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5 题,其中:
单选题 2 题,填空题 2 题,科学探究题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 题
  1. 我国每年可收集秸秆总量约7亿吨,用20%秸秆生产乙醇,年产量可达到2800万吨。下列有关秸秆处理的成熟技术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发酵制取沼气 B.制取生物质乙醇

    C.压缩制造成为成型生物质燃料 D.制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果果在新华网阅读我国的《“十三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实现到2020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的目标。下列关于秸秆综合利用的措施,其中不予考虑的是(   )

    A.推广使用微生物催腐剂,将秸秆腐熟还田

    B.推广秸秆饲料和食用菌生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C.有序发展生物质能、秸秆建材等

    D.就地焚烧,增补农田肥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填空题 共 2 题
  1. 果果了解到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宝贵的生物质能,综合开发利用我国产量巨大的农作物秸秆将大有作为,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可用于发展秸秆发电和颗粒燃料能,还可用作养殖饲料、沼气化利用、造纸、生产装饰板和有机肥等方面。则回答:

    (1)果果在秋收时节观察到本地还有零星的秸杆焚烧现象,这样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尤其是焚烧秸秆可能导致的后果有(至少两点)__________________。

    (2)农作物秸秆蕴含丰富的____(“可再生”或“不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在生产沼气的过程则主要发生了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生态农业大量使用沼气作为新能源,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可用于煮饭、照明、取暖。请写出甲烷(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3)清洗沼气池和定期检查时,要注意避免明火,否则容易发生_______事故。请分析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

    (4)绿色农庄推广使用一种新型一次性可降解餐盒,以棉花秸秆为原料研制而成,废弃后在自然条件下两个月就可自然降解。请分析其中的优点之一是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乙醇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时生成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某实验中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则根据表格中数据判断:

    物质

    乙醇

    氧气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反应前质量/g

    6.6

    8.8

    0

    0

    0

    反应后质量/g

    2

    0

    6.6

    5.4

    a

    (1)反应后一氧化碳的质量a=____。

    (2)请完善该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C2H5OH +11O212H2O+___CO2+___CO。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科学探究题 共 1 题
  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对秸秆制乙醇生产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可为万吨级示范装置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秸秆主要由哪些元素组成”的问题展开以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国和应用国。乙醇俗称酒精,其化学式为C2H5OH。用乙醇做燃料,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提出猜想)该小组根据乙醇的成分猜想秸秆中主要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设计实验)设计并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请完善实验记录: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将秸秆烘干,粉碎后放在直玻璃管中

    (2)通入一会儿氧气,再点燃酒精灯。

    (1)秸秆燃烧,直玻璃管内有水雾产生。

    生成物中有____。

    (2)还能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

    生成物中有CO2。

    (结论与解释)(1)将秸秆烘干的主要目的是:①干燥,使其容易燃烧;②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探究,该小组得出结论:秸秆中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并阐述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科学家预言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绿色植物。植物秸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化学式为(C6H10O5)n,在适当催化剂作用下与水作用生成葡萄糖(化学式为C6H12O6);再将葡萄糖在一定条件下发酵转化为乙醇。请写出葡萄糖转化为乙醇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