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7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情景默写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著阅读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这是中华民族在锦绣大地上绘就的壮观图景,纵贯长江流琙和黄淮海平原;这是中华民族在人类水利发展史上书写的壮丽诗篇,彰显中国人的勤劳与智慧。这就是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南水北调工程。

    中国地表水资源总量丰富,约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但分布情况很不乐观。

    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

    旨在改变这一问题的南水北调工程,通过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凹大江河形成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伓的总体布局。目前,东、中线工程已经完工,西线工程处于前期论证阶段。

    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这部分“南水”兵分两路:一路向北,经隧洞穿过黄河,直抵天津;一路向东,通过山东半岛输水干线,经过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中线水源主要从汉江流域汇聚至丹江口水库,由丹江口水库调水,从河南南阳出水,沿豫西过长江、淮河,经黄淮海平原,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一路北上。西线工程拟从四川长江上游支流雅砻江、大渡河调水,至青、甘、宁、蒙、陕、晋等地,旨在解决我国西北地区缺水问题,并为黄河上游补水。

    南水北调工程纵横大半个中国,穿越数个地形地貌(甲)(大相径庭/沧海桑田)的省区市,保障一江清流北上,涉及到的工程技术和环境保护难度可想而知。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破解了包括穿黄隧洞、大型渡槽、丹江口大坝加高等一系列工程设计在内的重大技术难题。这些难题中,以中线工程穿越黄河为最。其隧洞施工可以比喻为“牙膏里打洞”,这是因为施工地段为非饱和性土壤。工程技术人员(乙)(因陋就简/因地制宜),采用了简易盾构法和高压注浆法,也就是以镶嵌式方法先建立支撑结构和固化结构,再通过注浆让土壤变硬,使隧洞施工变为了可能。沿线各省市出台规划,制定标准,力保一渠清水。如山东省内造纸厂由70多家减少到10多家,污染物排放量比2002年减少62%;江苏沿线关停化工企业800多家。

    移民搬迁是南水北调工程必须啃下的叉一块“硬骨头”。丹江口水库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因工程需要,丹江口大坝坝顶必须由原来的162米增加到176.6米,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抬高至170米,风浪线172米,这就意味水库面积由745平方公里增加到1050平方公里。居住在水库扩容区的居民不仅面临异地搬迁的现实,而且还有一部分人,面临着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据统计,丹江口水库库区涉及的移民超过34万人。在相关移民搬迁优惠政策的扶持下,这些库区移民顺利建立新的家园,很多以搬迁为契机走出了新的生活道路,生活状况得到大幅改善。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是新时代的治水方针。未来几年,南水北调工程将充分发挥综合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满足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这是新时代南水北调工程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

    (取材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9.30)

    材料二

    2018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全面通水四周年的纪念日。

    “南水北调每年都在提质增效。”水利部副部长蒋旭光说,东线工程连续5年圆满完成调水任务,其中累计调水到山东30.6亿立方米,2017-2018年度调水到山东达10.88亿立方米,比上一年度増加22%。中线工程已不间断安全供水1459天,累计向京津冀豫四省(市)调水191亿立方米,2017-2018年度原计划调水57.8亿立方米,实际完成调水计划的129%,比上一年度又有大幅度增加。

    “南水北调工程调来的是幸福水!”工程沿线群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一民生工程和生态工程的充分肯定。

    目前,“南水”已占北京城区自来水供水量的73%,供水范围不仅基本覆盖中心城区,还惠及大兴、门头沟等新城。北京居民普遍反映自来水水碱减少、口感变甜。长期以来,密云水库担负着北京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重任,近年水库蓄水量不及库容总量的1/3。“南水”进京后,北京主力水厂逐步使用“南水”置换密云水库的水,至2018年底,密云水库蓄水量突破25亿立方米。天津14个区居民全部喝上“南水”,北调的“南水”已成为天津供水的“生命线”。河北80个市县用上“南水”,沧州主城区“南水”供应比例已达100%,400多万人告别了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同时,多地区利用“南水”为水源地回补地下水。其中北京潮白河水源地回补范围达24平方公里,地下水位最小回升5.42米,最大回升13.71米,平均回升7.5米。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

    南水北调不仅送来了一渠清水,沿线生态环境也明显改善。丹江口水库首次发现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活体桃花水母,活跃在丹江口库区的鸟类已多达40余种。中线焦作城区段总干渠试水后,已多次发现珍贵的水鸟品种。许多少见的植物也重新再现。“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的和谐画面成为现代都市一景。

