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19 题,中等难度 1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表1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的存在。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统治者这么划界的主要意图是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地方

    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A.皇权被削弱

    B.相权得到加强

    C.中书省独揽大权

    D.中书省职能专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西汉以前中国都城布局坐西朝东,东汉以后都城布局改为坐北朝南。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制度演进

    B.主流思想变化

    C.商品经济发展

    D.气候条件改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至迟在公元前七世纪的末年,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便会以‘夫谁非王之亲’自夸”。材料反映出

    A.“人民”以与周王室联姻为荣

    B.分封制疏远了同族同宗的关系

    C.王畿内的人比诸侯国的地位高

    D.宗法制把王庶子的后裔逐步推向社会下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

    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

    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

    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A.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C.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D.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这一惯例

    A.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

    B.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

    D.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官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B.“官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按照宋代官制,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所以“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由此可见

    A.宋代官僚体系的成熟

    B.宋代皇权进一步强化

    C.宋代行政效率有提高

    D.宋代破解了藩镇难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清朝雍正时期实行“耗羡归公”。“耗羡”是指征收赋税、交纳钱粮时,对合理损耗的补贴。雍正帝规定“每两加耗五分”,作为政府的正常税收,统一征收,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雍正帝这样做的目的是

    A.以惩贪为名增加官吏俸禄

    B.以耗羡归公增加政府收入

    C.通过规范税制以澄清吏治

    D.征收养廉银代替正常税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

    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

    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有学者认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保持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中央集权的“大厦”。下图中空格应填写的制度为

    A.分封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科举制度

    D.三省六部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带动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下列选项中,与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时代潮流一致的是

    A.“相地而衰征”

    B.“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燔诗书而明法度”

    D.“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

    A.郡举贤良,擢为百官

    B.“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C.不再重用三省长官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再也未发生藩镇割据,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文官取代武将为地方长官

    B.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以“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先后发出多道“圣谕”,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指示,其指示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这反映了

    A.封建政权反对文化传承

    B.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

    C.专制皇权强化纲常伦理

    D.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秦以前有宗法,秦废封建,宗法与之俱废,萧何定九章,乃变为户法。宗法以宗为单位,户法以户为单位。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A.人口增长迅速

    B.商品经济发展

    C.专制权力加强

    D.儒学成为正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据此推断该机关是

    A.唐朝尚书省

    B.元朝中书省

    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观察下图,如果周王去世,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垂两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在此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B.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

    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假使有一位秦朝高官,他每天的工作很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要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是

    A.太尉

    B.丞相

    C.廷尉

    D.御史大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如苏轼祖父名序,所以代人作序便改“序”为“叙”,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

    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图示一、图示二分别是秦朝的三公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三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原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相比秦朝的三公制,唐代三省制在制度方面有何创新?请从权力的运作角度对这一创新加以评价。

    (3)依据材料三概括其观点,并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论证这一观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隋文帝即位后,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方面,隋文帝作为雄图大略的政治家,北周既不能统一天下,又迅速走向腐败而亡国,其历史教训需要总结,以为借鉴,从而励精图治,以适应长期分裂的祖国的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隋朝的建立和巩固,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为此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中央机构中设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朝廷实权集中在直接对皇帝负责的三省特别是尚书省。地方官制,隋文帝废郡,而成州、县两级制,并合并一些州县。……中央还常遣使出巡考察地方官政绩。废除魏晋以来做官凭门第的九品中正制,而实行州县推荐举人才的制度,设秀才、明经两科,后来又增设通过考试选拔的进士科。制定《开皇律》,废除前代的枭首、连作等酷法,为唐宋以后历代所沿用。

    ——摘编自靳生禾《中国古代的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改革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