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3 题,其中:
选择题 20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0 题
  1. 近代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苦难,中国人民积极寻求救国的道路。按开始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①洋务运动

    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③百日维新

    ④甲午中日战争

    ⑤辛亥革命

    ⑥第二次鸦片战争。

    A. ①④②③⑤⑥

    B. ③①④②⑥⑤

    C. ⑤④③①②⑥

    D. ⑥①④③②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一首不朽的民族战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为中华民族的强大而奋斗。这首歌创作于

    A. 辛亥革命时期 B. 北伐战争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下勇壮军威。双十协定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沉浮”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西安事变

    B. 重庆谈判

    C. 淮海战役

    D. 解放南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小华同学在图书馆读到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的段文字:“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据此判断康有为主张

    A. 实行洋务运动

    B. 推行维新变法

    C. 进行暴力革命

    D. 开展新文化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40年9月6日《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社评中的“大规模的运动战”应是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战役

    C. 百团大战

    D. 武汉会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2019年2月28日,美方第三次向中国返还流失文物,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文物返还。近年来,国家文物局通过外交斡旋、司法合作、友好协商等方式,促成4000余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如下图中文物的遗失和哪一事件有关(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该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

    B.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C.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

    D.袁世凯复辟帝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历史事件按照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②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③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④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A. ②①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②④③①

    D. ②③①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28年,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写道:“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依据上文判断,中国的第一个“红色政权的区域”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中央革命根据地

    C.川陕革命根据地

    D.陕甘宁边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西北各将领及数十万士兵忍无可忍思发为义举,在张副司令杨主任领导之下实行对蒋介石兵谏,促其醒悟,今晨黎明本市枪声即因此而起,张扬与各将领并就救国主张,通电全国,清算十年来之错误国策”材料反映的是

    A.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逼蒋抗日

    B.张学良、杨虎城的举动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C.张学良、杨虎城同意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D.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下和平解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37年,中国第二十九军司令部急电,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下列历史事件与之相关的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西安事变 D. 七七事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解说词中提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4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近代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关于抗日战争,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下令坚决抵抗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D.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李宗仁将军曾说:”我们在内战中搅了二十多年,……黑白不明,是非不分,……现在真是天如人愿,让我们这些人这辈子有个抗日救国的机会。”他践行“救国机会”的最突出表现是指挥取得了哪次战役的胜利?

    A.台儿庄战役

    B.徐州会战

    C.百团大战

    D.武汉会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部分),据此可知

    姓名

    身份

    牺牲时间

    牺牲原因

    诺尔曼·白求恩

    加拿大和美国援华医疗队医生

    1939年

    抢救伤员感染病毒

    张自忠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

    1940年

    枣宜会战

    左权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副参谋长

    1942年

    反“扫荡”

    戴安澜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军200师师长

    1942年

    赴缅参战

    ①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且持续时间最长

    ②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③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④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图是李杨同学做的历史笔记,该笔记应该属于哪次会议的内容?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七大”

    C. 遵义会议

    D. 政治协商会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讲述了1948年潜伏的中共地下党员为和平解放北平,为人民的幸福与安宁做出艰难选择的故事。“为了和平解放北平”,解放军进行了一场战役,这一战役所产生的影响是

    A.解放了东北全境 B.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C.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虽有发展,但由于中国特有的社会性质,具有以下特点

    ①总体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②主要集中在重工业,轻工业基础薄弱 

    ③沿海沿江发展快,内陆发展慢

    ④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曲折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要知道“史实”与“观点”的联系和区别。下列关于“京师大学堂”的叙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你经常使用的《新华字典》,是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该机构是

    A.三联书社 B.商务印书馆 C.国文出版社 D.外文出版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就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广东海面的炮声,打碎了大清王朝的“天朝美梦”。

    ——《复兴之路》

    (1)请写出材料一中打碎了大清王朝的“天朝美梦”的事件的名称和起止时间,该事件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见图1

    (2)请写出图1中的2位历史人物的姓名,我们应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优秀的品质?

    材料三:“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让台湾。”

    ——梁启超

    (3)材料三中的“割让台湾”与哪个条约有关?为实现“大梦唤醒”,资产阶级维新派于1898年开展了什么变法?

    材料四:见图2

    (4)材料四(图2)中的人物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他是谁?

