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诗歌鉴赏 1 题,材料作文 1 题,现代文阅读 4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情景默写 1 题,语言应用 2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左锡璇①

    三月过西窗凉似水,人在天涯,秋在虫声里。一院湿烟飞不起,临风咽尽相思味。

    珠楯玉栏闲徙倚,良夜迢迢,欲遣愁无计。卜得灯花②私自喜,无言悄把银筝理。

    (注)①左锡璇:字芙江,阳湖人,清代女词人。②灯花:蜡烛或者油灯中,灯芯烧过后,灰烬仍旧在灯芯上,红热状态下的灰烬在火焰中如同花朵。古以灯花为古兆;寓征人将归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 上片首句从夜景写起,月光清凉如水,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不免令人触景生情。

    B. 第三句点明时令,秋虫鸣叫之声反衬了夜之幽静,远在天涯之人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C. 第四句中的“湿”“飞不起”写出了烟雾的浓重,借此烘托出主人公深深的相思之情。

    D. 下片“珠楯玉栏闲徙倚”点明了人物行迹,一个“闲”字,写出了主人公的百无聊赖。

    2.简要赏析“卜得灯花私自喜,无言悄把银筝理”两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青年人中流行一句话,叫“谁的青春不迷茫”。可是,驻藏战士说:我告别霓虹和繁华,在绿色军营戍守雪域边关,我的青春有担当,我的青春不迷茫;快递小哥说:我告别农村与父母,在城市的街道穿梭往来,我的青春有责任,我的青春不迷茫;青年学生说:我走进学校与课堂,在知识的海洋自由徜徉,我的青春有信仰,我的青春不迷茫。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简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4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就是在这一天,我在梦中迈开步子走向故乡张村,也走向记忆深处的童年……初夏时分在村子里闲逛,逮一种叫“苞米虫”的昆虫,用秸秆插进它肩胛骨的位置,就得到了一只生物电扇。小伙伴们会    地用它吹去额头上的汗珠。跑去菜园看浇水,抽水机嗡嗡作响,清冽的地下水便喷涌而出,不疾不徐地跳过垄沟。正式的夏天是从吃豆角的那天开始的。豆角炖猪肉,因为用铁锅,汤会发黑,却也吃得    。盛夏,烈日当空,(    )。秋天,它们悄悄地把籽洒落在地上,以为自然界无为而治,大有来年生根发芽的机会。白菜长成比较大棵的时候,热力减弱,宇宙间满是浓白的秋光,云朵淡淡,霜雪已在孕育……梦醒了,可梦境的一切仍   ,耳畔仍回响着遥远的抽水机黑胶皮水管中流淌的汩汩歌声,  有着三百年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着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B. 有着三百年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C. 有着三百年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充满了无穷魅力。

    D. 有着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充满了无穷魅力。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黄瓜不那么好吃了,可是西红柿却正好,裂开了,就像花朵,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

    B. 西红柿正好,裂开了,就像花朵,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可是黄瓜却不那么好吃了

    C. 西红柿正好,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西红柿裂开了,就像花朵,可是黄瓜却不那么好吃了

    D. 黄瓜不那么好吃了,可是西红柿却正好,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西红柿裂开了,就像花朵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胜其烦   津津有味   栩栩如生   绵延不绝

    B. 不厌其烦   大快朵颐   栩栩如生   绵延不绝

    C. 不厌其烦   津津有味   历历在目   不绝如缕

    D. 不胜其烦   大快朵颐   历历在目   不绝如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两件事,让我们分别看到了尊重与无知:先是讲述“慰安妇”老人生存现状的纪录片《二十二》吸引大批观众走进影院,悲情触摸那段充满伤痛的历史;继而纪录片中老人们的截图竟然被制作成“表情包”在网络上出现,引发集体愤怒。

    影片里,老人们所经历的苦难,那些烙印于心的伤痛,即便只是通过平静的镜头语言,也足以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老人们痛苦、哭泣的表情,竟然被制作成充满戏谑色彩的“表情包”。这种消费苦难、无底线娱乐化的举动,无异于是在受害者的伤口上撒盐,也是对大众集体感情的挑战,当然让人难以接受。