    再看“南水”的源头地区,江苏50个区县共45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得到提高;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效益持续发挥,电站累计发电10.7亿千瓦时;引江济汉工程累计向汉江下游补水约140亿立方米。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宋代词人李之仪以一曲《卜算子》道出了绵绵不绝的相思。斗转星移,千年后的今天,滔滔的长江依然滚滚东入海,但一股股奔腾的水流从丹江口水庠向北进发,穿越中原大地,直抵燕山脚下;一股股奔腾的水流从扬州出发,沿着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一路向北直抵海河流域和山东半岛,不仅创造了人类的奇迹,而且流润中华广袤的土地,让南北方“共饮长江水”成为现实。这昭示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各地区人民休戚相关、命运相通。

    (取材于许安强、贺军、毕淑娟的文章)

    1.下列依次填入“材料一”甲乙两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相径庭   因陋就简 B. 沧海桑田   因地制宜

    C. 大相径庭   因地制宜 D. 沧海桑田   因陋就简

    2.根据《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南水北调工程设计依据的一项是(   )

    A. 全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相较于北方区和西北区,南方区和西南区水资源总量比重较大。

    B. 相较水资源总量的比重,北方区耕地面积比重较大,单位面积耕地的水资源占有量较少。

    C. 西南区的人口总量比重和耕地面积比重均小于水资源总量比重,水资源占有量相对富余。

    D. 西北区的人口总量比重与GDP比重都比较小,这与该地区的水资源总量比重基本相称。

    3.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水北调工程以“四横三纵”为主体,东、中、西三线沟通四大江河,纵横大半个中国。

    B.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抽水,“南水”经隧洞穿过黄河,一路向北,主要造福山东地区。

    C. 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省市严控污染排放,保障水质.是“系统治理”方针的具体体现。

    D. 库区移民在政府的大力帮扶下,建立了新家园,很多人以此为契机改善了生活状况。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南水北调工程调来的是幸福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逐年增加东、中线调水量 B. 提升用水地区自来水水质

    C. 有效回补用水地区地下水 D. 改善沿线地区的自然生态

    5.材料二中说,南水北调工程昭示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地区人民是命运相通的。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这样说的理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馅饼记俗

    ①在北方,馅饼是一种家常小吃。那年我从南方初到北方,是馅饼留给我关于北方最初的印象。腊月凝冰,冷冽的风无孔不入,夜间街边行走,不免惶乱。恰好路旁一家小馆,灯火依稀,掀开沉重的棉布帘,扑面而来的是冒着烟的一股热气。但见平底锅里满是热腾腾的冒着油星的馅饼。牛肉大葱,韭菜鸡蛋,皮薄多汁,厚如门钉。外面是天寒地冻,屋里却是春风暖意。刚出锅的馅饼几乎飞溅着油星被端上小桌,就着吃的,可能是一碗炒肝或是一小碗二锅头,呼噜呼噜地几口下去,满身冒汗,寒意顿消,一身暖洋洋。这经历,是我在南方所不曾有的——平易,寻常,有点儿粗放,却展示着一种随意和散淡,充盈着人情味。

    ②我在京城定居数十年,一个地道的南方人满满地适应了北方的饮食习惯。北京人津津乐道的那些名小吃,灌肠、炒肝、卤煮、大烧饼,以及茄丁打卤面,乃至砂锅居的招牌菜砂锅白肉等等,总带着一股大大咧咧的“做派”。至于许多人引为“经典”的艾窝窝、驴打滚等,也无不带着胡同深处的民间土气。在北方市井,吃食是和劳作后的恢复体能相关的,几乎与所谓的优雅无关。我这里说到的馅饼,是京城引车卖浆者流的日常,是一道充满世俗情调的民间风景。

    ③开头我说了馅饼给我热腾腾的民间暖意,是寒冷的北方留给我的美好记忆。记得也是好久以前,一位来自天津的朋友来看我,我俩一时高兴,决心从北大骑车去十三陵,午后出发,来到昌平城,天黑下来,找不到路,又累又饿,也是路边的一家馅饼店“救”了我们。类似的记忆还有卤煮。那年在天桥看演出,也是夜晚,从西郊乘有轨电车赶到剧场,还早,肚子饿了,昏黄的电石灯下,厚达一尺有余的墩板,摊主从冒着热气的汤锅里捞出大肠和肺头,咔嚓几刀下去,加汤汁,垫底的是几块浸润的火烧。寒风中囫囵吞下,那飘忽的火苗,那冒着热气的汤碗,竟有一种难言的温暖。

    ④时过境迁,京城一天天地变高变大,变得越来越时尚了。它甚至让初到的美国人惊呼:这不就是纽约吗?北京周边不断“摊大饼”,连我这样的老北京也找不到北了。别说是我馋的想吃一盘北京地道的焦溜肉片无处可寻,就连当年夜间路边摊子上冒着油星的馅饼,也是茫然不见!

