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平凡的世界》中写道:当年搞合作化时,田福堂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散伙”后的农村政策与之前相比(  )

    A. 土地所有制改变   B. 农村经营方式改变

    C. 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不变   D. 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规定外国商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材料所述规定

    A. 断绝了中外经济交流

    B. 意在扼制工商业的发展

    C. 禁止国人赴海外经商

    D. 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67年,法、意等国成立了“欧洲共同体”,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

    A. 欧洲共同体是二战后形成的军事政治集团

    B. 欧洲共同体的出现反映了二战后西欧国家在经济上完全依附美国的局面已经改变

    C. 欧洲共同体的出现把整个欧洲连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D. 欧洲共同体在1995年更名为“欧洲联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西方谚语说:“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英国近代诗人雪莱说:“我们都是希腊人.”对以上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

    A. 罗马的宏伟指的是帝国的征服与扩张

    B. 希腊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

    C. 希腊的辉煌指的是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利

    D. 希腊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世纪出现了两位巨人,一位揭示了生物世界的发展规律,一位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两位巨人分别是(   )

    A. 牛顿  马克思 B. 达尔文  马克思

    C. 爱迪生 牛顿 D. 达尔文  爱迪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恩格斯说:“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下列表述符合恩格斯论断的是

    A. 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 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 罗马法维护了罗马的共和制 D. 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 法家、儒家、道家

    B. 法家、墨家、道家

    C. 法家、墨家、儒家

    D. 道家、儒家、墨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的沧桑历史,有人形象地说它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对下面四幅图片反映的史实解读正确的是

    A. 图1条约签订,说明清政府沦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 图2现象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民主政府

    C. 图3场景标志着中华民族摆脱民族压迫实现了完全独立

    D. 图4反映的史实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垮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国取得“历史的进步”是

    A. 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国际地位提高

    B. 中国国民党“围剿”共产党的计划破产

    C. 中国历史伟大转折,奋起直追世界强国

    D. 中国赢得民族独立,社会性质改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的角落里刊登了一篇短文《蒋介石死了》。198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要闻版块刊发了《蒋经国昨天病逝》。引发这种报道态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 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C. “九二共识”的达成

    D. 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的“转折点”的是

    A. 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 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C. 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D.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近现化湖湘大地人才辈出,他们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下列人物中,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湘籍英雄是

    A. 雷锋

    B. 邱少云

    C. 罗盛教

    D. 谭嗣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受经济形态、地理条件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各国的政治制度各有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作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十分醒目。这里权且将其概括为“一”与“多”。无疑,这是一对模糊的概念,这里用来概括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特征。它们包括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心态。

    ——丛日云《“一”与“多”: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第一帝国”相比,“第二帝国”在中央政治结构和选官制度方面有何新发展?

    (2)请用明清时期的各一例史实证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一”和“多”这两种个性特征在古代中国和希腊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政治制度?

    (4)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政治制度的因素有哪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近代民主政治探索经历了复杂艰难的过程,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和政治力量也为创建真正的民族政权不懈奋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光绪也受了时局的刺激,很想努力救国。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尽管它没有实现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但这次革命进行的民主制度试验,在当时及不远的未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遗憾的是它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从这次民主共和实践的破产中,中国共产党深深地意识到中国要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必须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紧密结合。

    ——改编自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三  它不仅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并且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地健康发展……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刺激光绪帝救国的“时局”是什么?为此,光绪所进行的“救国努力”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这次革命进行的民主制度试验”有哪些?并举一例说明“它很快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根据材料指出,从该事件的破产中中国共产党人得到的认识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转折点”是什么?如何理解它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

    (4)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目标的角度来分析中国近代民主政治探索中出现的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疆以及海上的绝对优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英)艾尔·克劳《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1907年)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个主要阶段

    阶段

    时间

    概况

    第一阶段

    1939年至1942年末

    先是德国人、后是日本人获得胜利和扩张

    第二阶段

    1942年末至1943年

    同盟国开始反攻

    第三阶段

    1944年至1945年

    同盟国于1945年8月取得最后胜利

    ——摘编自阿德勒等的《世界文明史(下册)》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欧洲也就和德国一样被冷战一分为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为何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针对此种担忧,英国有何举措?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一阶段战事呈现何种态势?这一阶段日军在华进攻逐渐呈现相反态势,试以湖南战场相关史实予以证明。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导致二战后国际“权力关系再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行动和反行动”在军事领域有何表现?

    (4)根据材料四中“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经济政策的调整与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1)上图中A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A是何史实?有学者认为:“15、16世纪东西方向外对动力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力量转向内部”在对外政策上是如何体现的?从经济形态角度分析,推动“中国力量转向内部”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2)按照B的表述格式,完成C处填空。B阶段催生的经济政策使“人类不是在高度理性的状态下参与经济,而是在充满欲望的强烈情绪中追逐财富”,从而引发严重危机。对此,人们“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试以罗斯福新政相关内容举例说明。

    (3)“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这种做法借鉴了哪一经济体体制?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了这一体制,具体表现分别是什么?

    (4)综上所述,你认为这些经济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