    今天这个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用轻松、戏谑的“表情包”表达自己的未尽之语,甚至越搞笑越火、越调侃越显个性。放松心情本无可厚非,但是,总有一些严肃话题、民族情感、人之常情应该谨守不能逾越。后半生都在悲剧中活着的“慰安妇”,犹如压在我们民族心口上的一块石头,这块石头上刻印着战争历史的痕迹,也承载着不能忘记的家国之痛。况且,她们所遭受的侵害,至今没有得到始作俑者的道歉。如何对待这些战争受害者,直接关系着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有些人、有些事,是不能够随意涂抹、戏谑发挥的,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拿来娱乐消费,一个民族如果记不得曾经的痛,就唤不醒今天的梦。”

    无论娱乐怎样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在娱乐和严肃之间,还是应该有一条明确的界限。如同此次“表情包”事件一样,冒犯历史、不顾底线的现象并非第一次出现。此前,少数微博大V侮辱革命烈士、某企业借“恶搞”烈士做商业营销等,都是对牺牲和生命缺乏敬畏之心、对社会共同价值理念缺乏基本尊重的表现。就在8月23日,曾身穿仿制的二战日本军服在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前合影的几名青年,因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而受到处罚。这充分说明,娱乐只是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如果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抱着娱乐的态度,不仅会消解我们自身的历史、危害公序良俗,甚至容易踩到法律的红线。

    观察种种过度娱乐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人对严肃话题的调侃、戏谑,并非出于主观上的故意甚至恶意,而是因为无知与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反而更值得警惕。《娱乐至死》的作者说过,“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思考。”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慰安妇”老人被截图成“表情包”,既彰显了人们对历史的尊重,也折射出国人的无知。

    B. 《二十二》虽然镜头语言比较平静,但其所呈现的伤痛依然产生了撼动人心的力量。

    C. 当下,人们较为热衷于用轻松、戏谑的“表情包”来表情达意,甚或彰显自我个性。

    D. 娱乐作为一种流行性文化,与严肃不能混同和融合,二者之间任何时间要界限明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通过对最近发生的“两件事”的概述和比较,自然地引出中心论点。

    B. 文章由对“表情包事件”的分析到对其他冒犯历史现象的发掘,论证逐步深入,逻辑严密清晰。

    C. 文章第四段摆事实讲道理,叙议结合,充分论述了娱乐和严肃要明确界限的观点。

    D. 文章引用网友和《娱乐至死》的作者之语,论述了人们应严肃对待过度娱乐化现象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截图制作“表情包”事件引发众怒,这说明《二十二》凝结成了整个社会的缅怀追思。

    B. “慰安妇”由于一直没有得到日本的道歉,经历苦难的她们只能痛心疾首地在活在悲剧中。

    C. 一些国民还缺乏基本的历史素养和价值认知,可见我们必须在道德教育、历史普及等方面要做得更多。

    D. 如果不想失去底线和界限,我们就应该把娱乐当成生活的一种态度,时刻抱有一颗敬畏之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隧道

    铁路通了,火车叫了,筑路工又要转场了。王山忽然想到,应该去看看黄草崖。

    黄草崖在西南边陲,山势陡峭,原本没有什么名气,却随着隧道开凿,扬名天下。

    雨后的山野,一片朦胧;远方,如黛的群山,更显出深邃和险峻。

    王山坐在轮椅上,支开推车人,面对黄草崖隧道里深深远去的铁轨,心海泛潮……

    一年前,他作为工程技术专家率领勘探队查看地形,就发现此处地形结构复杂,打通隧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果不其然,在半年前深入掘进中,就遇上了钻挖隧道最忌讳的断层。由于石质偏软,漏水涌泥,各种凶险情况层出不穷。在一次高难度引爆软脆围岩时,他当仁不让,亲临现场操作,却被意外的塌方压残了双腿。

    昨天,通车的庆典刚刚开过,洞口边,还残留着燃放鞭炮的纸屑以及装过鲜花的草篓。他听说,筑路工忘情地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他们呐喊、欢呼、拥抱,汗珠和泪水在每个人的脸上流下,喜悦和哭声交织在一起,在空旷的大山里和蔚蓝的天空中回响……

    忽然,一个小男孩童稚的声音冲进他的耳膜:“妈,那叔叔怎么坐那种车?”

    “那是叔叔的腿不能走路。”

    “他为什么不能走路?”

    “叔叔的腿伤残了。”

    “那是怎么伤的?”

