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9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4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小作文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4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宣纸为宣州皮纸的总称,其名源于唐代宣州贡纸,在元明两代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至明代中期已臻完善,成为中国皮纸的杰出代表。

    宣纸最突出的特点是“润墨性”,这种特性对书画创作意义重大。宣纸可以大大丰富笔墨的表现形式,不仅可皴擦勾斫,也能施诸泼墨渲染,笔迹墨痕清晰可辨,极有笔墨韵味。丰富的笔墨变化可抒发感情,移情寄兴,遣貌求神,这是其他纸种所不能比的。

    宣纸具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它“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寿命却几乎是所有纸中最高的。真正的宣纸,以青檀树皮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皮料成分越重,纸张越能经受拉力,即使笔力反复搓揉纸面也不会破,也就越能体现丰富的墨迹层次和更好的润墨效果,质量也就越好。

    然而,由于稻草浆的成本只有皮料的六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如今有些所谓的宣纸,稻草比例超过了70%的还称之为“净皮”,几乎全是稻草浆的美其名曰“棉料”。成了这个样子的“宣纸”,已经承载不了更多的笔墨技法,也保存不了多少时间。

    当代书画用纸的生产工艺与过去相比也有很多不同。过去的玉版宣,要在纸浆中抄造三回;今天的玉版宣,只是皮料的比重大些。过去有一种半生熟的煮捶宣,是要把生宣纸反复砸打密实,而今天的煮捶宣,是用刷子刷上矾水,达到半洇不洇的效果。

    如今,漫步北京琉璃厂,各种品牌、各色式样的宣纸令人眼花缭乱。宣纸的生产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但至今没有量化的质量标准:青檀皮和稻草比例应为多少?漂白的残留物质究竟有什么?与此同时,在生产工艺中,用杂交稻草代替沙田稻草,大量使用化学漂白剂,都使宣纸的质量大不如前。更让人担心的是,宣纸生产技术目前仍是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而且由于工作条件辛苦,待遇低,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宣纸是中国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有“纸寿千年”之誉。今天,更需要优质宣纸,将我们创造的文化艺术,传诸后世子孙。

    (取材于殷燕召《宣纸:“纸寿千年”,需求不降》)

    1.下列对“材料一”中词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已臻完善:接近

    B. 皴擦勾斫:砍削

    C. 遣貌求神:运用

    D. 眼花缭乱:缠绕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当代宣纸质量大不如前的原因的一项是

    A. 配料比例发生变化

    B. 古代造纸技法失传

    C. 生产工艺过于简化

    D. 大量使用化学制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二

    我国古代造纸业有十大产区,皖南堪称其中最显赫者。此地水源丰富,土地贫瘠,树木丛生,劳动力充足,造纸成为人们谋生的重要手段。而竞争异常激烈,又促成技艺不断精进。长年浸润、耳濡目染,精妙的手工操作让造纸技艺完美呈现。因此,似乎是上天的安排,这里自古以来便是名纸的故乡

    泾县便在皖南小岭一带,那里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不仅因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千古绝唱而闻名,更因泾县宣纸而蜚声中外。泾县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的最杰出代表,它在千百年的积淀中逐步成长,与故土血脉相连。“纸之制造,首在于料”,特殊的喀斯特山地适合青檀树的生长,冲积平原则适宜生产长杆水稻,青檀树和水稻杆均为宣纸制造提供了优质原料。

    宣纸是“捞”出来的纸,纸帘是捞纸的重要工具,纸帘的制作工艺直接影响宣纸的质量。纸帘的制作原料也与泾县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泾县及周边一些地区产一种苦竹,长者可达二丈有余。这种苦竹,笋苦涩不能食用,但是竹纹的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易于剖成竹篾。用此竹涂土漆制成的竹帘是捞纸的必备工具——纸帘。它不易腐烂,不吃水,且价格低廉。

    此外,泾县地处中纬度南部,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正所谓“山下桃花山上雪,山前山后两重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既为宣纸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充沛的阳光,又使原料不至于在暴晒、暴雨和暴冻中风化或腐烂。

    宣纸最初是以小家庭、小作坊形式在泾县及周边的老徽州地区生产,千百年来在泾县小岭不断完善、成熟。宣纸制作工艺非常精细和耗时,从原料采集到成品纸出来,中间要经历皮料制作、草料制作、配料以及捞、压、焙、剪等上百道工序,几乎需要用一年的时间。2006年5月20日,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取材于《宣纸的产地》)

