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21 题,非选择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8 题,论述题 2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8 题,困难题 1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 题
  1. 汉代丞相犯罪,依“将相不辱”和“将相不对理陈冤”的习惯,不用出庭接受审问;即便重罪,亦由皇帝示意自裁。这是因为

    A. 无为而治的推行   B. 重罪轻罚的传统   C. 丞相地位的尊崇   D. 官僚集团的庇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1 题
  1. 1860年,外国公使驻京。恭亲王奕䜣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咸丰帝只同意设“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但奕䜣认为如此洋人“饶舌必多”,奏请去掉“通商”二字。这表明当时的清政府

    A. 公使进京有碍清廷内政

    B. 对外通商尚未达成共识

    C. 筹备洋务引发朝野纷争

    D. 国际交往理念亟需改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

    皇帝

    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

    汉武帝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国,巡视吏治。”

    汉昭帝、宣帝

    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汉平帝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

    据此可知

    A. 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B. 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

    C. 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

    D. 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认为:“到1940年,华北乡间的无数农民第一次被组织起来受革命观念的教导,达到某种程度的政治和经济解放。他们现在为中国抗战构成了一个比绵廷的堡垒和堑壕还要机警和有伸缩性得多的活的屏障……他们是中国动员起来抵抗法西斯恶性病侵略的健康的细胞。”这体现出敌后抗战的

    A. 正义性

    B. 艰巨性

    C. 持久性

    D. 群众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由此可见

    A. 阻挠变法的顽固派已经垮台

    B. 地方势力主导新政进程

    C. 革命党起义刺激清政府变革

    D. 制度变革成为社会共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伦理观念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忠为令德”频繁出现在春秋时期卿大夫口中。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

    A. 周天子的影响力增强

    B. 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

    C. 法家学说影响的扩展

    D. 中央集权政体的形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郑樵《通志》卷二十五记载,“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这一变化

    A. 显示了“公天下”的趋向

    B. 反映了文官政治的形成

    C.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D. 表明了封建等级秩序的重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已发掘的西周早期高等级墓葬群中,随葬的戈、矛、剑等青铜兵器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毁坏,有的变形,有的残缺,更多的是被折断为两截。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 社会崇尚节俭

    B. 葬俗遵循周礼

    C. 冶铸技艺落后

    D. 历代盗扰严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中共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A. 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

    B. 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

    C. 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

    D. 使新中国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西汉一朝共有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等。“其始皆由贱而起,由至微而体至尊”。这表明

    A. 时代变革导致观念变化

    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 社会等级差别明显缩小

    D. 政治联姻作用上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唐朝开元年间的一些政务文书显示,中书省官员署名之后,门下省官员写上“奉敕如右,牒到奉行”,注明时间并署名。这表明中书、门下两省

    A. 有分工无牵制

    B. 行使宰相职权

    C. 共掌军政大权

    D. 地位高低不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宋代科举录取人数比唐代大幅度增加,且经三级考试通过后,不需再试于吏部即可直接授官。这表明宋代

    A. 科举取士有失严谨

    B. 专制皇权有所弱化

    C. 六部职权相对削弱

    D. 官僚制度活力增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兴办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等新式学堂,同时向海外派遣多批留学生。由此可见

    A. 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回潮

    B. 官学教育逐渐走向衰落

    C. 人才培养方向趋于多元

    D. 新式人才得到社会重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清政府从1865年到1894年,共举外债6次约4000万两白银;从1895年到1899年共举外债7次约3700万两白银。清政府外债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战争费用及战后列强索赔

    B. 财政无法负担俸禄开支

    C. 进出口贸易存在巨大逆差

    D. 政府投入巨资兴办实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08年,清政府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和《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此后,各省陆续成立了咨议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民间士绅阶层开始参与地方事务

    B. 清政府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C. 地方政权结构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D. 清政府积极推动代议政治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民国初期,政府开始在县下增设区级政区。除行政机关外,传统的乡族和工会、民团、党派等新式社团也参与管理。这表明

    A. 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

    B. 中央集权开始瓦解

    C. 新式社团掌控区级政务

    D. 政党政治初显雏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实行特殊物资统购统销政策,即统一管理机构、统一定价、统一收购、统一运输,还成立了贸易调整委员会来确保对特殊物资的管理,这一做法

    A. 体现了国民党的经济独裁

    B. 有利于缓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C. 适应了特殊时期的需求

    D. 直接推动官僚资本主义的崛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A. 都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

    B. 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 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 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34年,红七军团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从中央苏区向闽、浙、赣、皖诸省挺进,后与新红十军会师,开辟了浙闽边根据地。其意图是

