念头已经灰飞烟灭,但“复以科名望其子孙”。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想?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郡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亦尝诏之,谧皆不应。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自表求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鞅掌:事务繁杂。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身笃学,自汝得之          笃:重视,专心

    B.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    稼穑: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生产劳动

    C.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耽玩:潜心研究

    D.自表求帝借书                表:表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心不入道,无以慰我     乃入见,何以战

    B.何尔鲁钝之甚也          甚矣,汝之不惠

    C.当之官,人劝谧饯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故燕王欲结于君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孝经》云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

    《孝经》上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

    B.昔孟母三徙以成仁

    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终于成为了一个仁义的母亲。

    C.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何况生命的长短分明是被上天所预定所掌握的呢!

    D.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

    现在他当了郡太守而以酒宴为他饯行,这样做是看重城阳太守的官职却看轻了梁柳本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皇甫谧原来不好学,游荡无节制,经过叔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诲,终于受到感激,从此勤学不辍。

    B.有人规劝皇甫谧追求美名,到官府广交朋友,皇甫谧则认为身处田园也可享受尧舜的思想,不必因看重名利而走向仕途。

    C.皇甫谧与梁柳有亲戚关系,当梁柳要去就任城阳太守的时候,有人劝皇甫谧为梁柳饯行,而皇甫谧仍然遵守古人的做人之道:贫者不把酒肉作为礼节。

    D.官府、相国和皇上都多次征召皇甫谧出来做官,皇甫谧都没有应召。在皇上下诏敦促催逼不止的情况下,皇甫谧上奏不做官,结果不但被允许,还赐给一车书。

    5.文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上学到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悟。不少于2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于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韩愈当时为洛阳县令。

    1.下面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        市:卖,此指做官

    B.东都虽信多才士            信:相信

    C.奚所咨而处焉              咨:询问

    D.夫南面而听天下            听:治理

    2.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冀北马多于天下    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

    B.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若属且皆为所虏

    C.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       木欣欣以向荣

    D.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       多于南亩之农夫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伯乐能识马,一遇到好马就把它挑走了,马群中没有良马了。

    B.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

    辞去官职而闲居在家的士大夫们,又跟谁去交游呢?

    C.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现在,二位都被有更大权力的人要走了,他们怎么能在心里没有怨恨呢?

    D.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把我后面所说的,替我表示对选尽人才这件事的抱怨。

    4.对文章有关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韩愈担任河南县令时为送处士温生赴任而写的,联系写作背景和内容,体裁应视之为古代特有的赠序。

    B.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C.文中运用了比喻,把大夫乌公比作伯乐,把温生比作千里马,极力称颂乌公的知人善用和温生的品德才学。

    D.本文表达了作者为朝廷得到人才而十分喜悦和为私人失去了很好的朋友而痛感惋惜的心情。

    5.文中说:“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情感?试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5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8分)

    《百家讲坛》对于讲座内容和讲师的选择,完全依照大众流行文化的口味,而非正统学术的观点。像清代这样一个不论文化还是经济都并非最重要最伟大的时代,可以成为长期话题,主要是因为流行多年的清宫戏为它笼络了广泛的观众基础。

    其实《百家讲坛》的话题在学术领域屡屡引发争议,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都处在一个有趣的位置,作为知识分子和学术研究者,他们首先被学术界质疑,被自己研究领域内的同侪批判,而跟他们的半生研究都没有关系的老百姓,这时却成了他们学术观点的拥护者。通过《百家讲坛》,一些没有定论的观点被讲师们传播开来,这让很多学者专家都感到不快,本来是学术界内部的讨论,某一方却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而重要的是,大众并不了解其它观点。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有人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讲述一些他们关心的话题,即便那附着了很强的个人观点,仍是一种解答,解答很多他们感兴趣但很难有渠道确定的问题。另外一个要素就是表现形式。讲座节目历来是最让观众望而却步的类型,40分钟的节目如果不听前5分钟根本听不懂后面内容。《百家讲坛》在节目形态上并没有贡献,影像上几乎没有美感可言。它的贡献在于改变了讲座节目的讲法。你听易中天的讲座,不就是评书连播吗?在拥有广大评书听众的中国,把学术话题讲得和评书一样,无疑是成功的捷径。有意思的是,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这三位影响力最大的讲座者都曾经担任过中学教师,无疑他们更能掌握深入浅出的技巧。

