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句子默写 1 题,选择题 5 题,语言应用 1 题,名著阅读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环境。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对维护家庭关系、家庭模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之意。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当然,家庭之中难免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由孝道形成的浓厚的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像宗教那样通过教堂而主要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教导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里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进取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对待另一方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历史上,男尊女卑的现象在汉唐时并不明显,宋朝以后比较严重,这当然是需要批判的。但即便在封建社会,也有许多忠于爱情、富不易妻的真君子。如东汉时期的宋弘,不娶皇族之女,不休患难之妻,“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成为千古佳话。汉代隐士梁鸿与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更是脍炙人人口。这些事例对今天的中国人仍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没有稳定、和谐的夫妇关系,就不可能有稳定、和谐的家庭。对传统夫妇之道进行合理扬弃,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郭齐家《家和万事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庭对一个人很重要,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精神保障,家庭的幸福就是人生的幸福。

    B. 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只要这样,家庭就能成为和谐的整体。

    C. 男尊女卑不是自古有之,而是经过历史的演变,汉唐时出现,宋朝以后越来越严重。

    D. 传统的孝道强调从孝顺父母始,由近及远、推而广之,可以达到报效祖国的高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强调了“父慈子孝”是孝道的内容,论证了“孝道”对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B. 文章先总论家和的重要性,然后分别列举了孝道和夫妇之道的表现及在家和方面的作用。

    C. 文章在论证传统夫妇之道时,提出对其合理扬弃对于当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D. 文章用引用和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华文化是通过家庭来培育“懂得报恩”的品质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一个家庭充满矛盾,一家人不能相互配合、同心协力、发家致富,家庭就不会幸福。

    B. 西方通过宗教、中国通过家庭培育熏陶,报恩思想在中西方的获得途径不同,但都受到重视。

    C. 子孙后代继承祖辈志向、理想、事业、精神和意志,是家族、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D. 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衡量人和社会伦理道德的标准就看夫妻间一方对另方的态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铁拐李”传奇

    陈圣芳

    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很多口袋的褡祾,每天走村串户地乞讨,像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都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原来一个刁顽尖滑的大嫂,把一只紧捏的空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

    “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走哪是哪。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子蜷缩成大虾米,囫囵睡去。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而一方方的墙壁上,却用土坷垃划写满了诗文。湾子里的斋儒老先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

    “铁拐李”他有时也会给湾里的剃头匠几分钱,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发理得顺顺当当的,但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去河边洗碗时,都会把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捋了又捋。然后把碗刷的贼亮,像猫子舔了似的。

    “铁拐李”虽然疯癫时六亲不认,举起拐杖见人就打,见狗就追。一旦安静下来,他又特别喜欢孩子。那天他在苕货家门口发现苕货在写字,便蹑手蹑脚笑眯眯地走了过去,在后面认真地端详着,并且细声细气地告诉苕货:你发倒笔了,这个勾是“利刀勾”,这个不是这样的,是“宝盖头”,上面没有一点……告诉苕货很多以后,当再遇见苕货时,他还不忘在他的草稿纸上教几个字,过几天他回来时,他一定会考考苕货,如果苕货回答正确了,他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赏给苕货。

    有段时间,“铁拐李”突然不疯癫了,他居然背了一个上面印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书包,一步一拐地走学校赶乡集,卖他用澴河潭坡上的泥巴做出来的口哨。

    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有高音的,有中音的,也有低音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如果哪个小朋友吹得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不要钱。得到哨子的孩子像过年般的高兴,于是刹那间,满湾子从南到北都是蛐蛐般忽高忽低的泥巴口哨声。不过,他尤其喜欢苕货,他看见苕货往往会送他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巴哨,并且还要当面给苕货做示范,同是蛐蛐几声,却别有一番韵味。等到学生上课后,他就默默地站在教室的廊檐下,看着琅琅读书的孩子,一脸笑意。有一次,他在走廊小黑板前伫立良久,然后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在黑板上涂改起来。一个老师发现了,便吼了几声,吓得“铁拐李”一溜烟跑了。那老师过来一看却愣住了,原来他修改了一处语法错误。

    从此以后,这位老师便特别关注起“铁拐李”来。有一天,他路过“铁拐李”寄住的废砖窑时,看到一个漂亮的城里女子,对着“铁拐李”声泪俱下地说着什么,而他却有滋有味吃着讨来的米饭,理也不理。后来那女子伸手去拉“铁拐李”,不料一下子惹恼了他,他挥舞着拐杖,吼道:“你滚,你滚,我不要你管。”那位老师忙躲到一边,看见那女人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废砖窑。后来听人说“铁拐李”原来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因为说错了一句什么话划成右派,加上妻子闹离婚,所以就成了流浪的疯子;还有的人说,那个女人是他的学生,很是崇拜他,知道了恩师落脚地后,踏破铁鞋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打这天起,“铁拐李”就突然从人们的视线里悄然消失了。