    1.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土地贫瘠:“瘠”的读音是“jí”。

    B. 耳濡目染:“濡”的含义是“沾湿,沾上”。

    C. 秀甲江南:“秀”字的笔画共7笔。

    D. 蜚声中外:“蜚”字也可写作“斐”。

    2.对“这里自古以来便是名纸的故乡”一句中“这里”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十大产区   B. 皖南地区   C. 泾县   D. 皖南小岭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不属于泾县宣纸品质上乘原因的一项是

    A. 特殊的喀斯特地貌为宣纸制造提供了优质原料。

    B. 当地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水源丰富,阳光充沛。

    C. 宣纸制作工艺由小作坊发展而不断完善、成熟。

    D. 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材料三

    中国纸,通常是指用手工捞出来的“土纸”,即手工纸;欧洲纸,一般是指用机器抄出来的“洋纸”,即机制纸。造纸工艺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但生产流程和操作方法不同,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在外观方面,如果把手工纸拿起来迎着阳光观察,就会发现纸内有一条条的“印子”,也就是“帘纹”,而机制纸则没有。由于机制纸是经过高温烘缸干燥,故纸面光滑度较高,而手工纸是低温干燥的,其光滑度要低得多。在性能方面,手工纸一般呈碱性,纸面柔和,宜于使用毛笔书写,吸水性较大,纸的强度较小、质地较软而轻。机制纸一般呈酸性,纸面挺硬,吸水性较小,宜于使用硬笔书写。

    在价值方面,区别于机制纸以实用性价值为主,中国手工纸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要了解传统文化,中国纸及纸文化也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简单点说,纸文化包括了历史古籍、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许多丰富的内容。早在汉朝时,我国就发明了纸,随后又在隋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此后我国的书籍出版、印刷事业突飞猛进。据报道,我国现存3000万册古籍,这些古籍不仅是珍贵的文物,更具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

    中国纸从用毛笔书写开始,历经了拓碑、写经、抄书的漫长岁月,进入了书法、绘画阶段,草篆隶楷、写意工笔之精品,令人倾倒,达到艺术的高峰。欣赏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能在思想或性格上受到熏陶,使人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有了转变和提高。

    关于民间艺术,是指与纸有关的艺术品,如年画、春联、剪纸、纸脸谱、扇面画、风筝、折纸等。它们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民俗的,又有高雅的;既有创造的,又有欣赏的,真可谓蔚为大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手工纸与我们的文化生活和人文修养结下了不解之缘。保存和保护一定范围的手工纸市场,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就像日本把他们国家的“和纸”(手工纸)称为“无形文化财产”,政府和民间共同出力帮助经营,使和纸在市场上锦上添花,有了如纸插花、浮世绘等作品,丰富了手工纸的市场。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文化发展策略对中国纸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取材于刘仁庆《中国手工纸与传统文化》)

    1.下列关于手工纸和机制纸区别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手工纸专指中国纸,而机制纸则专指欧洲纸。

    B. 手工纸因高温干燥而能看出“帘纹”,机制纸则不会。

    C. 手工纸柔软而吸水性强,机制纸则恰恰相反。

    D. 手工纸只有文化价值,而机制纸只有实用价值。

    2.下列对“材料三”中所提到的文化名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年画:大都于新年时张贴,含有吉祥喜庆之意。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B. 草篆隶楷:指中国书法的四种字体,其中楷书代表作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C. 写意工笔:指中国画中的重要技法。“写意”注重神韵的表现和作者情感的抒发。

    D. 扇面画:书画家在扇面上的绘画或书写,用以抒情达意,也使扇面兼具收藏价值。

    3.中国宣纸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上述三个材料作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家山

    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龚自珍)

