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18 题,选择题 4 题,null 2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22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8 题
  1. 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三个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孔子韩非子荀子

    B. 韩非子商鞅孟子

    C. 荀子商鞅老子

    D. 墨子韩非子荀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 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B. 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 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D. 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

    B. 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

    C. 更好体现社会教化功能

    D. 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学者统计,西汉一代共任用宰相五十六人,其中布农出身者有三十三人,占59%,功臣世家富豪出身者十五人,占26.7%;外戚出身的七人,占12.5%;宗族出身的一人,占1.8%。这说明

    A. 汉代打破了世卿世禄制   B. 选官用人关系到朝代兴亡

    C. 察举制推动了社会进步   D. 布衣出身更适合国家治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顾炎武认为“盖自汉以下之人,莫不谓秦以孤立而亡……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柳宗元强调“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此其所以为得也”。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都认为分封制优于郡县制

    B. 都认为郡县制优于分封制

    C. 都强调圣人在制度构建中的智慧

    D. 制度的更替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了宋朝

    A.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B. 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C.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D. 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027年,宋仁宗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据此可知当时

    A. 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

    B. 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C. 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D. 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简《二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讼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A. 儒家伦理的法律化

    B. 法律与公德的融合

    C. 血缘关系逐渐强化

    D. 等级秩序日趋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传统儒学注重道德品质修养

    B. 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C. 宋代科考中刻意增加了“经世致用”的内容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的社会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三国时,吴国攻打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硝石,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蜀军大败。这一记载说明

    A. 三国时火药已经发明

    B. 武器优劣决定战争的胜负

    C. 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D. 人们对火药材料有所认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商朝王室设置“多贾”一职,为王室购买奇珍物品,管理王室商业,并允许多贾参与祭祀祖先的仪式;唐宋时期,设置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

    A. 重视对商业的管理

    B. 工商皆本思想发展

    C. 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D. 海外贸易空前发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春秋时期,诸侯贬斥狄戎为豺狼禽兽的记载不绝于书;战国时期,时人认为夷夏之间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居楚则楚,居夏则夏,积靡使然也”。对夷狄态度的变化反映出

    A. 诸侯争霸、王室衰微

    B. 一脉相承的文化风尚

    C. 各地区往来日益频繁

    D. 官僚政治是大势所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中国是古代世界唯一一个能够借助非常有限的基础性条件就得以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并绵延悠久的国家。西周已具备的“条件”是

    A. 通用的表意文字系统

    B. 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

    C. 普及的儒家意识形态

    D. 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汉武帝中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但董仲舒江都王相的相位被罢免。这表明(  )

    A. 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 B. 迷信思想已日渐式微

    C. 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 D. 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这一制度的变化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 提髙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C. -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

    D. 使六部的权限受到削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这表明

    A. 白银成为了普遍流通的货币   B. 手工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愈发细密

    C. 政府加强对金融领域的管控   D. 古代货币体系和信用关系发生变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明代嘉庆、万历之际,大批读书人弃儒就贾,进入商业领域。但早年的教育使其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深受儒学的影响,这就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儒贾”或“儒商”。由此可知

    A. 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的社会共识

    B.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 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其正统地位

    D. 明清时期商人的地位远高于儒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会馆自永乐年间出现于京师之后,逐渐衍生出包括官绅试子会馆、工商性会馆以及移民会馆在内的多种形式,在整合流动性人口方面发挥了官府一直想有所为而无能为之的功能。明清时期的会馆

    A. 适应了明清时期土地租佃式经营盛行的需要

    B. 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取代私营手工业主导地位

    C. 是政府利用公权力禁止民间自我管理的体现

    D. 体现官本位社会官方力量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以下是秦朝九卿职以一览表,对此表理解准确的是

    职务

    职责

    奉常

    负责宗庙、礼仪和教化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

    典客

    主管少数民族事务

    宗正

    负责皇室宗族事务

    治粟内史

    负责相税和国家财政

    少府

    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太仆

    负责宫廷车马

    A. 反映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历程

    B. 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C. 职能分工体现出相互制约的原则

    D. 还没有完全摆脱家国一体的政治状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初唐科举考试分为“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和“进士”六科,除了最后的进士一科外,皆可以上溯至汉代,只是以前是察举,现在改用考试登进而已。汉唐的这些科目设置

