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4 题,诗歌鉴赏 1 题,句子默写 1 题,选择题 10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4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戏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戏剧文学是供舞台演出的脚本又称剧本,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通常所说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

    欣赏戏剧,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冲突是怎样形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完整的把握剧本的情节。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看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雷雨》第二幕表现出多种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实际上是阶级之间的矛盾。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属于下层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属于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主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同时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

    欣赏戏剧,其次要把握戏剧语言。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第一,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第二,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内心活动),像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外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内部动作。第三,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比如《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虽然顺着周的话语说“哦,好地方”,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欣赏戏剧,还要学会欣赏戏剧人物形象。首先,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其次,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另外,还要随着剧情的发展,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交化。因为,人物形象是在戏剧冲突的发展中通过戏剧语言来刻画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为人物性格所决定,同时又是为展示人物性格服务的。因此,要完整地了解一个人物形象,还要弄清在冲突的发展过程中,这个人物形象有无变化,以及有哪些变化。

    1.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与“戏剧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戏剧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之类的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表现社会生活。

    B. 戏剧文学是—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矛盾冲突,反映社会现实。

    C. 戏剧文学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也就是演员进行舞台表演所使用的剧本。

    D. 我们中学生所要进行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欣赏内容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人物形象等。

    2.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语言”的分析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物语言包括对白、独白、旁白三大类,这样的语言可以用来表现戏剧冲突,直接展示戏剧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B. 剧作家主要通过舞台说明来塑造人物性格,展现戏剧的情节,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C. 《雷雨》中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内部动作性;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系外部动作性。

    D. 戏剧中的潜台词,一般是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较为丰富的内容,能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欣赏戏剧,了解戏剧冲突尤为重要,包括冲突形成的原因与过程,冲突的性质,从而完整的把握剧本的情节。

    B. 戏剧冲突主要有三大要素,一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二是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三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C. 戏剧中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D. 欣赏戏剧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其次,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最后,还要注意人物的语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

    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基于此,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苏轼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诗获罪的原因时说:“昔先帝召臣上殿,访问古今,敕臣今后遇事即言。其后臣屡论事,未蒙施行,仍复作诗文,寓物以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这说明苏轼确是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倡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以揭发流弊、拯时救世。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用舍之间,安危攸寄。”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苏轼文艺中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的反映。

    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而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其一,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苏轼《评诗人写物》云:“诗人有写物之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他木殆不可以当此。”其二,诗要有“超以象外”的远韵。“远韵”是“神似”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是“远韵”。其三,诗歌创作要有“空静”的心态。苏轼《送参寥师》诗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只有处心于静境,才能摆脱动境的干扰,才能洞察万物的纷纭变化;只有置心于虚空,才不为成见所蔽,才能容纳万般妙境。唯其如此,才能写出体物传神、意境深邃的诗篇。而要使心境“空且静”。首先必须从烦琐的世俗事务中摆脱出来,使身心闲逸。闲逸才有空静,空静才有妙境和远韵。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苏轼在评论诗歌时,常常用天工清新作为审美标准。在苏轼看来,自然清新的诗可以当餐,可以提神,清新是诗的生命,美的极致。苏轼“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以及“法天贵真”等,就已道出了不事人工雕凿的“天工”的实质。在苏轼的哲学思想中,最高的范畴也正是“自然”或“道”。苏轼追求自然之美,实际上是以他最理想的、至高无上的“道”或“自然”作为他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出色的文学批评家,苏轼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与其政治、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B. 苏轼认为文章应当重“体用”而轻“华采”,这与他“有为而作”的文学主张在精神上是完全契合的,并且反映了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

    C. 苏轼主张诗贵传神,认为成功的艺术作品不应追求摹写物象,而要传客观物象之神,且须具备“超以象外”的远韵。

    D. 苏轼的“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且这个美学思想常常被他用来作为评论诗歌的审美标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他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并通过创作来实现文学揭发流弊、拯时救世的社会功能。