    ⑤前些年牛汉先生住进了小汤山的太阳城公寓,朋友们去拜望他。老爷子请大家到老年食堂用餐,点的是城里难得一见的馅饼。馅饼端上桌时,大家都齐声叫好。在如今的北京,这道普通的小吃已是罕见之物,众人不免有如对故人之感。再则,这里的馅饼的确做得好。五花肉馅,肥瘦适当;大葱粗如萝卜,来自山东寿光;大馅薄皮,外焦里润,足有近寸厚度。牛汉先生的饭局,只是简单的几样菜,主食就是一盘刚出锅的馅饼,外加一道北京传统的酸辣汤,均是价廉物美之物。

    ⑥这里的馅饼引诱了我们,我们有点沉迷。我带领几位博士生开始频繁地光顾。更多的时候不是为看老诗人,而是专访这里的馅饼。久而久之,到太阳城吃馅饼成了一种不定期的师生聚会缘由,我们谑称之为“太阳城馅饼会”。

    ⑦面对着京城里的滔滔红尘,遍地风雅,人们的餐桌从胡同深处纷纷转移到摩天高楼,转移的结果是北京原先的风味顿然消失在时尚之中。那些豪华的食肆,标榜的是什么满汉全席,“红楼宴”,“三国宴”。商家们竞相炫奇出招,一会儿是香辣蟹,一会儿是红焖羊肉,变着花样招引食客。中关村一带白领们的味蕾,被这些追逐时髦的商家弄坏了,他们逐渐远离了来自乡土的本色吃食。面对如此世风,我们突发奇想,决定把事情做大——举行定期的“馅饼大赛”,以正“颓风”!

    ⑧当然,大赛的参与者都是我们这个小小的圈子中人,他们大都与北大或中关村有关,属于学界中人,教授或者博士等等,亦即大体属于“中关村白领”阶层的人。大赛是一件盛事,女士们此日都是盛装出席,一人一件长款旗袍,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男士为了参赛,也都敬畏规矩,嗜酒者不敢再沾点滴。

    ⑨一年一场的赛事,接连举行了七八届,声名远播,闻风报名者不乏北大前校长之类的学界俊彦。燕园、中关村一带,大学及研究院所林立,也是所谓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端去所,好奇者未免疑惑,如此大雅之地,怎容得俗人俗事这般撒野!为了“正风俗,知得失”,为了让味觉回到民间的正常,这岂非大雅之举?

    ⑩写作此文,胸间不时浮现《论语》侍坐章的情景,忆及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不觉神往。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学人志趣心事,有事关天下兴亡的,也有这样浪漫潇洒的,他的赞辞建立于人生的彻悟中,是深不可究的。写成此文,沉吟甚久,篇名拟为“馅饼记雅”,询之“杂家”高远东。远东不假思索,决然曰:还是“俗”好,更切本意。文遂成。

    (取材于谢冕的同名散文)

    1.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总带着一股大大咧咧的“做派”        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不精致

    B. 北京周边不断“摊大饼”            摊大饼:比喻围绕核心向周边扩展

    C. 那些豪华的食肆,标榜的是什么满汉全席   标榜:自我吹嘘,夸耀,宣扬

    D. 如此大雅之地,怎容得俗人俗事这般撒野   撒野:粗野,放肆,蛮横胡闹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着馅饼吃的食物通常是炒肝、二锅头、酸辣汤等,表明了馅饼平民化的“身份”。

    B. 初到北方时和旅途劳累中的两次“吃馅饼”的经历都给作者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

    C. 京城越来越时尚,商家在菜品上花样频出,一些人逐渐远离了来自乡土的本色吃食。

    D. “馅饼大赛”声名远播,报名者络绎不绝,已实现“让味觉回到民间正常”的目标。

    3.文学创作有“闲笔不闲”之说。“闲笔”即主题或情节之外,看似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一笔。文章第②段中哪些内容属于闲笔?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4.文章第⑩段作者忆及孔子对曾皙之志的赞叹,认为“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

    ①请将《论语》侍坐章中的曾皙之志补充完整。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②作者说“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请具体说说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5.作者一开始为什么把本文拟名为“馅饼记雅”?后来又为什么听从建议改为“馅饼记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香山雪游记

    王衡

    余以前岁游真觉寺,订雪盟,比连日雪,乃鼓舞周季良,同客尤伯固等游焉。

    甫出门,雪又弥甚,遂遣童子归,将幞被来,而止饭真觉寺。饭已,循堤行,则黄日已逗云影中。远近诸山黛白错,而东一山受晡[1]日,色独烂如丹霞,惊睨者良久。比到香山,且昏夜矣,赖夹道积雪奕奕道余行。

    俄而,星见天井,山僧报晓霁。急起,则千峰一雪,冻云颓倚山头,如醉玉人。乃将诸子涉环翠亭,雪径深二尺许,从者几以双趺[2]印之。觞数行,转而憩于碧云,之余公墓平台,坐林峦中,眺雪颇胜。已,乃从旧道归,则昨日之丝者茧,环者化为玦矣。