    A. 反映出汉唐的选材标准较为宽泛

    B. 说明了科举制对察举制的完全继承

    C. 印证了古代选官标准重专业技能

    D. 体现了政权的社会基础在不断扩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朝中央的正式司法机关有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审判专属刑部,大理寺专管复核,两者都须接受都察院的监督。凡遇有重大或疑难案件,三个部门组成“三法司”,进行三司会审,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反映出明朝

    A. 司法权力由皇帝直接控制

    B.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C. 司法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

    D.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2 题
  1. 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秉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A. 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   B. 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

    C. 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   D. 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宋代形成了一种难以抵挡的“全民经商”的态努,经商团体的构成除职业商人外,也包指军人、官吏、皇室成员及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宗教人士,这-现象说明宋代

    A. 四民平等已成共识   B. 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C. 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 士商阶层相融合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是指中唐至北宋的变革,并非仅指唐宋之际。其核心主张是,从唐到北宋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裁体制的过程。所谓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迄今仍有很多历史学者将唐朝的三省制视作较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贵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审阅、驳议,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

    ——摘编自陆扬《唐宋变革论错在哪?》

    材料二  由中国学者王瑞来提出的“宋元变革论”,从南宋历元,跟明清、乃至近代的联系来观察历史。其核心主张是,宋元大变革使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经济高度发达的江南,最近最直接的基础是南宋和元代。……南宋政府的多次发行的纸币会子已成为社会主要支付手段,在“钱楮并用”的基础上,贵金属称量货币白银也开始跻身于流通领域。特殊的国际政治格局之下,依托江南发达的商品经济,历来的“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在南宋终于彻底转向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宋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过去中国的状况相比,具有划时代的变化,靠近了现代的我们。”

    ——摘编自王瑞来《从近世走向近代——宋元变革论述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并简要评析内藤湖南对唐代三省制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并概括南宋以来中国古代出现的“靠近了现代的我们”的主要经济现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正史中表彰忠孝节义的“列传”一览表

    史书名称

    成书年代

    表彰名教的列传

    《史记》

    西汉

    《汉书》

    东汉

    《三国志》

    西晋

    《后汉书》

    南朝宋

    列女

    《宋书》

    南朝梁

    孝义

    《魏书》

    北齐

    孝感、节义、列女

    《梁书》

    孝行

    《陈书》

    孝行

    《隋书》

    孝义、列女

    《新唐书》

    北宋

    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宋史》

    忠义、孝义、列女、奸臣、奸臣、叛臣

    《金史》

    忠义、孝友、列女、逆臣、叛臣、

    《元史》

    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表格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雍正皇帝铸币改革的中心之一是降低钱文铸重。雍正即位后,把改革铜钱铸重作为稳定铜钱价格和杜绝铜钱流弊的重要手段。他指出:“顺治元年每文重一钱,二年重一钱二分,十四年加之一钱四分,康熙二十三年因销毁弊多,改重一钱,嗣因私铸竞起,于四十一年又仍复一钱四分之制,后铜价逐渐加增,以致工本愈重。”他认识到,钱文铸重一钱太轻,一钱四分过重,若照“顺治二年例,每文铸重一钱二分,在销毁者无利,而在私铸者亦难,似属权衡得中,可以行之久远”。力图做到钱文铸重适中,不偏不倚,使销毁者无利,私铸者亦难。这是对顺治、康熙两朝铸钱制度的总结,注意到了币制改革既要有利于货币的长期稳定,便捷流通;又要杜绝私毁、私铸铜钱。于是,规定各钱局按铜钱每文重一钱二分铸造。

    此后,钱文铸重一钱二分成为定制。

    ——摘编自王德泰、强文学《雍正朝货币制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改革铜钱铸重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雍正改革铜钱铸重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