    ——题记

    ①年轻时,我喜欢独自哼唱苏联名歌《喀秋莎》。只要“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溜出嘴边,一种轻纱薄雾般的温馨感,便导引我返回医巫闾山脚下的故乡。其实,故乡影像,在我少年时橙色的梦里并不是很清晰、很确切,一切兰因絮果毕落于苍茫之中,只觉得家就是山,山就是家。只要推开屋舍的后门,闾山清泠泠、水洇洇的翠影,伴着天涯云树,便赫然闪现在眼前。当然最好是在久雨新晴的夏日,或者气爽天高的初秋,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②我第一次亲近闾山,恰逢梨花开得正闹的时节。山坡上,原野里,到处泛滥着浩荡的春潮,浮荡起连天的雪浪。我们乘坐马车,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穿行于花林树丛中,像是闯进了茫无际涯的香雪海,又仿佛粉白翠绿的万顷花云浮荡在我们的头顶上。几十年间,这个景象始终定格在我的记忆之窗上,只要闭上眼睛,它便立刻浮现出来,特别是当我听到那首名歌《喀秋莎》的时候。

    ③盛夏的一天,我同三位文友聚坐在北京地坛的一间小亭子里。一番豪雨过去,松林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凉爽。大家谈论的话题是退休后到哪里觅个合意的住所。一位说,老家烟台最为理想,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春季繁花簇簇,夏天浓荫翳日,冬日又比较暖和。另一位来自云贵高原,他的首选是春城昆明。在北京闯荡了二十多年的小魏说,他想在地坛附近赁屋小住,风晨月夕,伴着虫吟鸟唱,到地坛信步闲游。他的这种想法马上遭到了质疑,大家都说他是受了史铁生的影响。地坛是史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里几乎灌注了他全部的情感,可别人未必受得住那份苍凉与寂寞。大家谈笑风生,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当三人把目光转向我时,我说,我要回闾山老家。

    ④我出生在闾山脚下。父亲望子成龙,希望我有所作为,便给我取了这个名字。六岁进私塾,校歌头两句就是“闾左辽西我校在,钟灵毓秀作英才”。及长,读到《湛然居士文集》,发现元朝宰相耶律楚材在他七百多首的诗作中,忆及闾山的竟有二十来首。原来,耶律楚材生在北京,祖籍却在闾山西麓,那里也是他父亲及两个哥哥的庐墓所在。十几岁时,他曾回到闾山读了几年书。后来辅佐元太祖万里西征,而闾山旧隐仍然时萦梦寐,有诗可证:“闾山旧隐天涯远,梦里思归梦亦难。”回到大都之后,日理万机,但家山依然刻刻在念。他向往着回归退隐:“何时致政闾山去,三径依然松菊寒。”只是,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直到五十四岁生命终结之时,他还在宵衣旰食,勤劳王室。这些颇像当年的卧龙先生,他出山辅佐刘备时嘱托自己的弟弟:“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谁知命运之神搬了个道岔,出师未捷身先死,星陨秋风五丈原。生命在卧龙身上停止时,正好也是五十四岁。

    ⑤早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即有关于全国名山“五岳五镇”的记载,五镇之一即为东北医巫闾。“医巫闾”系东胡语音译,意为“大山”。闾山在东北“三大名山”中尤负盛誉,风景绝佳,历代文人骚客登临寄兴,抒写情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较之于水,山更切近禅关,远于人境,望之辄有潇洒出尘之想。而此间瘦劲的奇松,幽峭的危岩,以及丰富的神话传说,饶有一种清寒入骨的丰神和超然绝俗的意蕴。

    ⑥闾山自东北逶迤西南,绵延百里。其地为塞外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互汇的结合带。如果说,“整个内蒙古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呼伦贝尔草原“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 那么,闾山一线则是他们研习中原文化、接受华风洗礼的大课堂。辽朝以来,此间文风夙盛,耶律倍和他的八世孙耶律楚材先后在闾山佳胜处建立了读书堂,殿宇岿然,书香袅绕,千载以还,旧貌一直保持完好。

    ⑦闾山内外,碑碣如林,题刻触目可见,仅北镇庙即有五十六座诗文碑,其中,元代的达十二座。过去这一带私塾多,读书人多,藏书家多。现在,文化教育事业仍很发达,学书作画蔚然成风。山里民风淳朴,较少世故,只是由于过分质直、认真,有时不免透出几分呆气。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趣话,有个过路人向一位老者问询:“到大观音阁还得走多长时间?”老者瞪目不答。问路人以为遇见个聋子,便顾自向前走去。不料,刚刚迈出几步,便听老者在后面招呼:“回来,我告诉你,再有一袋烟工夫就到了。”那人怪他开始时何以不说,他说:“当时我不知道你的步子有多大。”逗得问路人噗嗤笑了。