    既然《百家讲坛》的话题由头都来自电视剧这些流行元素,那么在方式上自然也跟电视剧借鉴不少,最重要的就是设置悬念、讲究故事性。刘心武的《红楼梦》,连续十几讲,不断地探秘解密,所有观点必须辅以具体故事,完全是电视剧式的铺陈叠述。而阎崇年的讲座,其实就是历年清宫戏的疑点解释,出发点都依据近年清宫戏的剧情和人物关系,也就是电视观众最感兴趣的部分,因此一场学术讲座的受众,一下子从少数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变成了数以百万计的电视剧观众,反响自然不同。

    因此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可以销售35万册,易中天成了畅销书榜首作家也就不难解释了。他们本来就是从流行中来,到流行中去。不论学术界质疑的声音有多大,都难以动摇他们广泛的群众基础。

    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家讲坛》的话题在学术领域屡屡引发争议,主要是因为相关话题的观点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

    B.《百家讲坛》的讲座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一些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并给予老百姓一定的解答。

    C.《百家讲坛》在节目形态上没有什么贡献,在影像上也几乎没有美感可言,但这并不影响它的成功。

    D.《百家讲坛》中部分学术讲座,能把受众从少数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变成数以百万计的电视剧观众。

    2.请分条概括《百家讲坛》成功的原因。(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林语堂曾经称赞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王韬是江苏省苏州人,他的父亲为乡村塾师,亦是饱学之士。王韬少年聪慧,从父苦读古代经史。1847年,王韬父亲在上海设馆授徒,也有学者推测他为英人所设的墨海书馆服务。次年春天,王韬至上海探望父亲,在墨海书馆首次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及两个女儿会面,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这次相见时,麦都思盛意邀请王韬留墨海书馆工作,但王韬却未应邀。第二年农历六月其父去世,王韬因经济窘迫,遂应聘至墨海书馆,从此接触西学,耳目为之一新,一生事业始发轫于斯。

    王韬于1870年重返香港,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为《华字日报》撰稿。不过,这份由外国人掌控的报纸当然不会为中国人说话。他颇感言论不自由的束缚,很多自己的政见不能得到充分表达。四年后,他在友人黄平甫帮助下集资买下原英华印书院的印刷设备,成立了中华印务总局。随后又创办了《循环日报》。这是第一份“华人资本、华人操权”的新闻政论性报纸,也是清末第一份传播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人自办报纸出版时间最长也影响最大的。王韬担任首任《循环日报》主编,他与香港报业人士交往甚密,比如《华字日报》的陈廷蔼等都是其好友,良好的人脉关系使他在报业声望很高。中国知识分子古来就有“清议”传统,王韬在报纸上以“遁窟废民”、“天南遁叟”、“欧西寓公”等笔名撰写的政论文章大都刊登在“中外新闻”栏目里,据学者研究约有上千篇,大概分为三种内容:一是评说国际时事和中外关系;二是呼唤社会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各方面;三是议论社会生活中如防火、防盗、禁赌、赈灾等实际问题。他还邀请了郑观应等具有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写文章,痛陈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主张学习西方,变法自强。《循环日报》的新闻版分“京报选录”、“羊城新闻”、“中外新闻”等栏目。除日报外,每月另出月报一册,选择重要新闻和评论文章汇编而成,单独发行。《循环日报》还有固定的商业性专栏,如“香港目下棉纱花匹头杂货行情”、“公司股份行情”、“船期消息”等,商业经济信息占了一版、四版两个版面,新闻占了二版全版和三版半个版面。全报约一万八千字,商业经济交通信息占一万一千字,新闻占七千字。由于经济版适应了香港、广州及澳门地区华人贸易的需要,成为了报社的主要收入来源,使之能长期维持经济独立。

    经过多年办报,王韬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他在许多论文中阐述了办报目的、报纸职能与作用,报纸应该坚持的立场及主笔的遴选等。他提倡报刊应发表自由言论,彰显其民主议政的职能;主张加强报刊信息沟通的功能,担负起“广见闻、通上下”的桥梁作用;还强调报刊应当“辅教化”,明确其去恶扬善和开启民智的社会责任。他特别呼吁报业从业人员应该道德高尚,通晓古今,因为报纸不仅要“博采群言、兼收并蓄”,传播新知识,而且要评论时事,开启民智;“纪事”和“述情”两方面都要求报人有“通才”的业务素质。

