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单选题 22 题,null 2 题,选择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5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2 题
  1. 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 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 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 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 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A. 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B. 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

    C.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D. 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战略进攻的方式不是逐城推进,而是跳跃式的。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人地跃进敌人的深远后方去。……就可以东胁南京,西逼武汉,南抵长扛。”这里的“战略进攻”是指

    A. 开展百团大战

    B. 挺进大别山

    C. 组织淮海战役

    D. 发动渡江战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12年颁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强烈的排满色彩

    B. 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 明显的限袁倾向

    D.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B.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一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兵部 D. 门下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 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 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 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 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过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 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 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 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 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明统治者

    A. 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 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C. 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B. 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D. 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2019年)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 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 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 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

    A. 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 “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

    C. 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D. 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从这段材料所获得的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应是

    A. 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 诸侯国之间互相厮杀

    C. 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D. 分封制遭到破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司马光曾谈到“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这里的“言事官”是指

    A. 承相

    B. 监察官

    C. 内阁首辅

    D. 军机大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

    A. 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

    B. 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质通道

    C. 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

    D. 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中的政治现代化成果简表,据此可知,造成中国政治现代化举步维艰的主要因素是

    阶段

    时间

    政治选择

    第一阶段

    1860~1911年

    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

    第二阶段

    1911~1913年

    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

    第三阶段

    1914~1928年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

    第四阶段

    1928~1949年

    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

    A. 中国封建社会主流体制的影响

    B.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C. 西方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预

    D. 中国思想解放不够充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资政新篇》的主张在太平天国内部并未引起广泛的影响,其根源是

    A. 战争形势下无暇顾及

    B. 超越了农民战争范围

    C. 出现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

    D. 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潮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以调查、访问、回忆等形式为特征的口述史学正在悄然兴起。下列主题适合目前的我们以口述史方式进行研究的是

    A. “虎门销烟”的情景

    B. “戊戌政变”内幕

    C. “淮海战役”详情

    D. 辛亥革命的情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A.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 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 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这主要是指它

    A.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C. 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D. 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37年10月,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如我与倭寇妥协,无论至何程度,彼少壮派侵略之宗旨必得寸进尺,漫无止境。一有机会,彼必不顾信义,继续侵略而不止矣。”这表明蒋介石

    A. 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理性地看到了中日民族战争结局

    C. 希望速战速决争取战略主动

    D. 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意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2 题
  1. 比较我国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部法律文献内容,其主要不同点是

    A. 国家性质确立发生根本变化

    B.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C. 坚持国营经济的引导作用

    D. 政权主要依靠力量发生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中,选出政府委员18人,其中共产党员占7人,超过三分之一,共产党人徐特立立即申请退出,另选非党人士白文焕递补。这一做法

    A.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发展

    C.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D.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秦始皇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查;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这种人才选拔标准变化的原因是

    A. 法家思想的兴衰

    B.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C. 统治者个人喜好

    D. 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材料三:(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1)材料一反映近代那一事件?据材料一作者认为事件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蒋介石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二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主张的进步意义。

    (2)材料二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