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单选题 25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5 题
  1. 秦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可以反映中国古代

    A. 小农经济极其稳定的特征

    B. 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

    C. 小农经济完全依赖自然

    D. 小农经济受火灾的危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经文献资料和考古证实,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均与城门相通。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长安商业繁荣,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分散在城中

    ②是研究西汉城市与商业发展的素材之一

    ③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促进商业的繁荣

    ④青花瓷的热销给许多店铺带来丰厚利润

    A. ②③

    B. ②

    C. ①②

    D. 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人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而窥其处心积虑,不过利我财耳,遂使此辈忘其本来,足高气扬,傲然自得。”材料信息表明当时

    A. 士大夫逐利成风,道德败坏

    B. 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

    C. 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这两段文献材料中涉及的都是

    A. 民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马克思就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曾指出:“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利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下列观点最切合马克思这一论述的是

    A. 英国有权利征服印度

    B. 英国侵略印度具有双重作用

    C. 先进文明侵略落后文明值得肯定

    D. 落后文明难以征服先进文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井田制的瓦解

    C. 冶铁技术的进步

    D.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奇波拉在《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17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作者在此要表明的是

    A.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B. 海外市场的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

    C. 血腥的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资本

    D.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三字经》里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几句。中国人最早培植“六谷”、养殖“六畜”的时代是

    A. 原始社会末期

    B. 西周时期

    C. 战国时期

    D. 明朝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09年江苏卷)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 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 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 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6世纪葡萄牙著名诗人德·卡蒙斯这样深情地描绘他的祖国:“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海,在这里才开头。”诗句中反映了他对祖国引以为豪的是

    A. 成为“海上马车夫”

    B. 垄断欧亚之间的贸易

    C. 率先开辟新航路

    D. 处于欧洲商业中心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明代《二如亭群芳谱》一书中写道:“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似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花黄色,子如荜(蓖)麻子而扁。”“西番葵”后来成为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得益于

    A. 丝绸之路的畅通

    B. 欧洲的商业革命

    C. 朝贡贸易的形成

    D. 工业革命的扩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它是18世纪盈利最多的商业活动之一。其经济代价在于,从欧洲进口的廉价工业制成品破坏了当地的原始产业,令无数家庭沦为赤贫。它还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人口荒芜的情况……”上述评价主要是针对

    A. 世界市场的扩大对欧洲的影响

    B. 殖民掠夺对印第安人的影响

    C. 殖民扩张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D. 奴隶贸易对非洲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仍照故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人载货下澳贸易可也。’上从之。”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A. 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B. 清政府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C. 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 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

    B. 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C. 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D.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 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 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

    D. 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

    A. 耧车

    B. 翻车

    C. 曲辕犁

    D. 筒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A. 趋利避害

    B. 扬长避短

    C. 量力而行

    D. 精耕细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唐代诗人张籍在《贾客乐》描述了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B. 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C. 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 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清代陶煦在《租核·推原》中说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史料所反映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 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

    B. 当时国家管理混乱,火灾频发

    C. 田租是当时的主要收入

    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图反映了西欧部分国家商船队运载量变化情况,图中曲线①所代表的国家应是

    A. 西班牙

    B. 荷兰

    C. 英国

    D. 法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该时期“领先地位”的因素有

    ①圈地运动的推进

    ②海外市场的形成

    ③垄断组织的出现

    ④民主制度的确立

    A. ①②③④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英格兰的技术发明在17-18世纪之交已经蓬勃发展,制铁人达比解决高炉冶铁燃料问题的炼焦炉等,1733年技工凯伊发明了飞梭,同年木工怀亚特发明了第一台纺纱机。1765年,钟表匠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这一现象说明

    A. 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

    B. 科学理论带来技术发明

    C. 教育发展推动文化普及

    D. 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813年,英国议会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的垄断权。国会又于1833年完全取消了该公司贸易业务,把它变成了一个“受国王委托的”在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的政治军事和行政机构,期限为20年。这反映了

    A. 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B. 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C.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D.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19世纪晚期,英法两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美德两国经济发展迅速,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先后不同

    B. 占有海外殖民地多少不一致

    C. 对采用先进技术的态度不同

    D. 国内政治状况存在较大差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从15世纪末开始,人类的全球化进程拉开序幕,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全球化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的条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篇》

    材料三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金银,特别是银源源不断地从西班牙殖民地流入欧洲,欧洲货币金属的供应量大幅度上升,在整个16世纪至少增加了3倍。西班牙政府曾试图禁止金银的出口,但徒劳无益。而且,政府本身就是最大的违禁者。它用大量的金银支付对意大利、德国和荷兰的欠款,并且资助无休无止的战争。正是这些国家包括西班牙参与的违禁买卖活动,使贵金属在欧洲蔓延扩散。最明显直接的结果是价格的长期(不正常的)上涨。16世纪末的价格水平比世纪初高出3倍至4倍之多。

    ——《世界经济简史——从旧石器时代到20世纪末》

    材料二  直到19世纪中期,中国长期保持的出口顺差主要是通过外国人用白银偿付来解决的。然而,中国对白银的吸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明朝政府抛弃了元朝乃至更早的宋朝部分使用纸币的政策。这是因为在发生危机时,滥印纸币总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后果。明朝政府先是停止了纸币的印制,接着又停止了纸币的使用,从而完全使用铜钱和银锭。另外,货币税收的份额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完全用白银交纳的“一条鞭法”的税制。正是中国对白银的公共需求、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和生产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出口顺差,导致了对世界白银的巨大需求,并造成了世界白银价格的上涨。因此,弗林和吉拉尔德兹说:“如果没有近代早期中国向以白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欧洲和中国就不会有同样的‘价格革命’,也不会出现一个西班牙帝国(它是靠出售白银而得以生存)。”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1)材料一描述的是欧洲哪一经济现象?其具体表现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