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9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语言应用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所有的人都习惯了一个现状,那就是在信息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透明的。

    街道上密布的天眼监控摄像头记录着你所有的活动,在公安机关的监控大厅里,通过多个摄像头的联动,你的行走轨迹一览无余。出入机场、车站,甚至住店的信息都被完整记录着,传统意义上的隐私已经不再成立。买房、买车、子女入学,你登记的个人信息早已经泄露,人们早已经适应了隐私权被逐渐剥夺的信息化社会。

    但是,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服务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就是“以人为本”。隐私权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基本权利,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以剥夺人类的基本权利为代价。恰恰相反,人工智能应该更好地保护人类的基本权利,其中就应该包括隐私权,这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移动互联时代,我们普通用户的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份认证信息,例如我们的用户名和登录密码,另一类是我们的内容信息,例如订餐、打车、购物、租房等信息。身份认证信息必须由用户本人绝对掌控,不能让渡给任何商家,甚至也不能让渡给政府,这应该是人工智能的一条铁律。

    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你的身份认证信息一旦泄露和被坏人利用,就可能遭受经济上的巨大损失,甚至可能危及到你的生命安全。如此重大的事项,绝不能相信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不仅不能相信他们的诚信,也不能相信他们的能力。近年来出现很多知名网站泄露用户身份认证信息的案件,这些企业是有诚信的,但防护能力不够,被黑客抄了家。

    我们订餐、打车、购物、租房的内容信息呢?与身份认证信息不同,这部分信息就不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了,为了享受人工智能的服务,有时必须得让渡出去。人工智能有智能感知、智能推理、智能学习、智能行动四个环节,而这些环节都是受数据驱动的,你不给它提供数据,它如何理解你的需求?又如何通过学习和推理为你提供精准的服务?

    但内容信息即使让渡,也要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数据统计结果归商家,个人信息所有权归自己”。

    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例来说,使用滴滴打车APP时,我们个人用车的车型、时段、路线、费用等信息会上传到滴滴公司的服务器,海量的信息形成了大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和财富,这个统计结果归滴滴公司所有。

    我们每个人都为这个统计结果贡献了九牛之一毛的数据,例如和平小区每月平均叫车量为500人次,住在和平小区的您为这个数据做了贡献,但您在和平小区叫车这个信息的所有权是您的,未经您的授权,滴滴公司不能使用。

    有次我老婆用我的笔记本电脑搜衣服,隔天我去办公室指导学生,一打开电脑,浏览器就给我推送了大量蕾丝边女式内衣,还特别标明这是你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未经用户授权,商家不应该搜集用户的喜好习惯,即使收集了,那也只能用作统计分析的原始素材,而不应借此对用户进行精准营销,这违反了“个人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利用”的原则,是人工智能的滥用。

    (摘编自新浪《人工智能与隐私保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 信息社会中,我们都习惯了做透明人,街道上密布的天眼监控摄像头,使我们的行走轨迹一览无余,个人隐私全都不复存在。

    B. 人工智能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不能为发展而剥夺人类的基本权利即隐私权,应正确把握好发展方向。

    C.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保护好自己的信息,不能相信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否则会遭受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D. 人工智能通过你提供的数据,依靠智能感知、智能推理、智能学习、智能行动等环节,来实现为你精准服务的目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列举今天人们的私人信息或被动或主动地泄露的现象,进而提出人工智能如何正确发展的问题。

    B. 文章把普通用户的信息分为“身份认证信息”和“内容信息”,逐层阐述人工智能如何做好保护隐私工作的问题。

    C. 文章重点阐述了普通用户内容信息的保护问题,让读者明白“内容信息”的保护其实比身份认证信息的保护更重要。

    D. 文章末尾举作者的爱人用他的电脑搜衣服的例子,指出商家通过侵犯人们“内容信息”的所有权来精准营销的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户的“身份认证信息”不能让渡给任何商家,但“内容信息”则必须让渡给商家,否则不能享受到人工智能的服务。

    B. 近年来不少坚守诚信的知名网站,因为防护能力不够强大,抵挡不了黑客的攻击,让用户的身份认证信息泄露了出去。

    C.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家须把握好人工智能的使用尺度,既要用人工智能让用户享受到便利的服务,又不能滥用人工智能。

    D. 今天,隐私保护不仅关系到隐私拥有者,也关系到隐私使用者。要做好隐私保护工作,需要普通用户、商家和政府等共同努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去的东栅

    张会芬

    东栅,是乌镇东边的一条街。2005年,我初到乌镇,进大门便看到几只乌蓬船泊在澄碧的河里,河边青檐黛瓦的房子静默如画。镇中心有一个戏楼,往西是西栅,东边即东栅。长而弯曲的石板路,错落整齐的老房子,就那么静静地在我面前延展,我一时不知道是在梦里,还是在故乡。

