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命题作文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名著阅读 1 题,对比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句子默写 1 题,选择题 4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请以“       也是一种财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请从“自信”“谦虚”“善良”“健康”“真情”“碧水蓝天”六个词语中任选一词把文题补充完整后再作文。(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600 字以上。(3)不得抄装本试题卷中的阅读材料,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 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我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让你感到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有重量的”阅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B.是无功利性、无预期的自发性阅读。

    C.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式阅读。 D.是各取所需、立竿见影的快餐式阅读。

    2.下列材料,能够论证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读书时也应该像牛进食一样,不但慢慢咀嚼,而且需要反刍,把吃进的草料再加以精磨详研,如此反复,当然效果极佳。”——刘心武

    B.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C.东吴大将吕蒙不喜读书,经过孙权再三劝读,他才答应。不久,鲁肃与吕蒙共商国事,发现他谈吐不凡,感慨他变化很大。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D.意大利卓越画家达·芬奇从小就爱好绘画,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苦练素描基本功,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练和实践,终成一代艺术大师。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阅读能使人们快速、便捷地获得大量信息,但人们也由此产生了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B.“无用”的阅读不为生计,令人心境解放,容易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温暖和自身的价值。

    C.文章除了引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外,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第①段的“疾风暴雨之势”“细嚼慢咽似的”等。

    D.文章通过准确、通俗、朴实的语言将“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的清楚明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名单,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依托当地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通过举办传承项目展演展示,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兴趣淡、重知识,课时紧、难安排,有活动、不持久,家校分、不整合……这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主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涵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材料三: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互联网+”发展得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中与材料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31个省(区、市),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B.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主现场,教师本身的涵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

    C.学校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并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相融合。

    D.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的第二段采用了列数字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准确、清晰地介绍了第二批传承学校的特点。

    B.材料二中的加点词“几乎”是接近于的意思,表示绝大部分但非绝对化,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C.材料三第二段中加点的“因此”为连词,表明文段前后的内容从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D.材料二与材料三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二侧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之间的差距;材料三侧重基层落实。

    3.结合材料,你认为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驼背李的春天

    ①只要远远看见他,刚才还在嬉笑玩闹的孩子们,总是吓得迅速逃窜开,呼啦啦作鸟兽散。

    ②说来,他的样子确实有些疹人。瘦小黧黑,背弓如钩,手拄木棍,常年罩着黑色的旧衫子。只要戴上一顶尖帽,他就像极了童话里的男版老巫婆。

    ③孩子们都怕他,村子里的大人们也不喜欢他,直呼他驼背李,谈论起他时,都流露出一副可怜和鄙夷的神情。谁家的孩子调皮或是半夜哭闹,只要说一声,驼背李来了啊,孩子便立马噤声,变得听话起来。

    ④驼背李一人独住在村子北角。家门口有棵歪脖子树,一年四季常青着。当村民们的口袋日渐饱满,一家赛一家地盖起窗明几净的小洋楼时,驼背李的家仍是七十年代低矮的红砖房。远远望去,就如歪脖子树下立着的一顶黑蘑菇。

    ⑤除了李奶奶,几乎没人去驼背李家。李奶奶是驼背李的姐姐,她常送去一些蔬菜瓜果。只要李奶奶去了,驼背李就一改往日的落寞寡言,姐姐长姐姐短地叫,满是皱褶的脸盛开如花。

    ⑥李奶奶和我家是邻居,一次她和母亲聊着天,说到驼背李,突然落下泪来。也是那时,十岁的我,听了驼背李的故事,才开始渐渐懂得人世的艰辛。

    驼背李有过一个完整的家,妻子贤惠,儿子乖巧,日子虽然贫穷却也温馨。而这幸福生活,在儿子两岁那年戛然而止。冬日里,一场极致的严寒,让儿子半夜感冒发起了高烧。两口子踏着没膝深的雪,赶到村子卫生部。赤脚医生忙中出乱,未做皮试就给孩子注射了青霉素……孩子去了,妻子如抽去主心骨般悲痛欲绝。一日,趁驼背李不备,她悬梁自尽,追随孩子而去。儿子的病逝,妻子的离去,接连的打击,让只有三十来岁的他迅速苍老下来。空荡荡的屋子里,常听到他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地念叨着什么。

    ⑧驼背李沉寂了很久,当他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发染白霜,背驼得更厉害了。有好心人介绍他去城里一家工地做保安。半年后,工地完工,他回到了村里。回来的他变得精神抖擞起来,脸上也有了久违的笑容。

    ⑨从那以后,无论刮风下雪,驼背李每个月都雷打不动地去趟城里。去时满脸期待,回时,满目欢喜。于是,有好事者嘻笑着调侃,说驼背李去城里找相好的了。他听了,亦不恼,一人微笑着径直走回他的蘑菇房里去。

    ⑩当我高中毕业回到村子,偶遇到驼背李时,几乎没认出他来。他更消瘦了,发白如雪,面颊深陷下去。他让我想到了深冬里枯槁的树木,似乎在一寸寸地腐朽下去。不久,就听到了驼背李重病卧床的消息。

    ⑪那一天,是寒冬里难得的一个大晴天。有个年轻男孩一路寻了来,挨家挨户地问,李二勇的家在哪?村民们呆愣半晌,一个满口无牙的大爷恍惚记了起来,说,他问的好像是驼背李吧,大家才醒过神来。