    A. 配合苏区第四次反“围剿”

    B. 缓解中央红军的军事压力

    C. 威胁苏杭等日伪中心城市

    D. 保护淞沪战场的战略侧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38年10月,在进行了4个月之久的防御保卫战后,国民政府最高统帅部下令放弃武汉。当时一些西方人士认为,武汉的失陷于中国抗战无重大影响,因为“最伟大而又使人兴奋之事,实则中国尚生存;而继续抗战,胜利机会,已经确定”。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实现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意图

    B. 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C. 获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支持

    D. 赢得了正面战场的主动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一九四二年度(陕甘宁)边区财政实行统筹统支办法》规定:对各机关、部队、学校人员衣食所需以及办公用品,一部分发给经费,一部分改以实物供给,其中不足的部分由各机关部队学校生产自给。这一规定旨在

    A. 建立多元分配制度

    B. 消除贪污腐败现象

    C. 应对财政困难局面

    D. 贯彻官兵平等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78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宣布,不再实行在建国前后提出来的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方针。这是基于

    A. 重新确定“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认识

    B. 知识分子积极响应“向科学进军”号召的现实

    C.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需要

    D. 贯彻“双百方针”已达成了预期目标的判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1 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朝采取由吏部对全体公职人员进行政绩考核的考课制度,正所谓“纤介之迹,皆属考功”。考课的标准可分为为官道德和任职才能两方面。为官道德为“四善”:即“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任职才能按照官员的不同职责分为“二十七最”,如“训导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其考课方法是根据“四善”和“二十七最”的考课标准,分别为上上、上中、上下......下下九个等级。另外,唐朝还在不同时期临时规定了一些特殊的考课标准,如贞观年间规定“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办法规定,“进考之人,皆有定限,苟无其功,不要充数。”考课的奖惩大致有职位变动、品阶升降、俸禄增减、荣辱与夺等。贞观二十年,巡察使进奏地方官考课等第后,太宗亲自决断,“以能进擢者二十人,以罪死者七人,流以下除免者数百千人。”

    ——摘自余华清《中国古代廉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考课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考课制度的历史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8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都察院为清代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其所属执行监察任务的机构有六科给事中、十五道监察御史等等,科道官可“纠劾百司,辩明冤枉,及一应不公不法事”。弹劾的对象有“皇子、诸王及内外大臣官员”。

    ——摘编自刘战《试论清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早在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一周年大会上就指出,“纠察权,专管监察弹劾的事。这个机关定要独立……监察院仅对国民大会负责,总统无权干预监察行使职权”……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率先建立党的监察机构及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从而在党内组成了条块结合的党员监察网。1925年8月,在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即宣告监察院成立。

    ——摘编自余信红《民国时期的监察制度评析》

    材料三 中国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在1950年工作任务中提出要“收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工作的理论与法规以作监察人员学习的资料”,决定在中央一些部门内聘请工作人员担任该委监察通讯员。1953年政务院通过了《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设置人民监察通讯员通则》,其中规定“人民监察通讯员应每3个月至半年向其原推选单位的群众报告工作一次”。监察通讯员监察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正之风、贪污腐化等行为现象。至1954年10月,全国已发展了十万多人民监察通讯员。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察委员会,领导行政监察机构开展工作。

    ——摘编自邬思源《新中国初期人民监察制度及其实践》

    (1)据材料一、二,指出从清朝到民国前期监察制度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些变化的社会背景。

    (2)根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般地说,改良与改革是社会进化的常态机制。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是以社会改革形式完成的。当社会其他方面调整速度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变化时,当社会出现新的阶级力量,而社会原有的政治和统治形式却因为拒绝改革保持不变或改革不得当时,往往会在社会变革中急速形成变数,并发展成巨大的反对力量,这股反对力量往往同社会的其他被统治阶级联合或采取其他的合作形式,反对拒绝革新进步的统治阶级。改革与反改革的分歧越尖锐,反对与保守的力量越强大,其冲突就越尖锐。矛盾斗争就往往转化为革命。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节节败退,于是奕䜣起初主战热情开始冷却,倾向求和。尤其是太平天国在南方的迅猛发展,权衡利害,奕䜣得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便以中国出卖大片领土主权结局。战后,为便于与列强“合作”,奕䜣又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门负责处理外交事务。奕䜣在“自强”名义下积极倡导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不久,奕䜣和倭仁作为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代表,在同文馆进行了一次激烈的交锋。光绪二十年,奕䜣旧疾复发,旋病重而死,时年67岁。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奕䜣成为清朝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奕䜣的功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出官员;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的章程,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这一历程