    因相与错叙其胜。今雪氆毸[3]款舞,且倦且骄;旧雪晶明,灏溔[4]积矣。试从卑望高,仰面不见山;若登高临远,则如身在净界,视大千沙砾,皆净土也。其封谷完,其揣树密,其印沙如鸟篆,其附城郭若鱼丽[5]。其幕红寺,衬落叶,俄浅绛,俄又淡黄,种种作态可喜。至于寒雁空横,素凫旅坐,暗泉界响,老松低枝,枯芦有声,村火斜岀,于是间更有深致。吾曹戴高檐帽,披貂衫,奔车鞭蹇,争相指盼,以为山林入吾画图,而亦知吾曹乃山林画图中人耶?

    季良叫曰:“此致佳,顾安得不消之雪而弄之?”余曰:“噫嘻!子欲得雪之不消者,则为玉,为盐,为絮,为练,种有几似矣,而实非。”傍一客应曰:¨然。雪则何必不消,顾吾辈雅善消雪,彼热肺肠子封帘守户者,吾犹得以顷刻之观傲之。”余曰:“毋!人各有适。子以徽之舟为至矣乎?则风不出、雨不出之叟亦能笑人。”顾谓伯固子弟图之,余姑为之记。时万历庚寅阳月六日也。

    (取材于《明文海》)

    注释:(1)晡(bū):申时。(2)趺(fū):脚。(3)氆氇(péi sāi):形容鸟羽张开的样子。(4)灏溔( hào yǎo):形容水无边际的样子。(5)鱼丽:古代战阵名。

    1.文中“徽之舟”是指“王徽之(字子猷)雪夜访戴”的典故。请阅读下面的材料,用“/”给画线部分断句。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囚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黄日已逗云影中      逗:停留

    B. 赖夹道积雪奕奕道余行   道:引导

    C. 因相与错叙其胜       胜:美景

    D. 子以徽之舟为至矣乎    至:到达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之余公墓平台               之二虫又何知

    B. 而亦知吾曹乃山林画图中人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子欲得雪之不消者            异乎三子者之撰

    D. 种有几似矣,而实非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雪氆毸款舞,且倦且骄

    今日大雪翩翩飘落,我们在雪中走得疲倦又感到满足

    B. 其封谷完,其揣树密

    那雪把整个山谷完全覆盖了,把树包裹得严严实实

    C. 顾安得不消之雪而弄之

    不过哪里能得到永不消融的雪来赏玩呢

    D. 吾犹得以顷刻之观傲之

    我们还能凭借这片刻观赏所得来傲视那些在雪中闭门不出的人

    5.文中“于是间更有深致”,意思是种种景象在雪中更富情趣。请结合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具体景象,谈谈对此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王衡在雪中游览香山,感受到了雪景的“可喜”和“深致”。大自然常常引起人们的关注,引发情思,承载情感。我们从杜甫的“____,花重锦官城”中读出了喜悦之情;也从陆放翁“红酥手,黄滕酒,____”中读出了无限伤感。“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____”,范仲淹词中饱含着沉郁悲凉;“鹰击长空,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笔下尽显万丈豪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雪霁

    骆文盛[1]

    旭日散晴晖,西山雪意微。

    茶初烹石鼎,客已到柴扉。

    啅[2]雀檐前下,轻云谷口归。

    村醪闻已熟,莫惜典寒衣。

    注释:(1)骆文盛:明代翰林院编修。严嵩掌权后,借病辞职,筑屋于石城山麓,读书自娱。(2)啅(zhào):指鸟鸣叫。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微写作

    《论语》中蕴含着许多为人处世的准则,请从下列《论语》的某一则中任选一个角度,并结合《四世同堂》或《平凡的世界》中的一个人物,谈谈你的理解与认识。要求:观点明确,符合原著,自圆其说。150字左右。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青春该有怎样的模样?

    一百年前,新青年为救亡图存振臂一呼。

    四十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一代新人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

    今天,平均年龄30岁的中国航天科研团队,筑梦太空;“80后”古钟表修复师亓昊楠,十多年来在故宫默默地和蒙尘的文物打交道;快递小哥雷海为在摘取中国诗词大会桂冠后,又立下了“看遍名山大川”的人生新目标……

    这些都是青春的模样。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②谢冕先生在《馅饼记俗》中记录了关于馅饼的往事。的确,美食不仅是味蕾上的一点滋味,更是人们心底挥之不去的情怀。一碗汤能喝出一个时代的味道,一道菜能品出成长岁月的苦辣酸甜……

    请以“舌尖上的记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可写实,可想象,有叙述,有描写。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