    ⑧不到闾山,已经十几年了。这次旧游重到,感觉风物依然。在商品大潮滚滚滔滔、无远弗届的今天,山上山下仍是清幽雅静,整洁一新,没有看到其他名山胜境常见的香烟缭绕、市声鼎沸的景象,置身其间,确有一种回归自然、陶然忘机的感觉。东道主嫌游人稀少,希望我能帮助向外宣扬一下。我说,天生丽质少人识,未必就是坏事。假如它也像有些地方那样,仕女如云,摩肩接踵,恐怕这块心灵的憩园也就化为乌有了。

    ⑨最后应该说明,耶律倍的读书堂,这次我并没有蹑履亲登,因为它高踞于闾山绝顶,实在太险峻了。像这类需要仰头方可逼视的事物,毕竟总觉得离平常心太远,因此,不去攀援也好。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宵衣旰食:忙碌得不穿衣吃饭

    B. 搬了个道岔:改变了人生轨迹

    C. 无远弗届:广泛地渗透,深入地影响

    D. 摩肩接踵:形容人多拥挤

    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使用了《论语·侍坐》中子路等畅谈理想的典故。

    B. “三径依然松菊寒”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中的“三径”,都借指已荒芜的家园。

    C. “星陨秋风五丈原”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失利,病逝五丈原一事。

    D. “骚客”与《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的“骚人”,均泛指诗人,源自屈原的《离骚》。

    3.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喜欢苏联民歌《喀秋莎》中“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这句歌词,因而家乡梨花盛开的情景在记忆中特别清晰。

    B. 文章写元朝宰相耶律楚材一生勤于政事、忠心尽职,欲晚年退隐家乡而不得愿,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C. 闾山地区文风夙盛,读书人多,诗文碑林立,这与历史上它是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相汇的结合带有关。

    D. 耶律倍的读书堂位于闾山山顶,殿宇岿然,旧貌完好;但由于山路过于险峻,作者没能登临观览,不免感到遗憾。

    4.作者引用诗句“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作者笔下的家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

    5.有人认为,文章第③段删去更好。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6.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列加点的词语和画线的语句。

    ①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简子大猎于中山,有狼当道,人立而啼。简子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简子驱车逐之。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策蹇驴,囊图书,夙行失道,望尘惊悸。狼奄至,曰:“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异时倘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输诚哉!”

    先生曰:“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脱有祸,固所不辞也。”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三纳之而未克。狼请曰:“事急矣,惟先生速图!”乃跼蹐四足,引绳而束缚之,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先生内狼于囊,引避道左以待赵人之过。

    已而简子至,求狼弗得,盛怒。拔剑斩辕端示先生,骂曰:“敢讳狼方向者,有如此辕!”先生匍匐以进,跽而言曰:“行道之人何罪哉?且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性贪而狠;君能除之,固当效微劳,又肯讳之而不言哉?”简子默然,回车就道。

    狼度简子之去远,而作声囊中曰:“出我囊,解我缚,我将逝矣。”先生举手出狼,狼咆哮谓先生曰:“我馁甚,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先生既墨者,思一利天下,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

    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引蔽驴后,曰:“狼负我!”狼曰:“吾非固欲负汝,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相持既久,遥望老子杖藜而来,须眉皓然。先生舍狼而前,拜跪啼泣曰:“乞丈人一言而生。”丈人问故,先生因述始末,顿首杖下。丈人闻之,以杖叩狼曰:“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为子必孝;又谓虎狼知父子。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亦无矣。”狼曰:“初,先生救我时,束缚我足,闭我囊中,压以诗书,我鞠躬不敢息。是安可不咥?”丈人曰:“是不足以执信也。试再囊之,吾观其状果困苦否。”狼欣然从之。先生复缚置囊中,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先生曰:“不害狼乎?”丈人笑曰:“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解衣以活友(注),于彼计则得,其如就死地何先生其此类乎!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言已大笑,先生亦笑,遂举手助先生操刃共殪狼,弃道上而去。

    (取材于马中锡《中山狼传》)

    (注)左伯桃与羊角哀为友,闻楚王善待士,同赴楚。困于途中,值雨雪粮少;伯桃遂绝食,且解己衣与羊角哀,入树洞中冻饿而死。羊角哀独行仕楚,显名当世;后启树发伯桃尸葬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     干:求取

