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语言应用 2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说书这一行,单田芳可谓世家出身,父亲母亲都是书曲艺人。他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不仅成为当代“评书四大家”之一,更创下了“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的声名。

    B. 据法新社布里斯班11月16日电,对于南中国海的岛礁领属争端问题,奥巴马再次否认美国没有有意遏制中国的崛起,但强调中国应当成为世界舞台上负责任的大国。

    C. 周小平们在网络上的崛起凭借的其实是一股锐气,他们用这股锐气帮我们思考和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互联网舆论面前,应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最适宜。

    D. 我国即将出台覆盖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覆盖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和各种形式外语学习成果,使我国英语教学和测评“车同轨,量同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调查表明:相较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②因大片住宅楼空置,街道万人空巷,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地区被称为中国最大的“鬼城”。

    ③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肩头不可推卸的使命、义不容辞的责任。

    ④画家、诗人联手打造的“扬州好人”画像配诗展在扬州文化馆展出,参观者不绝如缕。

    ⑤杨教授开发的这套销售网络管理系统使我们工作效率大幅度地提高,真可谓如虎添翼。

    ⑥户籍制度改革牵扯到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利益,绝不可能一挥而就。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②④⑥   D. ①⑤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 昔日的同窗如今成了全国著名医学专家,张明一见到他,就激动地说:“久仰了,老同学。”

    B. 毕业之后,同学们各奔东西,难得相见,你今日有幸把我们请来小聚,真是万分感谢!

    C. 刚才还是艳阳高照,可转眼间下起雨来,我们只好去光顾最近的北国商场,买了些生活必需品。

    D. 我很快帮朋友装好了电脑,他佩服地说“你真厉害!”我笑着回答:“过奖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重阳节》(下图)是“中华七大传统节日形象标志创作大赛”获奖作品之一。请从构图要素和寓意内涵两个角度解说这幅作品(除文字要素之外)。要求:语言准确、表达鲜明,不超过60个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岂是一纸空文?餐饮店经营者有必要学习这部法律。餐饮店经营者学法、知法,其餐饮店岂会出现违法经营问题?经营餐饮店是一门艺术,餐饮店经营者要多思考经营之道,餐饮店主动开放后厨,怎么可能吸引不来更多顾客?餐饮店经营者堵住了管理漏洞,何愁创造不出餐饮行业的奇迹?

    ①餐饮店经营者学法,知法,其餐饮店未必不出现违法经营问题。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世间万物皆有温度。大地山川,鸟兽虫鱼,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甚至文字也是有温度的。温度让人感知冷暖,体验百态,领悟人生的况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要坚信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文化走心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鲁迅先生虽然批判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但他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绩”。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

    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大国学者身份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不可分。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而是带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选自《光明日报》,2018 年 01 月 08 日 15 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坚定文化自信,不是看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

    B. 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是正确的国家观,是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C. 如今,中国学者和专家参与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极为平常,中国学者正日渐增多。

    D. 我们正带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走向世界政治舞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从内涵方面界定了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也是文化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B. 第二段谈文化自信与国家的关系,强调统一的国家和民族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C. 第三段用鲁迅的话证明近代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统治者的“治绩”。

    D. 第四段从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交流角度谈文化自信包含了知识分子的自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的载体包括文物和典籍,理解载体中深层内涵和内在精神,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B. 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只要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就会中断。

    C. 文化专业领域知识分子也都能以创造性贡献对人民的文化自信起到强化作用。

    D. 文化自信与文化相关,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日,央视节目《朗读者》制片人、主持人董卿返回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与《朗读者》节目总导演田梅、执行总导演邵玉峰、导演荣毅参加由华东师大传播学院承办的“人文精神能否照亮中国电视变革之路――朗读者现象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华东师大教授童世骏说:“从第一期《朗读者》开始,《朗读者》现象核心大概就是朗读者和观众们的一起倾听。《朗读者》最吸引人们的是那种与情交融,但并不是被情淹没的理。”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单世联则表示,“朗读者”的读书场景是非常完美的,几乎无可挑剔,不过这种高雅有时会对别人产生排斥感,有时会对自己产生优越感,两者都不利。

    华东师大教授毛尖直言,《朗读者》这一节目无限的用镜头逼打眼泪,“太潮湿了”。在她看来,《朗读者》如果要追求一种更现代的美学,从美学上说,应该有一种更克制的追求。

    (摘编自《董卿现身母校,与专家学者聊“朗读者现象”》)

    材料二:

    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摘编自江德斌《〈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材料三:

