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句子默写 1 题,字词书写 1 题,选择题 2 题,语言应用 1 题,课内阅读 1 题,课外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1 题,名著阅读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0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若出其中;星汉灿烂,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3)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5)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抒发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感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的子是: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字词书写 共 1 题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rén shēng dǐng fèi(________)。

    (2)她qiáo cuì(_______)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3)我的回答已经让她xǐ chū wàng wài(__________)了。

    (4)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yóu rán ér shēng(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一辈的人看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不禁感慨祖国的发展之快。

    B.静默的山,流动的水,一动一静,构成一幅美妙和谐的风景画。

    C.在众目睽睽之下,罪犯无处可逃,只得束手就擒。

    D.这些事得发动群众,大家一起干,如果只凭几个人忙乎几天,也只能是事半功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删去“通过”)

    B.晚会过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们耳边。(把“回响”改为“回荡”)

    C.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取得了在经济改革方面巨大的成就。(“取得了”和“在经济改革方面”互换位置

    D.同学们对自己能否取得优秀成绩,充满了信心。(删去“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仿照画线部分补写句子,要求句式相同,内容符合语境,并与上文衔接顺畅。

    琴声悠扬,在静静的夜空中,一会儿如缕缕花香,拂过人心;一会儿________,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课内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与友

    ②尊君在

    ③元方入门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元方入门不顾。

    (3)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太丘是从“无信”“无礼”这两方面反驳父亲的朋友的。

    B.选文主要是批评那些不守信用、没有礼貌的人。

    C.面对客人的责骂,文中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地方的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D.“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课外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广居右北平,勾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踢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避之岁/非在十步之内

    B.尝/饭疏,饮水

    C.士以此爱,为用/亦在其中矣

    D.度不不发/仁在其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3)李广是个怎样的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晩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春天的?请简要概括。

    (2)任选一句,品味语言,说说句子的妙处。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

    B.本文引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选自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这句诗的意思是吹到脸上的风,使杨树柳树不感到寒冷。

    C.第四段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春花的生机和美丽。

    D.文章最后三个段落是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的,形象地点明了春天成长的过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尊重每一个生命

    爱玛胡

    (一)

    晚上,埋头趴在电脑前找资料,突然屏幕上弹出一个新闻窗。瞟眼,不相信,点开来看,是真的:杨绛先生走了,105岁高龄。

    不知怎么,我的眼睛湿润了。

    虽然很小就看过《堂吉诃徳》,可我对杨绛先生的了解仅限于她是钱钟书的夫人,而钱钟书是我最爱的两位中国作家之一,另一位是老舍。是在钱钟书去世后,她写的《我们仨》,让我了解她、心疼她、尊重她。在18年之后,他们仨团圆了。我感慨中国少了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科室小医生知道我好读书,问我借《我们仨》。我很惊奇,他是从来不读闲书的。问为什么?他说朋友圈都被刷爆了,全是杨绛先生的各种文字。他想知道真实的她是什么样子。

    (二)

    上专家门诊,来了个老太太开防治心脏病的药,讲到注意事项时,我怕老人忌讳“心跳骤停”“死”之类的词,便说得很委婉。老人倒痛快;“我不怕,我已经到红十字会填写了遗体捐献表,人死了,还能派上点用处,多好。器官老了不能用,皮肤总可以用吧,或者,做科学实验用,再不济,给医学院做解剖也行,骨头做成骷髅架子,我看你们骨科都挂着的。我儿子不同意,我问了,只要我态度坚决,表达意愿,能行。我相信,我儿子最终会理解我。我不愿在临死前还要遭各种罪,我是不愿被抢救的。人总有死,你说是吧医生?”我被老太太乐观豁达的态度感动了,握着她的手说:“我为您保驾护航,先好好活着,享受生活,再平平静静地百年。”

    (三)

    下班路上恰逢暴雨,我随着缓慢的车流朝家的方向行进。交叉路横七竖八的车堵在一起,谁也过不了,我前面两辆大越野车互不相让,挤在一条车道,都想着有机会先过。我索性拉了手刹,捡起副驾座位上备着的书做好长时间等待的准备。

    隐隐约约的警笛声,透过雨声穿进车窗。凭医生的直觉:是救护车。这样的雨,这么多车,怎么走?我抬头环顾,在我的前面,隔着那两辆大越野车,忽闪着警灯的…果然是救护车,实在挤不进正向的车道,进了我们这条逆行道。可是两条道都是车,没有避让车道,怎么让?大约是没有希望过去,救护车灭了警灯。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挂上挡,打了右转灯,放下右侧车窗,缓慢向右侧挤去,冲瞄着我的隔壁车道车上的司机指指前面,又指指他的方向,示意我想给救护车让路,要挤进他的车道。其实,我心里没底,他会让我吗?我一辆车过去了,有用吗?我后面那么多车,会有人像我一样,让一条生命之路吗?前面还有那两辆大越野车堵着。

    隔壁车道的车慢慢往后退,让我过去。我冲司机挥手,小心翼翼摆过去。看后视镜,突然心头一热,我后面的车都打着右转向灯,准备挪动到隔壁车道。大家车挤车,可秩序井然。前面两辆大越野车休战了,一辆车慢慢后退,另一辆也打起了右转向灯。

    说起来漫长,其实过程大约只有1分钟。我左侧的车道空了,救护车明显迟疑了一下,才重新拉响警报,呼啸过去。我不知道它能畅通地走多远,希望它有足够的时间到医院。

    在剩下的回家的路上,我心情激动,为我、为素不相识却有缘同行的司机们点赞。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1)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2)片段二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文章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4)你认为怎样尊重每一个生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我与________有个约定》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在横线处填入合适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感情健康真实;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①标点正确,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 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请概述选段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说说随着事情的发展,作者心情有哪些变化?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文末两段写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这里用了怎样的手法?反映了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