    B. 苏轼引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说明诗人要具备“写物之功”,传客观物象之神,达到“神似”,方能为“远韵”和“空静”提供发展空间。

    C. 只有处心于静境与虚空,方能摆脱动境的干扰和成见的蒙蔽,才能够把握住万物的变化,容纳各种各样的妙境,进而创作出传神诗篇。

    D. 苏轼把“自然”或“道”作为自己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提出了“天工与清新”的诗画美学标准,认为出自“天工”者,会给人以“清新”之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苏轼因诗获罪,然而通过他向皇帝申述自己获罪原因时的言语,我们却依然可以发现他对诗歌有所劝诫、有补于世的社会价值的认同和坚持。

    B. 林逋《山园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对梅花枝条和香气进行了准确生动的描写,这符合苏轼“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的标准。

    C. 苏轼评价王维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因为诗与画虽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

    D. 孟郊落第所作“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极尽忧伤,而得第所作“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则欣喜无比,这体现了苏轼所追求的自然之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智斗(选段)

    (胡传魁、刁德一、刁小三上。四个伪军从上坡上走过。)

    胡传魁 嘿,阿庆嫂!

    阿庆嫂 (回身迎上)听说您当了司令啦,恭喜呀!

    胡传魁 你好哇?

    阿庆嫂 好啊,好啊,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

    胡传魁 买卖兴隆,混得不错吧?

    阿庆嫂 托您的福,还算混得下去。

    胡传魁 哈哈哈……

    阿庆嫂 胡司令,您这边请坐。

    胡传魁 好好好,我给你介绍介绍,这是我的参谋长,姓刁,是本镇财主刁老太爷的公子,刁德一。

    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阿庆嫂 (发觉刁德一是很阴险狡猾的敌人,就虚与周旋地)参谋长,我借贵方一块宝地,落脚谋生,参谋长树大根深,往后还求您多照应。

    胡传魁 是啊,你还真得多照应着点。

    刁德一 好说好说。

    阿庆嫂 参谋长,您坐!

    胡传魁 阿庆嫂,我上回大难不死,才有了今天,我可得好好地谢谢你呀!

    阿庆嫂 那是您本身的造化。哟,您瞧我,净顾了说话了,让您二位这么干坐着,我去泡茶去,您坐,您坐!(进屋)

    刁德一 司令!这么熟识,是什么人哪?

    胡传魁 你问的是她?(唱)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

    (阿庆嫂提壶拿杯,细心地听着,发现敌人看见了自己,就若无其事地从屋里走出。)

    胡传魁 (接唱)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了大难一场。(转向阿庆嫂)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 胡司令,这么点小事,您别净挂在嘴边上。那我也是急中生智,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我呀,还真有点后怕呀!

    (阿庆嫂一面倒茶,一面观察。)

    阿庆嫂 参谋长,您吃茶!(忽然想起)哟,香烟忘了,我去拿烟去。(进屋)

    刁德一 (看着阿庆嫂背影)司令!我是本地人,怎么没有见过这位老板娘啊?

    胡传魁 人家夫妻“八·一三”以后才来这儿开茶馆,那时候你还在日本留学,你怎么会认识她哪?

    刁德一 哎!这个女人真不简单哪!

    胡传魁 怎么,你对她还有什么怀疑吗?

    刁德一 不不不!司令的恩人嘛!

    胡传魁 你这个人哪!

    刁德一 嘿嘿嘿……

    (阿庆嫂取香烟、火柴,提铜壶从屋内走出。)

    阿庆嫂 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呀!

    (刁德一接过阿庆嫂送上的烟。阿庆嫂欲为点烟,刁德一谢绝,自己用打火机点着。)

    阿庆嫂 胡司令,抽一支!

