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句子默写 1 题,名著阅读 1 题,语言应用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对比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作文题 2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纨绔(kuà)   锵然(qiāng)   撺掇(cuān)   教学相长(zhǎng)

    B.羁绊(bàn)   龟裂(jūn)     寒噤(jìn)     挑拨离间(tiǎo)

    C.斡旋(wò)   瞭望(liǎo)     蛮横(hèng)   戛然而止(jiá)

    D.襁褓(qiáng)  指摘(zhāi)    雾霭(ǎi)     犬牙差互(c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污篾           弥漫           吹毛求疵      络绎不绝

    B.帷幕           缄墨           历历在目      分崩离析

    C.狡辩           浮躁           接踵而至      行将就木

    D.枷锁           迁徒           销声匿迹      天衣无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2)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诗经·蒹葭》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风雅是一种生活情调,也是一种精神追求。陶渊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饮酒》),一束花,一抹山,这种随意自然是风雅;刘禹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陋室铭》),一架琴,一卷经,这种恬静淡泊也是风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名著阅读。

    青春终于胜利了。保尔没有死于伤寒,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月之后,苍白消瘦的保尔已能够勉强用两条摇摇晃晃的腿站起来,摸着墙壁,在房间里走动了。他的母亲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街上望了很久。雪在融化,积成了小水洼,在早春的阳光下闪亮。外面已经是初次解冻的温暖天气了。

    但是他一想到,明天他就要离开这里,回到那个大城市去,再度和他的朋友们,同志们,所有那些亲爱的人们在一起,他又高兴了。这大城市以及它沸腾的生活,活跃的气氛,加.上那川流不息的人群,电车的轰隆声和汽车的喇叭声,都吸引着他。而最最吸引他的,却是那些巨大的石头厂房、煤烟熏黑的车间、机器,以及滑轮的柔和的沙沙声。他的心已经飞到巨大的飞轮疯狂旋转、空气中散播着机油气味的地方,到那早已成为他不能分离的整个生活上去了。

    这段文字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请你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保尔“四次死里逃生”的过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种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请你以“汉字危机”为主题,写一段话。

    要求:从下面所给词语中任选三个(多选不限),使用一种修辞方法,不少于40个字。

    汉字手写  文化与艺术  传承  责任与使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班级开展了“以和为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解读“和”字)

    材料一:小篆的“和”

    材料二: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说文解字》

    材料三:“和”的繁体字是“龢”,本来应该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和”是个通俗字体。这个字极妙:左边是一间屋子,里面悬有三个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是音乐合奏——合奏的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

    ——周汝昌《和谐之思》

    根据以上材料可以推测出“和”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以上材料,你了解了汉字的构造特点是:___________

    (2)(写“和”名言)

    古之圣贤有很多关于“和”的名言,请你写出两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菊事

    丁立梅

    ①去年冬天,我把一盆开过花的菊,随手丢弃在屋旁,连同装它的瓦盆。

    ②屋旁有巴掌大的空地,没人理它,它便自作主张地在里面长婆婆纳,长狗尾巴草,长车前子,长蒲公英,还长荠菜。我挑过一回荠菜,满像那回事的,把一份野趣挑进篮子里。后来,这一小撮荠菜,被我切碎了,烙进糯米饼里。饼烙得点点金黄,配了糯米的糯白,配了荠菜的嫩绿,不用吃,光看看,就很享受了。咬一口,鲜透牙。很是感动了一回,有泥土的地方,总会生长着我的故乡。

    ③现在,这块地里,多出一大丛的菊来。是被我丢弃的那一盆。谁想到呢,它的花萎了,叶萎了,心竟是活的。它搂着这颗心,落地生根,不声不响地,勤勤勉勉地生长。最终,它不单自己活了下来,还子孙满堂的样子,——去冬不过一小瓦盆的花,今秋已繁衍成一大丛了。它让我想到柳暗花明,想到天无绝人之路,想到苦尽甘来,只要心没有死,总有出头之日的。

    ④风一场,雨一场,秋季翻过,已是冬了,它还没开够,朵朵灿烂。满世界的萧条,唯它,一簇新亮,是李商隐诗里的“融融冶冶黄”,是童年乡下屋檐下的那抹明黄,打老远就看得见。路过的人,有的站着远远瞅。有的看不过瘾,走近了细细瞧。一律的惊叹,好漂亮的花!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好颜色往外掏。一瓣金黄,再一瓣,还是金黄。如历尽世事的女子,参透人生无常,倒让自己有了一份坚守,那就是,守住自己,守住心。所以,冷落也好,繁华亦罢,它都能安然相待,不急不躁。

    ⑤孤寡老人程爹,在小区的小径旁长菊。小径旁的空地,原是狭长的一小块,小区人家装修房子,把一些碎砖碎玻璃倒在里面。路过的人都小心不去碰触,以免被玻璃划伤了。连调皮的小猫,也绕着那块地走。老人清理掉碎砖碎玻璃,在里面长青菜和菊。几棵青菜,几朵菊花。再几棵青菜,几朵菊花。绿配紫,绿配红,绿配白,绿配黄,小块的地,让人看过去,竟有花园般的感觉。