    王韬以《循环日报》主编身份,应日本《报知新闻》邀请,1879年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月的访问。这次访问被认为是“中日两国新闻工作者之间的第一次交流”。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他深刻感受到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的巨变。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国内的文字、文化、风俗甚至政治生活领域都存有中国古风,所以他总情不自禁将两国加以互相比较。他认为,中国应该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政治变革经验,提倡西学,发展工商业和新式交通事业。但是,他也对当时日本社会盲目崇拜西方、全盘西化等种种做法持否定态度。日本之行使他思考了很多,后来写成了《扶桑纪游》一书。他晚年时中日关系紧张,发生甲午战争,他由于对日本社会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所以能够提出对付日本的诸多方策。

    王韬于1884年重归故国,主持格致学院,后来发展为岭南大学,曾经为国内培养了许多人材。王韬在这一段时间,曾经与洋务派的丁日昌、盛宣怀等官宦交往甚密切,但他更多的精力放在著书立说上,写了不少文章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他反对闭关自守,呼吁变法图强以挽救民族危机。

    1897年秋,王韬阖然长逝于上海寓所。

    [注]王韬(1828-1897):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原名得宾,1862年改名韬,字紫诠,号仲韬,又号天南遁叟、蘅华馆主等。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韬曾经为香港《华字日报》撰稿,自己的政见无法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他自办报纸的动

    因之一。

    B.王韬担任首任《循环日报》主编之后,身体力行,经常在该报纸发表政论文章,针砭时事,主张西化。

    C.王韬在业界具有良好的人脉关系,报纸又办得内容丰富务实,形式多样,因而能长期保持经济独立。

    D.文章写王韬应《报知新闻》的邀请前往日本进行访问一事,从交流角度突出了他是中国报业第一人。

    2.请分条概括林语堂为什么称赞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绿色设计是目前国际设计的潮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环境以及生态问题的反思。何谓绿色设计呢?所谓绿色设计(GD),通常也称为生态设计等。绿色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以绿色技术为原则所进行的产品设计。所谓绿色技术(EST)在西方被称之为“环境友善技术”,是减少环境污染或减少原材料、自然资源使用技术、工艺、产品的总称。

    对于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及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尽可能的回收并再循环或重复利用。因此设计师的绿色设计可以遵循“获取最小值”这一创新原则,并建议采取以下五种策略来获取更多更理性的创源。

    环保专家都深知设置“不可能的……”作为设计目标的重要性,他们大胆提出的环境保护口号“零浪费”和“零浪费产品”,推动设计师们去创造更先进和更适合于环境的产品。例如,某公司开发的为复印机生产重新设计的流水线闭合回路系统已经节约了价值35亿美元的材料和零件。最近IBM公司宣布,为了减少电脑设备对环境的污染,该公司制造中央处理器的塑料将可以百分之百的回收。

    设计师作为产品的主要策划者和创造者,对产品的各个阶段所产生的环境问题都会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尤其是往往由他们决定产品所选用的主要材料,产品如何制造?采用何种特殊的表面处理方式以达到最终的表面效果?产品如何使用?用后的废弃物如何处理?是否使用可回收或再利用的材料?设计师对众多问题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研究社会绿色与消费系统,重新审视现代设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前提。

    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满足顾客的需要,在这种实现思想的引导下产生了象浓缩清洁剂类的浓缩产品和传真、打印、复印等多种功能组合的多功能产品。类似的设想还有如用太阳能板材用在房子的侧面和顶部来积聚能量,满足住户的热水和室内温度调节的需要。

    非物质化方式是“获取最小值”这一设计原则的升华。它使得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绿色设计”变的更具现实意义。同时它给现代设计师们以新的启示,使绿色设计的这片天空更加广阔。

    从设计开发的角度看,产品生命周期可有传统产品生命周期和绿色产品生命周期之分。传统设计的产品生命周期始于提取原材料的投入,经过产品生产加工;止于产品进入市场流通之后。而绿色设计的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从原材料生产,产品生产制造、装配、包装运输、销售、使用、直到回收、重新利用等全过程。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都会有物料的输入和输出,有时可以进入人为的循环,即再利用,有时则要进入自然界的循环,造成环境、生态问题。