    在被岁月磨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上,我独自慢慢走,慢慢品味着每一道厚实的木门,每一扇木格窗户。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数的沧桑与故事。林家铺子里寂静无人,柜台上光溜溜的,静默的物什无声地暗示着曾经的热闹。茅盾故居就坐落在林家铺子斜对面,走进去仿佛就把满屋子的书香带在了身上。

    河边的木板房里,有几家店铺。一位老太太坐在柴火灶前卖点心,热气腾腾的蒸锅上,是用荷叶包着的粑粑。我买了一个剥开来吃,那淡淡的甜味、清清的荷香让人回味隽永。临街住房的门半掩或敞开,里面的人说话声音极小,有老人躺在竹椅上摇着蒲扇,有女子低头缝着蓝花布包……我的脚步不想迈动,真想留下来享受这静谧安适的日子。

    东栅尽头,几个女子在河边浣衣,小孩子们欢快地跑来跑去。我伫立在廊桥上,左岸回廊人迹寥落,中间河水碧澈如镜,右边民居似水墨画。在渐渐退去的夕辉中、乌镇就如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默与我对视。我读出了她的简静,安详,内敛,而她也仿佛看出了我的芜杂,浮躁,虚荣……我竟不敢与她长久对视,于恋恋不舍中落荒而逃了。

    2010年夏再到乌镇,恰逢上海举办世博会,许多游客蜂拥而来。素净的乌镇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女子。河边,街上,小巷,桥头,到处充斥着导游沙哑的声音、游人的吵嚷和攒动的人头。窄窄的石板街上,游人挨挨挤挤,前脚抵着他人的脚跟,后脚可能被人踩掉了鞋子……乌镇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显得喧嚣和烦躁。

    东栅临街的人家大门紧闭,似已没人居住的房子杳无生气。河边也消失了浣衣的女子和玩耍的小孩,而那河水,已由澄碧变成黯深的绿。踩在东栅的小街上,我似乎听到青石板的哭泣。有导游说,西栅已将临街临河的房屋改造成了度假村,供游客住宿玩乐……我咽喉发干,心底苦涩,脚步随着人流匆匆向前,只想快速逃离。

    梦中的故乡没有了。乌镇这位江南静女,被时代的潮流裹挟前行,已变得面色黯淡,妆容不整,她似乎也逃不出周庄的宿命。在人们从文化遗产中获取经济利益的过程中,许多美好的事物也随之慢慢消逝。

    再见了,我的东栅!你已渐行渐远,我只能在记忆里把你留存,由此而来的思念却越来越浓。

    (选自《短篇原创文学·散文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把昔日乌镇视作自已梦中的故乡,徘徊在乌镇恋恋不愿离去,体现了对静谧安适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面对经济大潮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则深怀叹惋之情。

    B. 作者初到乌镇时,乌镇就像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默与我对视;再到乌镇,乌镇变成了蓬头垢面的女子。对比鲜明的比喻,表达出作者对变化后乌镇的遗憾与怨愤。

    C. 戏楼,青檐黛瓦的房子,寂静的林家铺子,满是书香的茅盾故居,被岁月磨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数的沧桑与故事”,勾勒出乌镇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D. 本文言简字约,对景物的描摹既准确生动,又雅致通畅。语言平直而充满韵味,即使比喻也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将内心深沉的情感与简淡的语言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别致的感受。

    2.文章写了乌镇两个阶段的特点,作者对乌镇的情感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作者为何两次逃离乌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民宿”作为一个“舶来词”于2014年7月开始,拥有相关搜索热度。在政治、经济、资本环境良好的大背景下,客栈民宿市场日益火爆,及至2016年8月,“民宿” 的搜索指数超过了“酒店”。

    因为“民宿”具有由“主人文化”带来的当地特色化体验,住宿空间高度个性化、体量小而美的特点,如今越来越多人旅行时选择“民宿”——这种非标准化住宿形式。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民宿的发展迎合了当下“自由行”的热潮。

    从提供民宿的企业来说,民宿相较于标准化住宿,更容易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不同的地缘环境,不同的装饰风格,不同的风俗习惯,都能天然地打包、呈现出受到“自由行”游客欢迎的产品形态。特色化住宿迎合了出行用户的关注点多样化的特点,“特色”逐渐成为影响出游决策的重要因素,正如民宿预订OTA大鱼自助游的宣传语“为一张床,赴一座城”,昔日的小众市场快速扩张。与此同时,我国在线旅游渗透率持续快速提升,在机票、酒店、景区门票等格局稳定的情况下,民宿的流量入口价值逐渐显现,为在线旅游创新企业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在万亿级周边游市场中抢占一部分市场份额。