    开始还有人念叨一下:“铁拐李”好长时间没有来讨饭哩?再后来,“铁拐李”这个名字就像从澴河上游冲下来的一截树枝,在河湾汊里打个转顺流而下,一去无踪。

    而当“铁拐李”这个名字,再次被人提起时,已是十几年后的一天了。那天,已考取博士生的苕货,给家里寄来一张他和导师以及师母的合影。邻居们呼啦一下子围过来看,马上有人说:咦!师母好年轻啊,怕要比导师年轻不少哩。突然有人叫了一声:这苕货的导师,有点像“铁拐李”呢。大伙围过来一看,呵呵,别说,还真有点像哩!马上就有人说了:瞎说,一个要饭的,一个是导师,八竿子也打不着呀!苕货娘说,那好办,我打电话问问就知道了。

    于是苕货娘在一圈人的注视下,拨通了电话:喂,苕货,我问你一件事情哈……

    (选自《2016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运用白描手法,简要勾勒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和生活状况,并交代了“铁拐李”这一外号的由来。

    B.小说中的“苕货”其实并不“苕”、并不傻,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线索人物。“铁拐李”教他写字,送他泥巴哨子等情节,很好地凸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C.“铁拐李”虽以乞讨为生,但却不要手抓的米,还在墙壁上写满诗文,表现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D.该小说讲述了“铁拐李”颠沛流离的生活。全文结构紧凑,情节不蔓不枝,语言朴素精炼,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叙事技巧。

    2.“铁拐李”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郭琼,平州卢龙人,祖海,本州两冶使。父令奇,卢台军使。琼少以勇力闻,事契丹,为蕃汉都指挥使。后唐天成中,挈其族来归,明宗以为亳州团练使,改刺商州,迁原州。清泰初,移阶州,城垒未葺,蜀人屡寇,琼患之,因徙城保险,民乃无患。受诏攻文州,拔二十余砦。生擒数百人。

    晋天福中,移刺警州,属羌、浑骚动,朔方节度张希崇表琼为部署,将兵共讨平之。连领滑、坊、虢、卫四州。开运初,为北面骑军排阵使。阳城之役,战功居多。改沂州刺史,充荆口砦主兼东面行营都虞候。擒莫州刺史赵思以献,改刺怀州。俄为北面先锋都监。契丹陷中原,盗贼蜂起,山东为甚,契丹主命琼复刺沂州以御盗。琼即日单骑赴郡。盗闻琼威名,相率遁去

    汉乾祜中,淮人攻密州,以为行营都部暑,未至,淮人解去。会平卢节度刘铢恃佐命之旧,称疾不朝,将相大臣,惧其难制,先遣琼与卫州刺史郭超以所部兵屯青州。铢不自安,置酒召琼,伏壮士幕下,欲害琼。琼知其谋,屏去从者,从容就席,略无惧色,铢不敢发。琼因为陈祸福,铢感其言,遂治装。俄诏至,即日上道。琼改颍州团练使,又加防御使。时朗州结荆、淮、广南合兵攻湖南,诏琼以州兵合王令温大军攻光州,寻以内难不果。罢归朝。遣诣河北计度兵甲刍粮。

    周祖祀南郊,召权知宗正卿事。世宗征刘崇为北面行营都监历绛蔡齐三州防御使在齐州民饥琼以己俸赈之人怀其惠相率诣阙颂其德政诏许立碑

    宋建隆三年,告老,加右领军卫上将军致仕,归洛阳。乾德二年,卒,年七十二。琼虽起卒伍,而所至有惠政,尊礼儒士。孜孜乐善,盖武臣之贤者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征/刘崇为北面行/营都监历绛/蔡齐三州防御/使在齐州/民饥/琼以己俸赈之人/怀其惠相/率诣阙颂/其德政/诏许立碑

    B.世宗征/刘崇为北面行/营都监历绛/蔡/齐三州防御使/在齐州/民饥/琼以己俸赈之人/怀其惠/相率诣阙颂其德政/诏许立碑

    C.世宗征刘崇/为北面行营都监/历绛/蔡/齐三州防御使/在齐州/民饥/琼以己俸赈之/人怀其惠/相率诣阙颂其德政/诏许立碑

    D.世宗征刘崇/为北面行营都监/历绛蔡齐/三州防御使在/齐州民饥/琼以己俸赈之/人怀其惠/相率诣/阙颂其德/政诏许/立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是古代官员调动职务的称谓,与贬、谪的意思相同。一般指降职。