    不知什么时候,路边不远处泊了一辆色泽光亮的奔驰轿车。他循着传过来的声音转过身去,看见一位打扮时尚、颇具姿色的少妇正与一个瘦弱的小男孩比画着交谈。小男孩满脸稚气,阳光打在他脸上,像一个可爱的小天使。

    “是为了山野里响起第一声火车穿行的笛声,是为了大山回响阳光一般灿烂的笑声,为了你还有你妈妈……就是凿挖隧道,引爆软脆围岩而伤残的……”王山在心里大声回答。

    “那是叔叔小时候……不听他妈妈的话,像张阿姨家的小毛,乱闯马路,给车撞的――”少妇故作嗔怪地回答了小男孩的问话。

    看见小男孩一脸的惊慌,王山的心一下子沉入了谷底。他在心里大声地叫冤:我没有不听妈妈的话,我没有乱闯过马路。

    王山小时候生活在寂寞的大山里,家里十分穷苦,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是他们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他之所以报考桥梁工程,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山里人的命运。

    他的假腿不能使劲地跺地了,幸存的手攥成了一团。他向着少妇盯了一眼,少妇没有注意,挪到车边打电话去了。小男孩怯生生地走了过来,他这才松开了拳头。

    小男孩问:“叔叔,你的腿不能走路?”

    他没有回答,一脸茫然。

    小男孩又问:“你的腿不是还好吗?”

    他只轻轻一声:“那是假的。”

    “小时候,你怎么不好好听妈妈的话呢?……”小男孩满脸遗憾。

    他的鼻子一酸:“哦,不……”

    “小圆,走,我们走……”少妇打完手机,向小男孩招手。

    小男孩清朗地应了一声:“哎一”就蹦蹦跳跳地走了。

    倏然,王山的双眸模糊了。

    黑暗的隧道无言地伸向远方。洞口边,鞭炮响过了,留下的是碎纸屑;鲜花谢去了,遗落的是空空的草篓……

    (选自2018年3期《小说选刊》,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情节曲折,环环相扣。犹如一出戏剧,尺水兴波,展现了“王山”和“少妇”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B. 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通过生活中的一个小小误会,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世态人情,举重若轻,发人深思。

    C. 小说中“他听说他们呐喊、欢呼、拥抱”和接下来“他在心里大声’回答”,貌似平淡的叙述,其实是在为下文做必要的蓄势和铺垫。

    D. 面对小孩的询问,王山“没有回答,一脸茫然。”反映了王山此时内心痛苦万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并不是因生气而不愿理睬。

    2.小说两次描写隧道洞口边的景象,请结合文本分别分析其作用。

    3.你认为小说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摘自互联网,有删改)

    材料二: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生,比现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

    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告统计》)

    材料三: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为录取重要参考》)

    材料四: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解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已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看,各省级行政区域在突破文理界限、设置“3+3”的考试科目、外语科目一年两考上达成了共识。

    B. 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C. 从2017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较大。

    D. 各省级行政区域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只有少数省份改革方案中提及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

    3.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你认为刚步入高一的学生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B.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C.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D.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2.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武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B. 姻戚犹姻亲。姻亲是指因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它与血亲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C. 宣德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本文中还有永乐、正统、景帝、英宗等都是年号。

    D. 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B. 赵豫等各郡长官深受百姓爱戴。本文除了赵豫之外又写了七位受百姓爱戴的长吏,其中没有被百姓乞留的只有两位。

    C. 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D. 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

    (2)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全文文眼句,也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呈现了一幅水天相接、浑然天成的图画。

    (2)《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3)《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内外对举,都强调一个“无”字,把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2018年9月9日,在第34个教师节到来之际,省委书记孙志刚亲自给贵阳市兴农中学回信致意,引发了省内外诸多媒体的极大关注。下面是某媒体对孙志刚书记给贵阳市兴农中学回信内容的部分转载,但因工作疏漏在表达上出现了五处问题,请指出并作修改。

    来信收悉。信中介绍了蒲校长办学治校的历程和学校建设发展取得的成就,看到后,感到大快人心。

    25年来,在蒲校长您的带领下,兴农中学始终坚持有教无类,致力于教育扶贫,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古稀之年,您依然初心不改、情系教育,在您身上所体现的教书育人的坚定志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扶贫济困的责任担当,让人竖大拇指。希望兴农中学在本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引导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新时代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值此第34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向大家致以节日的敬意。借此机会,也祝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离退休教职员工节日快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山光水色,榆柳桃李,暮钟鸣幽人隐,古代诗人崇尚闲适的田园生活。

    材料:

    雄浑         悲切         傲岸

    乌江怨湘竹泣   孤烟直长河美   苍松挺荷花洁

    西风昏鸦      边关黄沙      古道残阳     雪中红梅   大漠胡杨   石间劲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