    A. 反映了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的逐步动摇

    B. 表明了清政府逐步沦为“洋人的朝廷”

    C. 为清末新政的成功创造了有利环境

    D. 标志着清政府“中体西用”思想的松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困境,首先在于文化认同的两难。他们接受的教育是西方的,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他们不自觉地离开中国,却又对中国投注了全部的心力。第二个困境则是上层与下层间的困境。他们多是有钱人家的子弟,不懂得民间疾苦,心中虽想为百姓谋福利,却往往不知道民间百姓的需求为何。内外的间隔、上下的间隔,使得知识分子基本上处在内心扯裂的情况。他们急于改造中国,拉近中国与现代、百姓与上层的差距,又发现无法靠慢慢地改革来实现理想。这一百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可说是担起了超人的工作,但他们只有一双泥腿,泥腿撑不住铜头、铁臂。

    ——摘编自许倬云《从历史看时代转移》

    结合材料与所学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改造中国”这一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7年10月5日,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对“无法无天”的侵略者采取“防疫”措施的演说。但演说发表后,美国六个最大的和平主义团体发起了要求从中国撤军的运动。企业界也给罗斯福施加了巨大压力。从美国的法律观点看,由于中国与日本之间虽然在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但并未正式宣战,因此,美国对中日双方并未援用中立法禁运条款,对日中两国的贸易(不管货物的性质、种类)都是在“一般贸易”交易基础上进行。据美国驻东京商务参赞的估计,在1940年1月,日本进口的金属、原棉、纸浆的40%,石油产品的约50%,废铁的70%,汽车零件的95%都来自美国。罗斯福作为美国总统,在美国企业以大量战争物资喂养日本侵略者方面,当然负有最大的政治责任。美国总统有权以行政命令发布局部或全部禁运令,或执行严格特许证制度,但罗斯福在很长时间内,对日本的禁运问题举步艰难、踯躅不前。

    ——摘编自邓蜀生《罗斯福对华政策经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七·七事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七·七事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明太祖皇帝建立了空前庞大的监察机构,在中央,以都察院代替御史台,设正二品左右都御史,级别与六部尚书齐平,负责监察百官。同时,在六部又分设监察职官,称六科给事中别督查本部官员行为。在地方上,按省份将全国划为十三道,每道设监察御史监督地方。同时,中央会不定期派出巡按御史巡视地方,巡按御史直接向皇帝负责,遇事可直接上奏。此外,明朝特有的厂卫特务机构也有督查官员的职权,锦衣卫持密令可越过刑部直接拘捕官员。清代,我国古代最完整、最具封建特色的监察成文法《钦定合规》颁行实施,标志着封建行政监察行为被以法典形式固定了下来。为加强对皇族贵戚的监察,清朝设有宗室御史,即宗人府衙门,专门稽查皇族的不法行为。

    ——摘编自唐文昊《明清封建监察制度研究》

    材料二  到19世纪,在中小资产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下,英国议会又历经三次议会改革,议会监察制度从此在英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和模式。英国议会议员的监察权力包括选举权、立法权、预算权、审计权、质询权、不信任权、弹劾权、纠正权、调查权等权力。议会有权调查政府施政情况,有权调查官员公私生活,以便补救纠正。后来,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议会监察专员署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其职责是受理公民投诉,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履行公务,防止其不当活动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英国议会的监察专员是由首相提名,女王任命,终身任职,直到退休为止,只有犯有严重的不法行为时,才由议会两院弹劾免职,其薪金退休金也有立法规定,从统一基金中开支,由于有了这种保障,才有力地保障了其工作的独立性。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监察制度相比英国议会监察制度的不同并分析其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改革回眸)

    在晋文公即位之前,晋国内乱频繁发生,国内阶级矛盾积累已久。韩原之战战败后,晋国通过大量征收军赋来弥补耗费的军力,导致赋税十分沉重。很多人民被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非常尖锐,晋国迫切需要减轻奴隶债务和赋税来缓解社会矛盾。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开始按军功大小奖励人们土地、奴隶和官职,改变了传统“不劳而获”世卿世禄制的分封标准,给晋文公推行新的世卿世禄制打开了缺口,晋文公即位后,总结了惠、怀二君丧失民心的教训,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笼络人心,确立了以“贤、能、德、义”为标准的分封原则,提拔了许多贤能义德之士,形成了新的世卿世禄制。此外,晋文公还确立了“贤、能”的用人标准,他将才华横溢的先轸升为中军元帅,还规定异姓宗族“掌其远官”。

    ——摘编自《晋国改革与社会发展》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文公世卿世禄制度改革的背景与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晋文公世卿世禄制度改革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2 题
  1. 国家观念伴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并随历史的演进,涵义有所扩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

    西方

    中国古代“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认为国家是上帝的产物。

    梁启超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

    启蒙运动时期,洛克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卢梭则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已然融入新时代的国家意识之中。

    全球化没有削弱民族国家的地位,国家主权的属性和功能在全球化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中外关联的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危机与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题目,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