    B.节度,文中指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C.权知,即暂代之意。朝廷临时差派官员治事,在官衔前常带“知”字。其暂时代者称“权知”。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也称致事、致政、休致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琼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当过官,他少年时以勇武有力著称,在契丹任职。后唐天成年间他带领族人归附后唐。

    B.清泰初年,蜀军多次侵犯,城垒尚未修补,郭琼为此忧虑,因而迁移州城以保平安,百姓才不再有祸患。

    C.刘铢摆设酒宴召请郭琼,埋伏雄壮武士,想要杀害郭琼。郭琼知道他的阴谋,但仍屏退随行人员,从容坐下,加以劝说。

    D.郭琼陈述了祸福缘由,刘铢感觉到郭琼说的有道理,于是为郭琼整理行装,送他离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契丹主命琼复刺沂州以御盗,琼即日单骑赴郡。盗闻琼威名,相率遁去。

    (2)琼虽起卒伍,而所至有惠政,尊礼儒士。孜孜乐善,盖武臣之贤者也。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4)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王国维①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②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暮。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注释)①王国维,字静安,近代词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春天,长期奔走在外的词人回到家乡海宁。夫人莫氏原本就体弱多病,久别重逢,面色更显憔悴。词人不禁万分感伤。这首词,或许在此时而作。莫氏于两年后不幸病逝。②不道:不料。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未写重逢之喜,而抒重逢之苦。与妻子重逢,词人却黯然神伤。

    B.“花底”二句写词人和妻子花下无语相看,绿窗前的芳春与天色无不同悲。

    C.下片侧重写内心感受,一丝新欢和无穷旧恨对比,突出了词人内心的无奈。

    D.上、下片的词意均有曲折,上片明转,下片暗转,匠心独运,甚是高妙。

    2.近代词评家陈邦炎评论这首词说:“在静安眼中,人生的苦海,从时、空两方面看都是无边无际、没有尽头的。”王国维是怎样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一层层表达内心痛苦的?请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指出宋荣子能够将世人的“誉”和“非”置之度外,就已经达到了一种______,____的境界,但他仍然未达到逍遥游的真正境界。

    (2)《逍遥游》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3)李密在《陈情表》中,形象地写其孤独情境的名句: ______, ______。

    (4)________,亦崎岖而经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渔舟唱晚,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6)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奔驰 B.项羽乃复引兵而东   引:率领

    C.然今卒困于此  卒:却 D.马童面之   面:面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B.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C.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D. 我何面目见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加点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云无心以出岫   以:表修饰 B.是所望于群公   于:被

    C.则风斯在下矣   斯:就、则 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之:到、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觉今是而昨非

    B. 云销雨霁

    C.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D. 此小大之辩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早在二十世纪,面对非本土文学的进入,现代文学的先行者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在文学史上留下了     的一笔,但无论郁达夫受到外国文学影响有多深,(       ),浸淫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人格与修养。郁达夫笔下的中国底色与异域风情       ,最终成就了      的郁氏小说风格。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非本土文学与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在他者的参照下进行文学内部的构建与重塑,最终丰富我们的本土文学风格,提高本土文学品质,促进人类精神层面的深层次沟通与理解。优秀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层面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大家可以共同欣赏的基础。但是,在文学全球化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本土体验中的文化隔阂也无法消除。中国文学在国外始终存在着     的问题,根据《中华读书报》对中国文学在美国图书市场2008至2010年销售情况的分析,美国出版翻译的中文作品共29种,其中来自中国大陆作家的作品仅19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浓墨重彩   水乳交融   独具一格   水土不服

    B.可歌可泣   水乳交融   特立独行   格格不入

    C.浓墨重彩   并行不悖   独具一格   格格不入

    D.可歌可泣   并行不悖   特立独行   水土不服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小说《沉沦》中主人公的思想都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郁达夫笔下的人物总是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

    B.他的小说《沉沦》都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这是因为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

    C.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之所以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正是因为他的小说《沉沦》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

    D.他的小说《沉沦》正是因为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所以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非本土文学与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B.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整合、发现、提炼自我特质

    C.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D.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将其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

    据京华时报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泰国期间,中泰两国签署了《关于深化铁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跨国铁路激发“泛亚铁路网”联想,高铁所代表的“中国速度”,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力。铁路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孙章介绍,中国高铁在国内大发展的同时,也积极谋划“走出去”。目前中国已经与包括美国、巴西、白俄罗斯在内的多个国家建立高铁合作关系。他认为,中国高铁能在短短几年间驶出国门,主要有三大优势。首先是性价比,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国外建设高铁每公里成本为0.5亿美元,而中国只有0.33亿美元;其次是技术;最后是安全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请根据《三国演义》,简述陶谦三让徐州的情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一首小诗,然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萤火虫

    并非不知道

    最暗的星

    也比我更辉煌

    我还是一闪一闪地飞行

    尽管我只有这么一点点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