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单选题 28 题,选择题 2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22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8 题
  1. 甲午战后,有人指出:我们在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该认识的产生主要基于

    A. 清政府腐朽无能

    B.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 洋务运动的失败

    D. 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材料中所说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清末新政

    D. 辛亥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

    B. 所谓“天”就是天理

    C. 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

    D. 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某时期中共的宣传口号先后包括:“苗人下山来与汉族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保护喇嘛,信教自由”、“抗日反蒋,保护回民”、“苏维埃分田地牛羊粮食房屋财产给回番穷人”等。这些口号

    A. 为国民大革命准备了条件

    B. 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C. 有利于红军实施战略转移

    D.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王夫之说:“封建之天下分而简,简可治之以密;郡县之天下合而繁,繁必御之以简。”其意在说明

    A. 郡县制度优于封建制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

    C. 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必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西汉皇帝朝会时,官俸只有六百石的刺史的班序远在官俸两千石的郡守之后,但在刺史与郡守因政务而单独相会时,则要以刺史为尊。这主要是因为

    A. 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

    B. 郡守地位低于刺史

    C. 刺史职权是皇权的延伸

    D. 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两国对《南京条约》的认识说明

    A. 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

    B. 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 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

    D. 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哦,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A. 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 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 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 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清代行政区划一般采取省、府、县三级制。此外部分地区设州和厅,前者地位同于府,后者同于县,蒙古地区全被征服后,清室因其部落故俗,分其地为若干蒙旗,以理其政,并赋予高度的治权。对西南地区的外族首先沿用明朝的土司制度,后大多改土归流。材料说明清朝

    A. 废除了元朝行省制

    B. 地方行政制度因地制宜

    C. 沿用明朝地方制度

    D. 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臣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表明

    A. 阁臣在皇权之下参与决策

    B.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C. 国事决策权发生根本转移

    D. 阁臣对皇权制约作用弱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

    A. 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

    B. 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

    C. 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运动

    D. 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中贯穿始终的制度是

    A. 皇帝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雍正帝在奏折批复中提到,“两路军机,朕筹算久矣”,军需事宜.交给怡亲王等大臣办理,“是以经理两年有余,而各省不知有出师,运晌之事”。这表明军机处的行事

    A.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 有利干防范机密泄露

    C. 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D. 促进了中央政令畅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D. 君权至上的后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边两幅漫画体现了先秦到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这一演变是指

    A. 郡县制向分封制转变

    B.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 中央集权向君主专制转变

    D. 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转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唐朝以后,属于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是:

    A. 实行节度使制度

    B. 分割宰相的权力

    C. 创立三省六部制

    D. 任命文官做知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

    A. 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 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

    C. 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

    D. 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这说明

    A. 英法意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B. 《南京条约》并未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C. 这场战争与鸦片战争并无联系

    D. 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左宗棠、邓世昌、丘逢甲、张自忠等名人虽处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但他们都有共同的人生理想追求。假设共坐一起谈论各自人生,他们共同关注的话题最有可能是

    A. 推翻清政府,建立汉人政府

    B. 建立民主政体

    C. 反对外来侵略,维护主权完整

    D. 驱逐日本侵略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在此之后,“有识之士”领导了: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清末新政

    D. 辛亥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理想与现实的徘徊》一文中评论近代某种经济思想:“预期了一个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绝对平均主义社会,……这在中国自然经济面临崩溃的前夜,只能是逆历史的潮流的空想”。这种经济思想出自于

    A. 《海国图志》

    B. 《资政新编》

    C. 《天朝田亩制度》

    D. 《共产党宣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太平天国后期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说明,当时的中国

    A. 开启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

    B. 学习西方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C. 敌对双方具备了合作基础

    D. 变更社会制度已经是大势所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 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D. 儒家民本思想重新得到认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巨大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 终结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C. 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D. 使民族国家取代了王朝国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

    C.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

    (2)根据材料二,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秦始皇用“皇帝之玺”任命国家官员,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形成什么制度?

    (3)魏、蜀、吴三国竭力想获得的“传国玺”象征什么?唐太宗为什么要重新刻玺?与之相应唐朝又进行了哪些制度建设?

    材料三  贫弱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4)隋唐以后,选官的标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种变化产生的积极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沉沦到荣光的起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综合所学,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2)中国通过哪些会战使日本的战略计划落空从而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的?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材料二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梅汝璈的斗争为什么能胜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