    (胡传魁接烟。阿庆嫂给胡点烟。)

    刁德一 (望着阿庆嫂背影,唱)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 (唱)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 (唱)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 (唱)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刁德一 (略一想,打开烟盒请阿庆嫂抽烟)抽烟!(阿庆嫂摇手拒绝)

    胡传魁 人家不会,你这是干什么啊!

    刁德一 (唱)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 (唱)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 (唱)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 (唱)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 (唱)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 (唱)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

    [阿庆嫂欲进屋。刁德一从她的身后叫住。]

    刁德一 阿庆嫂!(唱)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 (唱)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德一 (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

    阿庆嫂 (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

    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刁德一一惊。)

    阿庆嫂  (接唱)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胡传魁 哈哈哈……

    刁德一 嘿嘿嘿……阿庆嫂真不愧是个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佩服!佩服!

    (选自现代京剧《沙家浜》第四场,有删改)

    注:京剧《沙家浜》讲的是1939年秋,在沙家浜秘密疗伤的新四军战士,面对日伪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坚持抗日的故事。阿庆嫂是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刁德一是与日寇勾结的“忠义救国军”参谋长;胡传魁是其司令。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胡传魁和阿庆嫂再次相逢后,阿庆嫂只寒暄了一句就问胡传魁“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意在询问胡传魁此次回到沙家浜的真实目的。

    B. “我借贵方一块宝地”点明阿庆嫂是个外乡人,“参谋长树大根深”是阿庆嫂向刁德一表明自己知道他在本地是很有势力的。

    C. 刁德一的应答“好说好说”既显示了他对阿庆嫂的热情,意思是“我会照应的”,同时也在观察阿庆嫂。

    D. 胡传魁是个草根出身的司令,说话带有很重的江湖气。阿庆嫂讲话也很得体,把自己的恩惠轻轻带过,而且还特意半开玩笑地说“后怕”。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开头至“阿庆嫂:‘参谋长,您吃茶!……’(进屋)”这一部分中对白与唱词的作用。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1)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2)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莎士比亚传

    在英国中部、伦敦西北面的沃里克郡,有一个普通的小镇,名叫斯特拉特福,莎士比亚就是诞生在这个小镇上。

    7岁那年,莎士比亚进了镇上的文法学校。除了在学校读书以外,少年时代留给莎士比亚深刻印象的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茂密荒凉的亚登森林从北方一直伸展到斯特拉特福镇周围,莎士比亚在童年时就听说过有关这个森林的许多故事。后来,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这部喜剧里特别提到故事里的英雄罗宾汉。

    莎士比亚在童年的时候还听过一些可怕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讲到有几个极其丑陋的巫婆,她们能预言人的未来。后来,莎士比亚在悲剧《麦克白》中生动地描写了三个巫婆的形象。

    1575年7月,伊丽莎白女王到离斯特拉特福镇不远的肯尼沃斯城堡做客,欢迎仪式上,许多人装扮成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牧神、海神、河神和其他各种神怪,走在游行的队伍里。11岁的莎士比亚也见到了这次欢迎仪式的盛况。

    当时英国已经有不少流浪的剧团多次到过斯特拉特福镇。少年时代的莎士比亚有很多机会观看戏剧演出;少年莎士比亚对演戏很感兴趣,也许这正是他把毕生贡献给戏剧的最初的原因。后来他在戏剧《哈姆莱特》里满怀亲切之感地描写了流浪剧团的演出情况。

    16世纪是文艺复兴时代,那个时代的精神是进取的、开放的,许多年轻人都不安于现状,想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更广阔的天地。莎士比亚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气氛中离开他的故乡小镇,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更多更大的发展机会的。1587年左右,莎士比亚来到伦敦,开始了他的新生活。他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年)以写历史剧、喜剧为主,有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2部悲剧;第二时期(1601—1607年)以写悲剧为主,写了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第三时期(1608—1613年)倾向于妥协和幻想的悲喜剧或传奇剧。