    ⑫村民们跟着年轻人去了矮蘑菇家。进到黑暗的屋子里,见到病床上的驼背李,年轻人扑通跪下了:“爹,儿来看你了……”他的一声“爹”让大家惊呆了,也让昏迷中的驼背李醒了过来。他抬起迷蒙的眼,定定地看着年轻人,脸上有了明媚的笑容,竟奇迹般地精神焕发起来。

    ⑬原来,那年驼背李去城里打工,无意中从电视上得知偏远山区的孩子们需要捐款助学时,他默默地记下了校址,捐了身上所有的钱,资助了一名品学兼优、早年丧父的孩子。前些年,他每个月定时去县城,就是去邮局给孩子汇款。钱不够了,他便去公园和街头拾荒,所得的钱全都给孩子汇去,一直供到那孩子中专毕业。

    ⑭他资助的孩子就是眼前的年轻人。如今,年轻人已事业有成,便一路寻来感恩。在场的村民得知事情的经过,一边唏嘘感叹着,一边落下泪来,看向驼背李的眼神多了赞许和敬佩。

    ⑮自那天起,驼背李的头发被梳理得格外齐整,衣服也是分外的整洁。在暖暖的冬阳下,我常看到男孩扶着驼背李出来晒太阳。男孩将毛毯细致地搭在驼背李的腿上,热茶递到他的手上,然后坐在一旁和他聊天。画面温馨感人。村民们都羡慕地说,驼背李的春天来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瘦小黧黑,背弓如钩,手拄木棍,常年罩着黑色的旧衫子,只要戴上一顶尖帽,他就像极童话里的男版老巫婆。”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驼背李的样子疹人,表现了孩子们对他的害怕、大人们对他的可怜和鄙夷。

    B.“男孩将毛毯细致地搭在驼背李的腿上,热茶递到他的手上,然后坐在一旁和他聊天。”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男孩对驼背李细心体贴的照顾,表现了男孩懂得感恩的美好品质。

    C.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插叙,写了驼背李过去的家庭变故,补充交代了驼背李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原因,使小说情节完整,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D.第⑫段画线句子运用细节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懂得感恩的少年形象。

    2.开头部分写孩子们怕他,大人们不喜欢他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联系全文,说说第⑮段画线句“驼背李的春天来了”的含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名著阅读。

    我最后一次走过保安的大街,越是走近城门,越是感到恋恋不舍。人们从办公室伸出脑袋来向我道别。我的扑克俱乐部成员全体出动来送行,有些“小鬼”陪我走到保安城墙根。我停下来给老徐和老谢拍照,他们像小学生那样互相搭着肩膀。只有毛泽东没有出现,他仍在睡觉。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文段中的“我”即作者,他的名字是______________ 。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对这块土地深含的情感是 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对比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③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④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⑤。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还觅薛萝:正准备隐居。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幽岫:幽深的。④重:向住。⑤竹实: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负势竞上            苔痕上阶绿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自非亭午夜分

    C.任意东西           梅溪之西

    D.遂葺宇其上          肃遂拜蒙母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吴均集校注》,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B.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为“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C.甲文“蝉则千转不穷”“窥谷忘反”两句中的“转”与“反”均是通假字,分别同“啭”与“返”。

    D.乙文从表达方式看,先叙述,再写景,在写景中穿插了叙述,最后抒情,自由灵活。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一篇山水小品,总领全文的句子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甲文中通过“缥碧”“直视无碍”“急湍”来表现富春江水之“异”。

    C.乙文语言简洁精美,值得仔细品味,如“森壁争霞”的“争”字把陡峭的壁写活了。

    D.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 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 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D. 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2.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2)风声一何盛,_____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

    (3)崔颢《黄鹤楼》这首诗里表达原野分明,草木茂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5)《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光清澈透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逊(xùn)     解剖(pāo)   抑扬顿措(cuò)

    B.勉强(qiǎng)   诘责(jí)    杳无消息(yǎo)

    C.黝黑(yǒu)    犀利(xī)    藏污纳垢(gòu)

    D.猝死(cù)     伦廓(lún)   深恶痛疾(w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这件小事把他的虚伪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

    B.再小的失误,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细节。

    C.他这次一下子拿出100多万元帮助乡亲们修路,真是大方之家。

    D.昔日的“浪子”今天成了英雄,这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

    B.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等智能化、个性化。

    C.通过加强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使学生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

    D.为了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不良行为,每个人心中都必须绷紧一根安全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③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④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⑤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A. ①③④⑤②   B. ⑤④①②③   C. ②⑤④③①   D. ③②⑤④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综合性学习

    学校开展了“预防学生沉迷网络”主题教育活动,请你完成以下问题。

    链接材料:在每天上网超过4小时的前提下,如果符合下列八种情况的,可诊断为网络成瘾:①痴迷于互联网;②为了满意感而不断延长上网时间;③经常不能控制自己上网或停止使用互联网;④停止使用互联网时感觉烦躁不安;⑤每次上网时间比自己计划的要长;⑥人际关系、工作、教育或职业机会因上网而受到影响;⑦对家庭成员、医生或其他人隐瞒了你对互联网着迷的程度;⑧把互联网当成了一种逃避问题或释放焦虑、不安情绪的方式。

    (1)根据材料,说说“网瘾”的特点有哪些。

    (2)为防止同学们沉迷网络,请你结合材料提两条建设性意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