    表一:用户预订民宿关注点分布

    关注事项

    关注比例

    价格便宜

    64.4%

    居住体验特别

    51.2%

    装修/建筑风格多样

    47.9%

    房间洗衣做饭功能设施齐全

    37.4%

    和陌生人社交

    17.1%

    入住灵活

    15.6%

    表二:2015年中国客栈民宿分布(家)

    (摘编自《2016-2017中国客栈民宿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材料二:

    由于乡村旅游民宿发展时间较短,尚存诸多问题。

    首先,民宿经营涉及旅游、安保、卫生等诸多方面,由于缺乏主管部门,需要地方多头管理,难免出现责任推诿、监管不力的情况。再者,目前,国内尚未出台针对民宿从业的具体法律法规,不能对整个行业的规范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其次是民宿产品。一是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民宿除了满足基本的吃饭、睡觉功能外,个性化、特色化并不耀眼,乡野、风俗、乡情、文化等要素无法做到有效融合。二是基础设施不健全,目前,民宿经营者多是乡村农民各自为政,自我发展,财力上不足以完善娱乐、购物、交通、卫生等旅游基础设施,眼界上不足以做到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规划与布局。

    最后,生态环境面临严峻考验。一是建设与经营过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多数经营者只看到了经济利益,环保、绿色等理念被弃之不顾。二是游客数量的持续增多直逼环境承载能力。乡村民宿吸引的游客数量与日俱增,部分地区超过环境承载量,这将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冲击,进而造成不可修复的危害。

    (摘编自王璐《乡村旅游民宿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材料三:

    台湾南投县民宿观光协会总干事、民宿主人陈巨凯认为,有些地方对民宿的认识存在很大问题。“台湾平均1家民宿只有4个房间。我到浙江莫干山随便住一些民宿,发现每家都超过20个房间。到天津看一些民宿,有的超过70个房间。”他说,民宿的界定应该是小而美的,能够为游客提供独特和精致的体验,而不应该追求酒店化经营。民宿一定要有特色,这可以来自建筑风格,也可以来自“主人风格”。如果建筑缺乏特色,则“主人风格”可以弥补,例如设定专门化的有意思的主题体验。民宿的重点不在硬件,而在软件,应该通过全面而细致的服务,让客人回忆、回味、回头。

    (摘编自《海南日报“民宿要小而美 令人感动回味”》)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宿”一词是2014年下半年才开始有搜索热度,但仅两年时间,旅游者对它的关注度已经超过了“酒店”。

    B. 民宿这种非标准化住宿形式,相较于酒店,在当下崇尚“自由行”的旅游环境里,更 容易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

    C. 价格比较低廉,是“自由行”用户在预定民宿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这也是当下民宿市场特别火爆的重要原因。

    D. “自由行”用户在预定民宿时,并不考虑入住是否灵活、生活设施是否完备,他们更关注的是特别的居住体验。

    2.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2015年的调查显示,中国旅游景点客栈民宿的兴旺程度,基本上与景点的知名度、旅游文化的丰富度或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B. 一些旅游景点若要改变民宿数量偏低的现状,就必须完善非标准化住宿形式,并提高用户对诸如“入住灵活”的关注度。

    C. “为一张床,赴一座城”的宣传语反映当下人们出游更看重当地文化体验,这也为在线旅游创新企业提供新的切入点。

    D. 从台湾与大陆民宿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大陆民宿存在认识上的问题,都过分追求酒店化,建筑风格和主题体验都缺乏特色。

    3.为什么当下中国会出现“民宿”市场日益火爆这一现象?怎样才能让“民宿”热可持续而健康地发展?请概括回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楚大夫屈到后也。宋武帝讨孙恩,以乡里乐从,每有战功。义熙元年,补镇军行参军。后以军功封佷山县子,为太尉中兵参军。武帝受命,进爵为侯。彦之佐守荆楚,垂二十载,威信为士庶所怀。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权镇襄阳。羡之等欲即以彦之为雍州,上不许,征为中领军,委以戎政。彦之自襄阳下,谢晦已至镇,虑彦之不过己,彦之至杨口,步往江陵,深布诚款,晦亦厚自结纳。彦之留马及利剑名刀以与晦,晦由此大安。

    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其秋,迁南豫州刺史、临六州诸军事,镇历阳。上于彦之恩厚,将加开府,欲先令立功。七年,遣彦之制督尹冲、朱修之等北侵,自淮入泗。泗水渗,日裁行十里。自四月至七月,始至东平须昌县。魏滑台、虎牢、洛阳守兵并走。彦之留朱修之守滑台,尹冲守虎牢,杜骥守金墉。十月,魏军向金墉城,次至虎牢,杜骥奔走,尹冲众溃而死。魏军仍进滑台。时河冰将合,粮食又罄,彦之先有目疾,至是大动,将士疾疫,乃回军,焚舟步至彭城。初遣彦之,资实甚盛。及还,凡百荡尽,府藏为空。文帝遣檀道济北救滑台,收彦之下狱,免官。九年,复封邑,固辞。明年卒,谥曰忠公。