    莎士比亚已经逝世300多年了。几百年来,不同的民族都用各自的语言赞扬过莎士比亚,历代的大作家们几乎都将莎士比亚视为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峰。他们都认为莎士比亚是不朽的。

    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戏剧家本.琼生评价他:“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17世纪英国伟大的诗人、一个真正的清教徒——弥尔顿也对莎士比亚推崇备至。17、18世纪的一些古典主义作家,如德莱顿、蒲柏等人不得不赞美莎士比亚“有一颗通天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德莱顿语)。

    到了19世纪,莎士比亚更是风靡全欧洲。雨果、司汤达等人在与古典主义做斗争时,都高举莎士比亚的大旗。18、19世纪的许多大作家如伏尔泰、雨果、屠格涅夫、罗曼.罗兰等都曾或多或少地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模仿,在作品中留下了莎士比亚的影子。

    到了20世纪,莎士比亚在国际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更加突出,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莎学批评流派和令人眼花缭乱的莎剧舞台艺术。心理学、美学、语言学、社会学等新兴的学科都以莎士比亚的作品为研究对象,使莎士比亚的作品在新的时代产生了新的价值。

    现在全世界有众多的莎学研究机构,每年都会举行世界性的莎士比亚研究会议,全世界还有各种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刊,莎士比亚图书馆等。

    在电影和电视出现以后,莎士比亚的戏剧更是不断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世界文学史上那些不朽的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总体上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莎士比亚的戏剧常常揭示出人类生活和人性的某些本质特征。莎士比亚的创作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真实性是他遵循的根本原则。莎士比亚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源于生活的材料写进作品,必然会唤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又是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相结合的。他常常以诗人般的激情,抒情的笔调和浪漫的风格,歌颂人文主义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人际关系。这一点在他的喜剧创作中尤为突出。莎士比亚把现实的世界与幻想的世界相对照,以此鼓励人们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摘编自《莎士比亚传》)

    相关链接

    ①莎士比亚独自来到伦敦后,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下。

    (《莎士比亚的故事》)

    ②莎士比亚曾说:“勤劳一天,可得一日安眠;奋斗一生,可永远长眠。”“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我没有路,所以不需要眼睛;当我能够看见的时候,我也会失足颠仆,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失之于大意,反不如缺陷却能对我们有益。”

    (《莎士比亚经典名言》)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莎士比亚从小除了接受学校教育外还广泛接触到校外生活,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这为他以后的戏剧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生活基础。

    B. 莎士比亚在悲剧《麦克白》中描写的三个巫婆的形象就是他童年时听说过的非常可怕的故事中能预言人的未来的极其丑陋的巫婆。

    C. 莎士比亚受到许多赞扬,古典主义作家德莱顿、蒲柏等人都不得不赞美莎士比亚“有一颗通天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

    D. 莎士比亚曾在少年时代多次观看流浪剧团的戏剧演出,他对演戏很感兴趣,这是他把毕生贡献给戏剧并取得成就的真正原因。

    2.文中说“少年时代留给莎士比亚深刻印象的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其他的东西”具体指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莎士比亚为什么能成为不朽的大家?请结合材料分析探究其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个题。

    卜算子•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①。李蔡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③草去陈根,笕竹④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⑤,舍我其谁也?

    (注) ①据《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匈奴战,敌众我寡,受伤被俘,佯死,突然跃起夺得胡儿骏马,南驰以整残部。②李蔡:李广之堂弟。③芸:通“耘”。④笕竹:剖开竹子。⑤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

    1.下列对这首词下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下阕一、二句与全词其他句有所不同,一改散句之状,讲究对仗,工整清新,重在写实。

    B. “芸草去陈根”表面上是说自己根除园中杂草,实则表达对金军要斩草除根的态度。

    C. “笕竹添新瓦”写对乡间屋舍的修缮,给人以词人将在此营生、长期居住之感。

    D. “朝家”指朝廷,结尾两句意指朝廷有朝一日选拔任用“力田”,一定会非自己莫属!

    2.请从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对这首词的上阕加以赏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______________,何妨吟啸且徐行。

