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5 题,其中:
选择题 32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20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32 题
  1. 唐代科举要求严格,程序亦多,士人经礼部考试合格,须再经吏部考核后,方能授官。及第至授官期间,士人多先充任藩府小职,熟习吏事及知悉民情,积累行政经验。这一做法

    A. 保留九品中正制的痕迹

    B. 导致录取限制较为苛刻,

    C. 有助于提高官员的能力

    D. 保证了考试程序的公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春秋时期,诸侯国争夺王位现象频繁发生,像齐国公子小白、晋国公子重耳这样的王室贵族流落他乡的情形较为多见。这主要反映当时

    A. 贵族政治已经崩溃   B. 王位世袭难以为继

    C.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   D. 诸侯争霸异常激烈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阎照样的《英国贵族史》认为:秦朝以后,中国古代显贵始终缺少一个类似于英国议会的特权机构,不容易形成具有严格等级、相对连贯性和群体实力的贵族体制。造成这一局面主要是由于

    A. 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 宗法制在秦以后逐渐消亡

    C. 古代贵族阶层尚未产生   D. 科举制度打击了特权阶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城邦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任职期限均为一年;已任过公职者,在其他公民尚未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这一规定

    A. 保障公民决策的正确性   B. 强化公民参政的责任意识

    C. 保证公职人员的廉洁性   D. 体现轮番而治的民主精神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761年至1770年间英国先后换了6届首相,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 国王权力不受限制   B. 议会权力遭到了削弱

    C. 内阁首相没有实权   D. 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美国独立后,各州对外贸易政策因利害关系不同而显得十分混乱,各州强烈要求对国外输入美国各地的货物征收关税,并详细规定与外国的贸易关系,以稳定市场、扩大国内贸易。这表明

    A. 美国此时并未实现真正的独立   B. 经济发展需要强化中央权力

    C. 经济混乱导致各州间冲突不断   D. 邦联结构造成美国经济落后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未提及国家预算,没有单独规定司法权,更没有规定公民权利。但它却维持了长达65年,直至第三共和国灭亡。这主要是因为该宪法

    A. 主要维护了共和派的利益   B.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C. 是特殊环境下妥协的产物   D. 拥有较好的理论基础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政治仍“受着封建骑士的子孙和教士的统治”,以普鲁士为例,1910年11个高级行政长官中有10个保持在贵族手中,此外,64%的行政专员和57%的县长也都是贵族。由此可以得知德国

    A. 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缓慢

    B. 政治现代化充满艰难

    C. 封建贵族操纵德意志政权

    D. 普鲁士操纵帝国政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当时新增的通商口岸包括九江、汉口、南京、镇江等地,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包括九江、天京、苏州、杭州等地。由此可见,列强“助剿”的主要目的是

    A. 划定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

    B. 保证在长江流域投资设厂的权利

    C. 攫取苏州和杭州等通商口岸特权

    D. 保护在议定通商口岸的经济利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材料中的“是役”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是

    A. 激发了反清的革命思潮   B. 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D.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安徽省绩溪县《丁漕上忙串票》中印制时为洪宪元年,使用时又加盖红色的民国五年印戳。对该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 该税票系后人伪造

    B. 地方税收管理混乱

    C. 政治局面复杂多变

    D. 辛亥革命影响有限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北洋政府于1914年、1923年、l925年先后制订了三部宪法。但是,各省军政长官动辄以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至以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这说明当时

    A. 民主共和力量日渐消亡   B. 宪政的实行缺乏有利环境

    C. 北洋政府缺乏法治观念   D. 君主立宪仍得到广泛支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26年至1927年我国南方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农民报刊,其中尤以地方农民协会主办的农运报刊有影响力,如湖北、山东、湖南、四川等都有关于农民运动的定期刊物。这说明

    A. 国民革命重视对农民的政治宣传   B. 农民运动是国民革命的主要形式

    C. 农民已成为国民革命的领导力量   D.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迅速传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26年,毛泽东在向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汇报工作时指出:“国民党的宣传工作特别重视城市而忽略了农村。”他断言:“只有把农民的潜力发挥出来,革命党才能获得战胜帝国主义的力量。”毛泽东此时

    A. 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成果   B. 建议革命的重心应转移至农村

    C. 坚持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   D. 已孕育“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导致下表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率与其余各期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革命的兴起

    B. 外来势力的干涉

    C. 国共两党的分裂

    D. 学员质量的下降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图所示事件表明

    A. 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B. 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C. 中国开始全面的抗日战争

    D. 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49年.《人民日报》相继刊登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电贺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市人民政府成立”等报道。据此可知此时