    (节选自《南史•到彦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

    B. 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

    C. 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

    D. 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夫,是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处于卿、士之间的重要官职,可世袭,有封地。

    B. 朝服,指在重大典礼时所使用的礼服,主要用于朝会,是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C. 开府,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等可以开府,后世资格有时会放宽。

    D. 封邑,指君主赐以领地或者食邑,并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彦之屡立战功,逐渐成就威名。他因为与宋武帝是同乡,所以跟随着宋武帝参与讨伐孙恩;后来他凭借军功被封为佷山县子,担任了太尉中兵参军。

    B. 彦之沉着冷静,辅佐文帝登基。针对文帝心有畏惧之事,他剖析了形势,进行了劝导;针对谢晦心有疑虑之事,他亲自拜访并赠送礼物,进行了安抚。

    C. 彦之奉命北伐,取得初步成功。元嘉七年四月到七月之间,他率军从淮河流域进攻到泗水流域,一路行军迅速,陆续攻占北魏滑台、虎牢、洛阳等地。

    D. 彦之陷入困境,北伐最终失败。北魏军队能够趁冬寒反击成功,主要原因是刘宋军队粮食耗尽、将士疾疫,彦之此时又目疾发作,难以有效指挥作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帝受命,进爵为侯。彦之佐守荆楚,垂二十载,威信为士庶所怀。

    (2)初遣彦之,资实甚盛。及还,凡百荡尽,府藏为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面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B. 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C. 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D. 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2.诗的颔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请结合全诗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古诗中常有丰富多彩的景物描写,且写景手法多样,(1)如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 ,_______”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出了水波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山中傍晚景色秀丽,生机盎然的景象;(3)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写景叙事,体现诗人的飘零之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日前,有媒体报道,谈到境内的旅游商品时,经常听到的负面评价是:做工粗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价比不高。对境外旅游商品的评价则正好相反,往往包装精美、商品精致。

    按说,以中国如今的经济实力和制造能力,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商品,实不在话下。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感到尴尬。最为游客所诟病的是,多数文化旅游商品缺乏创意,设计粗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各地的土特产商店、纪念品商店看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其中所出售的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在全国各大景区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观其他一些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商品,且不论其创意水平的高低,就其所显示出的地域特色,可说是让人过目难忘。为国人熟知的瑞士手表、军刀、瑞士旅游商品等,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不可复制性。游客在原产地购买这些商品,一来价格比较优惠,二来独具纪念意义。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外旅游产品的质量胜于国内。事实上,受到不少游客交口称赞的国外旅游产品,往往是由国内厂商加工制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件旅游商品的灵魂在于其文化内涵,这也正是旅游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根本特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篇一律   丰富多彩   云泥之别   追本溯源

    B. 如法炮制   琳琅满目   云泥之别   归根结底

    C. 千篇一律   琳琅满目   大同小异   归根结底

    D. 如法炮制   丰富多彩   大同小异   追本溯源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更糟糕的是,同质化现象使旅游商品对游客失去了吸引力。

    B. 同质化现象使旅游商品对游客失去了吸引力,这是比较糟糕的事。

    C. 比较糟糕的是,同质化现象使旅游商品对游客失去了吸引力。

    D. 同质化现象使旅游商品对游客失去了吸引力,这是最糟糕的。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被国人所熟知的瑞士手表、军刀等商品,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不可复制性。

    B. 为国人所熟知的瑞士手表、军刀、瑞士旅游商品等,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不可复制性。

    C. 被国人所熟知的瑞士手表、军刀、瑞士旅游商品等,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不可复制性。

    D. 为国人所熟知的瑞士手表、军刀等商品,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不可复制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根据上下文语境,在下文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语句。

    美好而充实的高中生活即将结束,同学们回首高中三年,感慨良多。

    甲:这三年,或者说我成长的这十八年,父母最辛苦,虽然他们嘴上说着“不辛苦”,可是①____。这样的细节,足以让我感动落泪。

    乙:这三年,特别是高三这一年,我们的老师最辛苦。所以我想送他们一首小诗:老师,如果我是小船,您就是大海,没有您我怎能远航?② _____________?(仿写)

    丙:这三年,不,这十二年的学习时光,我们自己也砥砺奋进,不负年华。所以,高考在即,我要送给自己和同学一副对联以振士气:立壮志十年寒窗苦读,③ 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关于“自我”,我们可以听到不同的谈论。有人说,“自我”是每个人身上最真实的东西;有人说,“自我”是一种幻觉;还有人说,“自我”是一种有待塑造的东西。按照“成为自我”“实现自我”的说法,“自我”好像是很有价值的东西;按照“克服自我”“超越自我”的说法,“自我”又好像没有价值。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