    (5)在中国近代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探索中,既有我们学习的经验,也有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请你说说这对我们实现中国梦有什么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申报》于1872年在上海创办,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见证了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

    (事件•报道)以下是《申报》对中国近代历史事件、现象的报道。

    材料一: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异而月新。枪炮皆系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申报》1894年7月9日

    (1)依据材料一,说出造成“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的运动的名称。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英美租界银楼、酒馆、茶食等铺招牌凡有满汉字样者前惟除去“满”字,昨日起则将“满”字一律改为“新”字,如新汉酒席、新汉首饰、新汉茶食等,颇觉气象一新。

    ﹣﹣《申报》1911年11月6日

    (2)说出材料二中令中国“气象一新”的革命的名称,材料二的现象体现该革命的哪一项政治纲领?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功绩。

    (人物•评价)以下是《申报》对中国近代历史人物、事迹的评价。

    (3)请你为历史人物选择相符的评价内容,将其填入对应的横线上(填写字母)。

    ①:    ②:    ③:    

    A评价:

    数十年来专心一志,以谋中国革命,其始之也,人人无此观念,而于彼独先继之

    也;屡仆屡起,人人无此坚忍,而于彼独不屈;人人不料有此伟大之结果。

    ﹣﹣《申报》1911年12月24日

    B评价:

    以此等无能无谋之人,而欲妄行帝制,宜其半途而无成矣。

    ﹣﹣《申报》1916年3月31日

    C评价:

    自知轮船之利,参用西人之法学造轮船,以为有西国船为之法式,而又悉心经

    理,加意学习,庶几可以与西船相衡,并驾齐驱于海道之中矣。

    ﹣﹣《申报》1881年3月17日

    (报业•使命)除了《申报》,中国近代还涌现出一批新式报刊,它们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材料三:1865﹣1895年各主要城市新办报刊统计表

    上海

    香港

    澳门

    广州

    厦门

    福州

    汉口

    天津

    宁波

    其他

    合计

    外文报刊

    41

    12

    14

    5

    2

    5

    2

    2

    1

    7

    91

    中文报刊

    45

    6

    /

    10

    3

    4

    7

    1

    2

    8

    86

    ﹣﹣刘文婷:《中国近代商业报刊研究》

    (4)依据材料三,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划“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划“〇”。

    ①上海是中国近代报业中心。    (判断对错)

    ②中国近代报刊都兴起于东南沿海。    (判断对错)

    ③中国近代报刊主要是外文报刊。    (判断对错)

    ④中国近代报刊最先由外国人创办。    (判断对错)

    材料四:一般人论报纸者,以为报纸之使命不外二端:一为传达正确消息,二为建立公正舆论。自表面观之,此二者如能忠诚以为,似已尽报纸之能事。殊不知一报纸之形成,尚有若干潜在之元素焉,兹分述如下:

    报纸之大众化。报纸既为社会之缩影,则报纸即为社会所有……报纸之内容既以大众为对象,故所载之消息,应以大众之利益为利益,大众之是非为是非,断不容有一毫私见存于其间。

    报纸之教育化。吾人试取报纸读之,自首页以至于终了,其间无往不含有教育之意味,若者为国内政情,若者为国际局势,若者为商业金融,若者为社会琐闻,皆一一显露于眼前……此诚现实之教育读物也。

    报纸之时代化。人类生活,故无时无刻不在推演之中,日复一日,进展永无尽期……报纸为时代之读物,自应随时代以进展,尤应领导大众以谋适应时代。

    报纸之民族化。中国为一半殖民地之国家,职司舆论之报纸,尤应具有民族化之元素。一方面固应将旧社会的遗留,予以清除,一方面尤须努力于民族独立国家完整之使命。

    ﹣﹣摘编自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

    (5)依据材料四,概括近代中国报纸的使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因此,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伦敦电,英国泰晤士新闻纸刊有报章云:日本攻取旅顺时,戕戮百姓四日,非理杀伐,甚为惨伤。又有中兵数群被其执缚,先用洋枪击死,然后用刀肢解。据云,日兵亦有数人被中兵所杀。惟日本士卒行径残暴若此,督兵之员不能临时禁止,恐为终身之玷云。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电(1895年1月13日)

    材料二:下图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广场上的残历碑

    材料三:只要国民政府还盘踞在汉口,汉口就是主要以西北各省为其势力范围的共产军和主要控制着西南各省的国民党军之间的接合点,和两党合作的楔子。因此,蒋政权始终指导着抗日民族战争,事实上发挥着中央政权的威力。

    所以,首先为了摧毁抗日战争的最大因素——国共合作势力,攻下汉口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占领了汉口,才能切断国共统治地区的联系,并可能产生两党的分裂。

    ——昭和研究会中国问题研究所:《关于处理中国事变的根本办法》

    材料四: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币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五: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材料一英国报纸报道了哪个事件?发生于哪次战争期间?结果如何?

    (2)材料二事件的爆发带来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进攻汉口的原因。为了保护汉口,中日双方爆发了哪场战役?结果中国战败,但客观上对中国的抗日形势有何作用?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说说国家设立纪念日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