    A. 中共已转入战略反攻   B.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C. 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   D. 北平和平谈判已经开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852年,马克思在总结法国1848年革命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摧毁和打碎旧国家机器,但是对“打碎”的含义还没加以具体的阐述。1871年6月,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详细阐述了打碎旧国家机器的理论,“打碎”包括破坏旧的国家压迫性机关,也包括改造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合理职能。这说明

    A. 《共产党宣言》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指南

    B.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际工人运动中逐步完善

    C. 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摧毁旧国家机器

    D. 巴黎公社的失败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彼得格勒工人在国际妇女日这一天开始了罢工和游行。工人队伍按习惯走向市中心涅瓦大街,打出了“面包!”、“打倒战争!”、“打倒专制制度!”的口号。此次罢工最终演变为一场革命事件。这一事件使俄国

    A. 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全部任务

    C. 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D.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列宁在总结十月革命意义的时候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其中“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

    A. 用两个政权并存方式来稳定社会秩序   B. 采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来夺取政权

    C. 用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   D.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政治准则……但建国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这种“变通办法”是指

    A. 制定了l954年宪法

    B. 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

    D.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A. 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 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 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 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2010年的《选举法(第五次修正)》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根据人口数计算确定的名额数、相同的地区基本名额数和其他应选名额数构成”。该规定体现的主要原则是

    A. 人口比例和地区平等原则   B. 城乡一致和人口比例原则

    C. 一人一票和同票同权原则   D. 地区平等和机会均等原则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一决定

    A. 加强了人民民主监督作用

    B.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 表明我国民主制度的完善

    D. 有利于增强法制意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自从一九四九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亲人无从团聚,民族、国家和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材料中“来往断绝”的局面结束于

    A.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B. 1987年台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

    C. 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D. 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通商通航通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1950年,中国、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此举

    A. 促进了中苏经济一体化   B. 标志着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推动新中国经济建设顺利开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新中国

    A. 试图摆脱两极格局的影响   B.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 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世界看到了同美国所掌控的安理会形容的完全相反的新中国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这次会议”是

    A. 1954年日内瓦会议   B. 首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C. 1955年万隆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与印度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这些外交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   B. 打破西方封锁拓展外交空间

    C. 消除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D. 推动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合计投资项目约20125个,投资额约110.34亿美元,年平均项目3354个,金额18.39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 两岸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停火.   B. 两岸实现了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C. 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   D.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达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该演进历程反映了

    A. 四国关系变化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趋势

    B. 意识形态的分歧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

    C. 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

    D. 美苏争霸左右着亚太地区政治格局走向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西欧)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为了摆脱“卒子”的地位,二战后西欧

    A. 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 接受马歇尔计划

    C. 签署《关税贸易总协定》   D. 成立欧洲共同体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界爱国人士在抗日爱国思想支配下成立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作为民众自发的抗日领导组织。深刻认识到民族危在旦夕的东北民众与东北官兵,纷纷组织起“义勇军”、“自卫军”、“救国军”、“大刀会”等(统称为抗日义勇军),高举起抗日义旗,奋起自卫。其燎原之火使得工人、农民、商人、爱国知识分子、爱国富商乃至地主胡匪都参加到自发的抗日斗争中。据不完全统计,至1932年初,聚集的抵抗人数约50余万人,如果包含各阶层利用各种方式进行抗日斗争的则达百余万人。

    ——摘编自《从东北抗日义勇军兴衰看其斗争特点》

    材料二在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各地工农群众的声援下,不到两年时间,中共满洲省委在东满、南满、吉东、北满等地创建了十几支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东北迅速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为骨干的人民革命军。至1933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各地游击队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力量。到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10个军、1个独立师,共3万余人,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北满三大游击区,在南起长白山,北抵小兴安岭,东起乌苏里江,西至辽河东岸的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搞编自《抗战时期中共对东北的经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北抗日义勇军兴起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北抗日形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中国人民在东北坚持抗战的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这从某一方面讲是好的,一个国家该要有一个凝固的中央。政治进步,政权自然集中,任何国家都走这条路。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地方官一天天没有地位,地方政治也一天天没有起色,全部归属到中央,这不是一好现象。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法国的安全完全依赖她(美国)的保护。这种说法出自统舍的姿态,自动地把服从美国的权势视为当然。这就是所谓超乎国家的欧洲之理念,在这个构想下,法国就消失了。一个没有政治实体、没有经济动力、没有防卫能力的欧洲,因而在面对苏联集团时,注定成为那个自身有政策、经济和国防的强大的西方国家——美利坚合众国的附庸。

    ——基辛格《大外交》

    材料三1964年1月27日,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法同时发布联合公报,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商定在3个月内任命大使。”法’国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摘自《中法关系大事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美苏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并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法建立外交关系的背景,并分析其意义。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