    ⑥这些天,老人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围着他的菊在转。我上班时看见他,下班时还看见他,背着双手,很有成就感地在小径上漫步,来来回回。一旁,他的菊,如同被惯坏的孩子,正满地打着滚,撒泼似的,把些紫的、红的、白的、黄的颜色,泼洒得四处飞溅。哪一朵,都是硕大丰腴的,都上得了美人头。

    ⑦天冷,菊越发的艳丽,直艳到人的心里去。小区的人,每日里行色匆匆,虽是久住,彼此却毫不关己地陌生着。而今,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柔软起来。话搭话地闲聊几句,说着花真好看之类的。或者不聊,仅仅站着,看一眼菊,相互笑笑,自有一份亲切,入了心头。再遇见,便是老相识了。清寒疏离的日子,因菊,变得脉脉温情。

    (选自2011年12月30日《扬子晚报》)

    1.本文围绕着菊写了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结合语境,根据提示的角度,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1)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柔软起来。(抓住重点词语)

    (2)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好颜色往外掏。(可从修辞来谈)

    3.文章第②段,写“屋旁巴掌大的空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通读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者笔下的菊给了你哪些启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高明的大自然

    ①大自然创造的每一个奇迹,提供的每一个榜样,都让人感到神奇高明。

    ②在众多海洋微生物中,单细胞的原绿球藻显得很普通,但是,它们却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光合作用有机体。不要小看这些浮游生物的能量,海洋中如果缺少了它们,整个地球生命就无法繁衍。因为它们为海洋动物提供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基础。原绿球藻类浮游生物拥有高效的光能作用机制,它们就像漂浮在大海上的太阳能电池板,轻而易举地将收集到的阳光转化为养分。

    ③别以为这没什么了不起。由于原绿球藻数量众多,1升海水中的原绿球藻多达1亿个。当这些浮游生物在阳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用其中的碳构造自身细胞并放出氧气时,差不多吸收了海洋中三分之二的碳。这意味着它们在抑制全球变暖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④目前我们还不知道这些浮游生物是如何利用太阳能的。一旦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就可以把这些小生命作为榜样,找到更简单更有效利用太阳能的良策,甚至还能找到抑制全球变暖的锦囊妙计。

    ⑤提起海藻、鲍鱼、蚌等软体动物的外壳时,人们总是赞叹有加。因为软体动物都是就地取材,利用最常见的碳酸钙原料,遵循高效无污染原则,营造了各种坚固耐用、千姿百态的贝壳式建筑。在高倍数显微镜透视下,鲍鱼的外壳由一层一层的层状组织粘合而成,层状组织由厚约0.005mm的“碳酸钙砖块”堆砌起来,使用的“水泥浆”则是软体动物自身分泌出的有机糖蛋白胶。在有机糖蛋白胶粘合下,软体动物的外壳不仅坚如磐石,而且还具有自我修复功能。

    ⑥在昆虫世界里,蝴蝶显得分外妖娆。它们翩翩起舞,能够飞越万水千山。科学家研究发现,蝴蝶翅膀上下扇动时,形成了一个漏斗形状的喷气通道。喷气通道的长度、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大小形状都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蝴蝶飞行时,空气会沿着喷气通道从前向后喷出。原来娇小可人的蝴蝶竟是利用喷气原理来飞行的。

    ⑦光纤的发明,导致了通信传媒领域的革命,特别是在互联网上。让人惊叹的是,在深邃的海洋底部生活的低等动物——海绵身上,早已武装了这项被人类视为高新科学技术的产品。在海绵身体的四周,生长着许多半透明薄膜构成的骨针,这些骨针具有良好的导光性能,与现代光纤材料有异曲同工之妙。海绵利用骨针多提供一些亮点,以吸引更多的绿海藻来自己身边安营扎寨,从而争取到更多的藻类食物。在骨针的牵线搭桥下,深海海绵与绿海藻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就形成了。

    ⑧由此可见,大自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是值得人类敬畏的。

    (选自《科学之友》,有改动)

    1.大自然“让人感到神奇高明”,体现在哪四个方面?根据全文,分别概括回答。

    2.下列句中加点词各有什么表达作用?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1)原来娇小可人的蝴蝶竟是利用喷气原理来飞行的。

    (2)在骨针的牵线搭桥下,深海海绵与绿海藻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就形成了。

    3.本文在说明过程中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试结合文段简要说明。

    4.文章第三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对比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④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①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所遣篮舆:所雇用的竹轿。③霁:雨过天晴。④酌:舀取。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心乐之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斗折蛇行     (4)是夕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读(乙)文第二段,根据作者的行踪在横线上填空。

    从雷峰塔出发→在_______洗脚→在龙井亭休息→终点是________。

    4.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很多共同点。请结合划线语句,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理解“风烟望五津”中“望”的含义。

    2.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理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2 题
  1. 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要求:可以针对这部名著的整体或其中某一个章节、片段来写;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力求新颖,并联系个人生活经验来谈,但不能脱离原著任意发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的人,无论远近,仿佛总在身边;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终浮现眼前;有情分,真挚浓烈,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常常萦绕我们的耳畔……他们(它们)从未走远。

    请以“从未走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