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9 题,其中:
选择题 15 题,判断题 1 题,综合题 3 题
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5 题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该学派是: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明代学者说:“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也。”材料表明:

    A. 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北方

    B. 南方赋税收入增加

    C. 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缥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A. 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 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 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 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

    B. 促进了西欧新式武器的制造

    C. 推动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D. 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清朝前期先镇压当地贵族叛乱,后设伊犁将军加强管理,被管辖地区位于图中: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他们(负责交涉条约的人如伊里布、黄恩彤诸人)觉得也是最方便省事的办法是每种货物应该缴纳多少税都明白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却争执……所以他们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条约”指的是《马关条约》

    B. “方法”维护了中国关税主权

    C. “方法”有利于列强商品输出

    D. “他们”深谙近代外交之道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中国国民党在一次宣言中指出:“国民党人,因不得不继续努力,以求中国民族解放,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这次宣言发表于:

    A. 1919年

    B. 1921年

    C. 1924年

    D. 1927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这次会议:

    A.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 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C. 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 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图1、图2 分别为人民艺术家古元创作于1947年的版画作品《焚毁旧地契》和《发新土地证》。这两幅作品反映了:

    A. 抗日根据地土改的蓬勃开展

    B. 边区农村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C. 三大改造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D. 解放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民主建国会中央主任委员黄炎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不愿在政府中任职。新中国成立后,他欣然就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吸引黄炎培出山的主要原因是新中国实行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社会主义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据学者统计,在1949—1956年期间《人民日报》曾出现少量的招聘、招工广告,但1956年后这类广告基本消失。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我国:

    A. 工业化成就突出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城市化进程缓慢

    D. 生活水平的提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750年,法兰克宫相丕平遣使上书教皇:“国王是否可以徒有虚名而不掌握实权?”教皇回答:“国王当然必须有治国之才,我以使徒的权力,希望你成为法兰克人的国王。”这句话说明当时:

    A. 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

    B. 王权依靠教权支持

    C. 教皇和君主各持权柄、互不干涉

    D. 教权掌握世俗大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美国1787年宪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的法官。”这主要体现了这部宪法的:

    A. 自由原则

    B. 制衡原则

    C. 民主原则

    D. 平等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德国全部的殖民地、整个海军、大部分商业船队,以及它控制的海外市场,被剥夺或将被剥夺。因此,德国已经感到给予它的最大打击,而人们以为通过某种领土条件的改善能使德国平息下来,这纯粹是幻想。”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哪个国家的主张: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日本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图图示为某一时期美国、西欧、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这一时期可能是:

    A. 19世纪70年代

    B. 20世纪20年代

    C. 20世纪50年代

    D. 20世纪80年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判断题 共 1 题
  1. 时代呼唤英雄,英雄推进历史。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1662年,郑成功从葡萄牙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统一。

    改正:

    (2)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改正:

    (3)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他组织领导了核武器研制与发展,被称为“两弹元勋”。

    改正:

    (4)圣马丁在南美洲北部领导反殖民斗争,1819年被当选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总统。

    改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经济的发展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

    ——樊树志《国史概要(第4版)》

    材料二:19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材料一中“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的根源是什么?“士发生分化”对历史进程有何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影响。该时期英国经济发展使其确立了怎样的世界经济地位?

    (3)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三中“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这句话的含义。谈谈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1)图1中属于澎湖巡检司管辖的字母代号是      ;图2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1989年底,民主德国政局发生激烈变化。1990年3月,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德梅齐埃上台组阁,两德政府正式谈判统一问题。1990年10月3日,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见证了国家命运,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这一天,被确定为德国的国庆日。

    ——《大国崛起》的解说词

    请回答:

    (2)据材料二指出“德国再次统一”的方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分裂和“德国再次统一”的国际背景各是什么?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统一问题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近代中国民族觉醒是伴随着外国侵略的不断加剧过程中形成。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材料一:政府以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作为三大国策,经过10年努力,到1877年大体完成了破旧改革。明治初年,政府的总方针是富国强兵,把殖产兴业摆在首要……。在第二个十年开始后,转向军国主义,是企图把失之于列强的损失,用对外扩张掠夺加以补偿。

    ——选编自丁建弘主编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1895年5月10日,日本天皇批准《马关条约》,中间地图为强迫中国割让领土的地图

    (1)材料一改革与哪一事件有关?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它有何影响。

    材料二: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材料三:《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民主革命的进程”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例清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