    现代设计师要关注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方法和过程。要有效的利用有限资源和使用可回收材料制成的产品,以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量。并全方位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及解决方法。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绿色设计是目前国际设计的潮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环境以及生态问题的反思。

    B.绿色设计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

    C.IBM公司,为了减少电脑设备对环境的污染,在制造中央处理器时,将选用可以百分之百回收的塑料。

    D.为了使用热水和室内温度调节的方便,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不少家庭已经将太阳能板材用在房子的侧面和顶部来聚焦能量。

    2.这篇文章提出了哪些符合绿色设计思路的策略?请根据文意进行归纳。(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

    曹玲娟

    执拗地穿着绣花衣、麻布裤和布鞋,身形特别瘦小,说话时语调低沉轻缓。

    近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杨丽萍带着倾心打磨的歌舞乐《藏谜》,再度艳惊了上海滩。谈起舞蹈,她冷静又痴迷,“舞蹈是什么?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沉寂一段时间后,杨丽萍再度亮相舞台,这次她带来的是歌舞乐《藏谜》,她一出场表演的是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一朵红荷中,荷花度母被老阿妈的虔诚唤醒,翩然轻舞,恍若踏水而行……稍后,又一次出场,她身着黑衣长靴,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舞姿自在快活,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角色。但之后,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杨丽萍从不认为自己要借这种方式来延长艺术生命,她甚至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她说,“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人对着山林田野都在起舞,汲水能歌、取火能跳。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对吧?”

    这些年,她拒绝了不少制作演出的邀请,直到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找到她,希望能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打造一部原生态歌舞。在她看来,舞蹈不再只是创作,而是学习、采集、呈现。“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是心焦。民间好多好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

    《藏谜》几乎涵盖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五省区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比如音色悠扬的六弦琴、祭祀超度的大法号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这部作品是我们对藏族文化虔诚之心的体现”,为此,她走遍了藏区。

    《藏谜》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他们并不知道舞台是什么,他们只是在舞台上自由奔放地舞蹈,纯粹展示着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正是这种扑面而来的最原始的生命力,使得观众在台下感动得落泪。每次谢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她说,“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是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这是个地道的民间艺术团,杨丽萍是这支团队里惟一的非藏族人。排练整整一年,艺术团没有任何收入,制作人容中尔甲背上大笔贷款,总编导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她是一个很单纯的艺术家,对艺术严谨到有些苛刻,对人却特别宽容。”容中尔甲说,从剧本的策划、编舞、主创班子搭建、服装道具设计到找衣服布料,事无巨细,杨丽萍都全力而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韦芝曾在西藏生活工作多年,她评价说:“这部作品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从《云南映象》到《藏谜》,杨丽萍从未特意从商业角度考虑舞蹈。“不用担心这个,认真的态度,再加上自我审美的品位,人们都需要好的精神食粮嘛。”

    这份坚持,让很多同行钦佩。“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就曾公开赞扬,“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不跳舞,完全可以有很多选择,可她还是一直在舞台上跳,这让我很佩服。”

    “有生命的舞蹈,离人很近,它会像树一样生长,像河流一样流淌。”杨丽萍说,“我们跳的是命。”

    杨丽萍常说,如果不跳了,她会回归自然,找个地方安安静静住下来。“外面有山,有水,有农田和民居,岛上有人捕鱼,有人织布,还有人在大榕树下晒太阳……”

    1.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雀之灵》《两棵树》《云南映象》《藏谜》等都是杨丽萍的代表作,她的这些作品让原生

    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B.《藏谜》展示的是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表现出的是最原始的生命力。

    C.杨丽萍亲身学习、采集、呈现了民间许多正在逐渐消失的好东西,抢救了宝贵的民间艺

    术。

    D.韦芝赞誉《藏谜》为“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间接说明了杨丽萍在舞蹈方面的造诣。

    E.杨丽萍在做《藏谜》的过程中,深入地理解了藏族文化,并对之生出了虔诚之心,也坚定了她对舞蹈的追求。

    2.“舞蹈是种信仰”,文章在哪些方面表现了杨丽萍的这一观念?请简要叙述。(6分)

    3.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4.通过杨丽萍的努力,“原生态”歌舞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引起广泛关注。“原生态”艺术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有人认为“原生态”歌舞对继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艺术有积极作用,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赶时髦”的表现。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10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3期,有改动)

    1.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最惧怕春风的,奠过于积雪了”中“积雪”的含义是什么?(2分)