    (3)______________,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4)______________ ,最难将息。

    (5)薄雾浓云愁永昼,  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

    (7)《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直接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0 题
  1. 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是(  )

    A. 骤(zhòu)雨   纶(lún)巾     一蓑(suō)      还酹(lèi) 江月

    B. 罗绮(qǐ)     豆蔻(kòu)     吟(yín)啸     揾(wēn) 英雄泪

    C. 遥岑(cén)     憔悴(cuì)    料峭(qiào)      寻常巷陌(mò)

    D. 凝噎(yē)     樯橹(lǔ)     玉枕(zhěn)     鲈鱼堪脍(hu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寻常巷陌  寒蝉凄切  帐饮无绪  暗香迎袖

    B. 玉枕纱厨  故国神游  凌歌泛夜  故垒西边

    C. 封狼居胥  玉簪螺髻  烟柳画桥  晓风残月

    D. 良晨好景  吟赏烟霞  仓皇北顾  舞榭歌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无绪:没有头绪。

    B. 人生如梦,一尊还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C.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指有才学而不拘于礼法。

    D.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永昼:永远白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北宋词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的和文人的词的优良传统,为宋词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并给后代的词以相当大的影响。

    B.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所选的两首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期的作品,都抒发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内心苦闷,阐发了他的人生感悟。

    C.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北宋词人,他的词中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思和爱国之情。

    D.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面的对联分别写了那位作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白衣卿相,奉旨填词,道不尽烟柳画桥良辰美景

    楚楼秦馆,浅斟低唱,吟不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②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③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杨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词作有后主遗风。

    A. ①李清照    ②柳永     ③苏轼     ④辛弃疾

    B. ①李清照    ②苏轼     ③辛弃疾   ④柳永

    C. ①柳永     ②辛弃疾   ③苏轼     ④李清照

    D. ①柳永     ②苏轼     ③辛弃疾   ④李清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面对宋代词人的姓名、词牌、词中句子的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C. 李清照——《声声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修辞手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词句按其风格分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红藕香残玉簟秋

    B.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C. 大江东去,浪淘尽

    D.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礼尚往来确实是人之常情,也是我国传统美德,但现在总有一些人借此名义拉拢关系,让这种人之常情变了味,使之逐渐成为一种较为隐蔽的行贿手段。

    ②民法是规范社会生活的重要法律,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

    ③在执教方面,里皮并不热衷于故弄玄虚,他的阵容和阵型一样,从来都是套路明晰,只是在贯彻自身战术思路方面,里皮需要物色最理想人选。

    ④宁波医院帮助救治无望的老人完成最后的心愿已让社会倍感温暖,无独有偶,不久山西也报道了类似的例子,一名护士紧抱手术前紧张的老人进行了半个小时的安抚。

    ⑤写文章讲究行云流水,讲究思路清晰且情感充沛,若是一味为显示才学而编字造词玩弄文法,就难免让读者心生厌恶,不忍卒读。

    ⑥近日,两会重点讨论了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经济问题。政协委员厉以宁认为,在经济建设步履维艰的情况下,我们既不能丧失信心,更不能掉以轻心。

    A. ①③⑥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⑤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所谓接地气就是要让正在推进的各项改革举措切实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需要,切实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愿望、诉求和利益。

    B. 大规模的地域和职业流动导致青年分布状况和青年群体的日益分化,形成了与经济成分和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相适应的新兴青年群体。

    C. 中小学金融理财教育旨在对中小学生金融理财知识进行普及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从小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为目的。

    D. 1864年8月22日,《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实施颁布,以一种顶层制度设计的方式,建立起庇护人类安全的最后屏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

    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⑤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五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自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