    谈起综艺节目,人们首先想到跑男、歌手、亲子、小鲜肉,还有真人秀,鲜少有人会想到文化。其实,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堂》就火了很长一段时间,节目以文化题材为主,还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等一批专家。2013年,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此后,各大卫视陆续推出了以弘扬和传承文化的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目引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如今,文化类节目再次赢得满堂红,大放异彩,并不代表文化已成为综艺主流,正如董卿说的“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真的迎来了一个春天,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并且反观如今的综艺节目形式,文化类节目的春天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摘编自张雄艺术网《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文化类节目依然任重道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材料一中,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在谈到“朗读者现象”时,都指出了《朗读者》这一节目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希望引起注意。

    B. 根据材料二可知,很多电视台的读书节目这所以受众面相对狭小,是因为它们只是偏重介绍图书、作者、时代背景等,内容局限于知识。

    C. 从材料三中可知,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目引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D. 如今,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虽再次大放异彩,但并不代表文化已成为综艺主流,要想受到大众普遍而持久的欢迎,依旧任重而道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在材料一中,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认为:《朗读者》节目太煽情,要追求一种更现代的美学,学会更克制地追求。

    B. 根据材料二可知,由于《朗读者》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因此它能够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C. 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观众希望在繁琐的生活里能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D. 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等一批专家,这说明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一定会长久地受大家欢迎。

    E. 董卿感叹文化类节目难做,是因为社会文化大环境还没有得到改善,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所以她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的春天并没有来到。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央视节目《朗读者》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翟方进,字子威,汝阳人,年十二,失父,好学,为小吏,数为掾吏所詈。蔡父奇其貌,日“有封候貌,当以经术进。”遂辞后母,欲西至京师受经,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屦以给。

    积十余年,经学明习,徒众日广,诸儒称之,后以射策甲科为郎,二三岁,举明经,迁议郎。是时,宿儒有清河胡常,与方进同经、害其能,非之。方进知之,遣门下诸生至常所问大义疑难,因记其说。如是者久之,常知方进之宗让己,内不自安,其后常称述方进、遂相亲友。

    数年,迁朔方刺史,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甚有威名、再迁丞相司直,初,方进新视事,而涓勋亦初拜司隶,不肯谒丞相,后朝会相见,礼节又倨。方进阴察之,勋私过光禄勋辛庆忌,又出逢帝舅成都侯商道路、下车立,俟其过,乃就车。于是举奏其状,曰:“臣闻国家之兴,尊尊而敬长,爵位上下之礼,王道纲纪、勋不尊礼仪,轻谩宰相,邪谄无常,不宜处位。”上以其所举应科,遂贬勋。

    会丞相薛宣坐广汉盗贼群起及太皇太后丧时三辅史并征发为奸、免为庶人,遂擢方进为丞相。时后母尚在,方进内行修饰,供养甚笃,丁母忧,既葬三十六日①,除服起视事,以为身备汉相,不敢逾国家之制。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及长坐大逆诛,诸所厚善皆免,而上以其重臣,为隐讳。方进内惭,上疏谢罪乞骸骨。上报曰:“定陵侯长已伏其辜,君虽交通、然朝过夕改,朕无疑焉。”其见重如此。

    绥和二年,薨。赐乘舆秘器,柱槛皆衣素。天子亲临吊问,谥曰恭候。

    (节选自《汉书翟方进传》,有删改)

    (注)①汉文帝遗诏将三年之丧制度变成36天,并垂为定制。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显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B.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C.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D.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经,始于汉武帝时期,是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由郡国或公卿推举,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B. 迁,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调。

    C. 外戚,是指帝王的亲戚,但与皇族宗亲没有丝毫血缘关系。也称“外家”“戚畹”。

    D. 疏,又称“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此外还有奏、表、书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翟方进宽容谦逊。方进在处理胡常问题时,没有与他针锋相对,而是派遣门下诸生去他的住所询问疑难问题,并记下他的说法,胡常最终被感动。

    B. 翟方进忠直敢言。涓勋不肯拜见丞相,傲慢无礼,但对成都侯礼让有加。方进认为这不符合上下之礼,王道纲常,于是上奏皇上。

    C. 翟方进严于律己。方进加强自身修养,供养后母十分孝顺,后母去世,他遵从国家制度,待守丧期结束才回来做官。

    D. 翟方进备受重视。崔方进与淳于长交好,等到淳于长因大逆不道被诛杀,与他交好的众人都被免罪,皇上也因他是重臣为其隐瞒。

    4.把下面两个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潭州

    【唐】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合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 “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谁,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 “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E. 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致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2.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锦瑟》中,作者以“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往事难以追忆。

    (2)《琵琶行》中三次写弹奏都用了侧面: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________”作侧面描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