    ②“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一句,表达了老哑巴什么样的情感?(2分)

    2.老哑巴的“春天”指的是什么?请分条概括。(5分)

    3.第②⑥⑦段各有一处描写了达子香花,请简要分析第三处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4.结尾句 “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老哑巴的遭遇让你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感受?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一谈。(10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2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活丰富多彩,但也充满无奈。它需要诚信作为基石,需要法律作为准绳,需要责任作为道义,需要乐观作为态度,需要……

    面对如此绚烂多姿的生活,你有哪些经历和感受呢?请以“生活需要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时候觉得,今年和去年没什么区别,这个星期和上个星期没什么区别,今天和昨天也没有什么区别……可是你蓦然回首,遥望远处,会发现岁月的痕迹是无声的,在不知不觉间,深深的,浅浅的,浓浓的,淡淡的,就这么刻在了你的脸上、身上、心上。请你联系个人或社会实际,以“岁月留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④不得抄袭或套作。⑤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这么一句话:“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原创的,但渐渐地很多人就活成了盗版。”

    桂林男孩周帅历经几轮激烈的角逐,终于站在中央戏剧学院严厉主考官梁冠华教授的面前。教授愣住了:“天哪,简直就是陆毅的翻版!你周围的人有没有说人长得像陆毅?你自己觉得呢?”周帅脱口而出:“我是自己的正版!”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据说,所罗门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一位先圣在梦里告诉他一句话:“一切都会过去。”

    请你根据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以“一切都会过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心灵不会是一块闲置的空地;你不种庄稼,它就长杂草。”这句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或套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长老搬走了椅子,凭感觉在这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眼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原来他跳在长老的身上,长老是用脊梁来承接他的。小和尚仓皇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诚惶诫恐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沉默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成为这儿的长老。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犹如加法,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做着加法,知识增加,物质增长,思想增强,但也随之而烦恼增多;人生,又如减法,物质欲望何时休?有人在减消费,减享受,减名利,平淡简单生活。人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加法与减法。增加的同时也在减少,减少的同时也在增加。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于一颗善于感受和思考的灵魂来说,世上并无完全没有意义的生活,任何一种经历都可以转化为内在的财富。而且,这是最可靠的财富,因为正如一位诗人所说:“你所经历的,世间没有力量能从你那里夺走。”

    要求:(1)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字;(2)自主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3)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说,1972年新加坡旅游局曾给当时的总理李光耀打了一份报告,大意是说新加坡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什么名胜古迹也没有,要发展旅游事业实在是没有任何优势。李光耀看过报告后非常生气,在报告后面批示道:你想让上帝给我们多少东西?阳光,有了阳光就足够了!——后来,新加坡就利用那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大量种植花草,很快成为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

    “有了阳光就足够了!”多么富有哲理意味的一句话。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美国作家理查德·巴赫有一本书叫《海鸥乔纳森》,书中主人翁乔纳森是一只海鸥,海鸥是群居禽类,对飞行高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主人翁一直有个念头,想突破飞翔高度和距离去体会那自由的空气,但它在不断尝试中却听到同伴一直呼喊它回来的声音,每尝试一次它就要付出饥饿的代价和体力透支的折磨。在不断的挫折中它的信念并没有被打倒,终于有一天乔纳森突破了极限,遇到了另一股它从未体会到的气流,支撑着它翱翔在从来没有海鸥能体会到的天空以及自由的空气,但这时它也发现族群在它的眼中已成为小黑点,它再也无法回到原来的生活。自由的空气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它也同时踏入天敌“老鹰”的翱翔范围……

    全面理解上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成熟是从此能照顾好自己;

    成熟是读懂父亲头上的白发、母亲眼角的皱纹;

    成熟是喜欢独立自主地思考并解决问题;

    成熟是静得下心,耐得住苦;

    成熟是待人接物的不卑不亢;

    成熟是理性地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落差;

    成熟是懂得爱情不只是浪漫和甜蜜,采摘青果只会留下满嘴的苦和涩;

    …………

    成熟是一道圆融平和又靓丽壮观的人生风景。

    请以“成熟的风景”为题作文。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它要求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寻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有人说,“没有借口”太绝对,不公平;有人说,“没有借口”就是要求我们直面问题,反思自我,承担责任。

    请以“没有借口”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你自己或别人的经历,也可以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