    B. 夙行失道,望尘惊悸             夙:清晨

    C. 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却:止步

    D. 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与:赞同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引绳而束缚之           夫人有恩而背之

    B. 引避道左以待赵人之过      行道之人何罪哉

    C. 先生匍匐以进           丈人闻之,以杖叩狼曰

    D. 简子默然,回车就道       须眉皓然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有只狼在路上,像人一样直立着嚎叫

    B.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先生的恩德,是使死人复活、让白骨长肉啊

    C. 我鞠躬不敢息

    我(一直)鞠躬求饶不敢停止

    D. 于彼计则得,其如就死地何

    从对方来考虑是好事;可是置自己于死地,又该怎么办呢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三纳之而未克。

    ②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

    5.在下面每个角色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来评价其在文中的表现。

    ① 中山狼 ② 东郭先生 ③ 丈人

    6.丈人说:“解衣以活友……先生其此类乎!”他认为东郭先生和左伯桃都是“仁陷于愚”;但有论者对此并不赞同,并评论道:“东郭非仁实愚,左伯桃非愚实仁。”请结合文中及注释里的具体内容谈谈该论者如此评论的理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③。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④。

    (注解)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②松风:古琴曲,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③河星稀:银河中星光稀微,指夜已深。④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首两句中的“暮”和“归”两字表明,直到天色已晚,诗人这才踏上归途。

    B. 三四句意思是说,诗人看到青翠的山岭被夜色笼罩,油然而生苍茫寥廓之感。

    C. “美酒聊共挥”一句描绘出宾主欢言笑谈、畅饮畅聊的欢乐的场景。

    D. 最后几句意思是说,主客在欢言挥酒、长歌曲尽之下,不知不觉就到夜深了。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就体裁而言,“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格律诗的特点。

    B.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两句中,“入”和“拂”两字赋景物以人的情态。

    C.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运用了白描手法,显示出诗人与主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D.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探访友人的琐事人情,但却依然表现出李白诗歌朗俊豪爽的风格。

    3.从全诗来看,令诗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根据古诗文原文填空

    (1)“悲难”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人情感。杜甫的《登高》以 “___,____”两句抒发久客他乡、孤苦多病的悲难;杜牧的《泊秦淮》以“____,____”两句表达感叹兴亡、忧念现世的悲难。

    (2)劝说他人是一门学问,先秦时士人的劝说之术各不相同。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语言却极有分量:“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邹忌则从日常家事入手,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劝谏齐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小作文 共 1 题
  1. 微写作

    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家山》中说,地坛是史铁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某个地方也与某个人物关系密切。请从下列提示中任选一个,谈谈你对文学作品中这种关系的理解。180字左右。

    提示:

    ①茶峒与翠翠(《边城》)②未庄与阿Q(《呐喊》)

    ③黄原与孙少平(《平凡的世界》)④渣滓洞与小萝卜头(《红岩》)

    (2)经典小说的情节往往引人入胜,但有时也可能有不合自己想法的地方。如果让你改动《老人与海》《边城》《平凡的世界》《红岩》的某情节,你想怎样修改?请简述你的修改方案并谈谈这样修改的理由。要求有理有据,自圆其说。180字左右。

    (3)片纸千钧重,情思似海深。请选择《老人与海》《边城》《平凡的世界》《红岩》《红楼梦》中的一部,以书中某个人物的身份给该书中另一个人物写一封短信。要求:中心明确,情感真挚,合乎情理。180字左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作文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1)假如你的面前有七座“时空门”,它们分别通向《平凡的世界》中的双水村、《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红岩》中的渣滓洞、《边城》中的茶峒、《老人与海》中老人海上捕鱼的小船、《阿Q正传》中的未庄和《论语》中孔子讲学的学堂,你会选择进入哪一扇门?想象一下,当你进入这扇门,你会遇见这些名著中的谁?你与这个或这些人物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请以“当我推开这扇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情节具体,主题突出。

    (2)当前,越来越多的外卖服务出现在我们身边,消费者通过电话或网络订餐可以迅速满足需求。“叫外卖”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有人认为这体现了“互联网+”的生活理念;有人说外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也有人认为过度依赖外卖,降低了人们的劳动意愿;还有人说外卖带来了交通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