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21 题,论述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8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 题
  1. 1979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当选首相后,大规模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和削减福利开支。这一政策

    A. 有利于英国走出滞胀危机

    B. 使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C. 导致了英国财政不堪重负

    D. 有利于保障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北宋元裙年间都水使者吴安持言:“州县夫役,旧法以人丁户口科差,今元裙令自第一至第五等皆以丁差,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请除.以次降杀,使轻重得所外,其或用丁口,或用等第,听州县从便。”北宋李元弼在总结自己当县令的经验时说:“差夫役,总计家业钱均定;遂无偏曲。”这说明宋代

    A.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 赋役负担不断加重

    D. 劳役制度发生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1 题
  1. 从1897年到1904年,美国企业间出现了大规模的合并运动,这使托拉斯的数目由1890年的24个增加到1904年的257个。这一“合并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对企业合并的支持

    B.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C. 自由企业制度走向衰落

    D. 社会化生产发展的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分析英国贸易政策时指出,“正是以前支持保护主义的资产阶级现在给予了英国的自由贸易以坚定的支持。”“如果对重商主义经济学家的政治理想和兴趣所在不抱任何偏见,那么自由主义经济学本来是可以继承重商主义经济学的分析工作的。”作者旨在强调贸易政策

    A. 得到资产阶级的支持

    B. 前后具有继承性

    C. 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D. 本身具有阶段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1928年的“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31年的“实业建设程序案”、1933年的“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7年的“中国经济建设方案”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

    A. 化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B. 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

    C. 阻止了日本对华北地区的渗透

    D. 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蒸汽”时代的英国,许多贵族出巨资购置设备,开发煤矿、投资修筑铁路、运河;工商资本家不断追寻市场、发现商机、谋取利润;工人为了按日或按月的薪水拼命工作;农舍中劳作者也经常为小雇主工作。据此可知

    A. 两大对立阶级矛盾越来越激化   B. 英国的民族主义具有殖民主义的特点

    C. 投机行为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   D. 工业主义伦理文化渗透到社会各阶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一规定客观上推动了

    A. 民间手工业迅速发展

    B. 小农经济的巩固

    C. 激发工匠生产积极性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曾提出“诱致性制度变迁”经济规律,指的是现行制度的变更与替代,或者新制度的创设,是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该理论可以用来解释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C. 经济特区的创立   D. 联产承包的出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时提出“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 洋务运动

    B. 鸦片战争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至1906年,中国自产鸦片584800担,产量达同年外国进口鸦片的11倍,种植鸦片的耕地约占全国耕地的2%。1928年甘肃部分地区鸦片种植竟占农田面积的75%,产值占农作物的90%。这一现象造成的最主要影响是

    A.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B.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加剧

    C. 清政府禁烟政策的失败

    D. 西方列强的鸦片在中国滞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中国现代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主要经济措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力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消灭财政赤字,稳定市场。此政策的目的是

    A. 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B. 纠正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 快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D. 提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题文)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5月19日通过霍莱—斯姆特法令,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约40%。这一法令的实施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可能导致的结果是:

    A. 减轻了经济危机的危害

    B. 激起殖民地的强烈反抗

    C. 解决了生产的相对过剩

    D. 遭到报复将引发关税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11年96家西方企业和40家中西联合企业的资本投资增至1.03亿银元,同时549家中国企业开始使用非人力驱动的机器设备,投资约为1.2亿银元。到1933年,中国现代工厂数量达3176家,雇佣产业工人超过50万。材料反映出当时

    A. 经济近代性的因素增加

    B. 中国工业发展严重依赖列强资本

    C. 中国沦为列强经济附庸

    D. 北洋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21年12月,苏俄政府做出决定: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 到了1922年底,私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8.5%。据此可知苏俄(  )

    A. 修正了十月革命的奋斗目标   B. 彻底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资本家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D. 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面对大萧条,罗斯福总统采取了扩大政府开支、一定程度顾及民生等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其政策也遭到大资产阶级的反对。他们可能会极力反对

    A. 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

    B. 改革银行体系

    C. 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

    D. 兴办公共工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所指的农具:

    A. 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

    B. 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

    C. 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

    D. 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公元前81年汉朝围绕“盐铁专营”问题,桑弘全力辩群儒;一千年后,宋朝“延和殿廷辩”围绕“国有专营”问题,王安石力辩司马光;再一千年后,国民政府围绕“日产国有”问题,宋子文力辩经济部官员。可谓“千年辩一回”。辩论围绕的基本问题是

    A. 是自然经济还是商品经济

    B. “集权回归”与“放权让利”

    C. 是中央主导还是地方主导

    D. 工业化发展与农业化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新全球史》载:“1500年以后,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文化间的碰撞比之前几百年间的更具破坏性……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这表明在新航路开辟后:

    A. 欧洲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B. 跨文化互动才得以展开

    C. 文化碰撞阻断跨洋交流

    D. 欧洲维持了世界力量平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41年,国民党中央全会决议创设专卖制度,1942年,盐、糖、烟类、火柴等重要物品先后实行专卖。其主要目的是:

    A. 发展官僚资本

    B. 压制民族工业

    C. 振兴民族经济

    D. 打击日本企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表为新中国“一五”期间主要产品产量表。此表反映了:

    A. 投资规模决定了主要能源的布局

    B. 我国借鉴了苏联工业化建设模式

    C. “大炼钢铁”运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D. 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局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题文)“1984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B. 深圳作为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标志的形成

    C. 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A. 造成苏联农业长期落后

    B. 苏联农业获得了快速增长

    C.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D. 促进了轻工业的长足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关于苏联的工业化,布哈林等人主张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避免对农业的过度伤害,政治上也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但这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适当放慢工业发展的速度。斯大林一派抓住了反对派工业发展速度上的缺陷,赢得了更多的支持。这表明苏联

    A. 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强烈愿望

    B. 党派之间政治斗争激烈

    C. 计划经济体制不符合其国情

    D.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7月25日,宋子文、马克谟分别代表中美双方,签署了《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以前进出口货物税率撤销作废,翌年1月1日起中国实行关税自主。1929年,国民政府就实行一系列税则改革,对需要限制进口的货物(如火柴、水泥、玻璃、肥皂、毛织品等)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和抑制消费,对某些工业原料降低税率;废除子口税、过境税、常关税,以促进国内贸易。总的说来,1929年以前的关税率约为4%,1930年上升到10%;1931—1932年为15%。关税收入(包括进出口)也大幅度增加:1928年为1134亿元,1930年为2.92亿元,1931年为3.88亿元。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1930年5月,美国通过霍莱一斯姆特法令,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平均提高约40%。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30年代的关税战。到1931年底,先后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进口税率比1929年提高60%100%。此外,法国采取“输入限额制”,德国创立“以货易货”的外贸制度,为其他国家所效法,1934年的世界贸易额降到1929年的34%。

    ——丹尼尔·布劳尔《20世纪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税则改革的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霍莱一斯姆特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贸易保护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