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51 题,其中:
单选题 47 题,选择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8 题,中等难度 30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47 题
  1. 南北朝后期,门阀地主衰落、庶姓寒人逐步兴起。世家大族为了阻挡百姓寒人进入仕途,常常采取考试的方法,考试成为常制。据此可知,当时

    A. 考试成为选官主要方式

    B. 社会结构固化难以变动

    C. 科举制度的雏形己经出现

    D. 庶姓寒人成为入仕主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孔子曾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但当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却极力赞扬管仲帮扶齐桓公成就霸业,并感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表明

    A. 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

    B. 儒家学派已经出现思想分化

    C. 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

    D. 管仲所为合乎儒家政治理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刘邦入咸阳时,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之后,相国萧何整理秦六律,新增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制定了“律九章”。这反映了汉初统治者

    A. 严刑重罚的治国方针

    B. 因时而变的统治策略

    C. 法不阿贵的法制观念

    D. 无为而治的宽松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王家范在论及中国历史上的“郡县”与“封建”时说:“集权与分权乃是一切国家权力统治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犹如广阔光系的两极。向心力与离心力构成一种弹性张力,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材料表明作者主张

    A. “郡县”优于“封建”

    B. “郡县”与“封建”都有其合理性

    C. “封建”优于“郡县”

    D. “郡县”与“封建”矛盾无法调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明帝”“孝武帝”等。这充分反映出

    A. 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

    B. 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C.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D. 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西汉皇帝朝会时,官俸只有六百石的刺史的班序远在官俸两千石的郡守之后,但在刺史与郡守因政务而单独相会时,则要以刺史为尊。这主要是因为

    A. 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

    B. 郡守地位低于刺史

    C. 刺史职权是皇权的延伸

    D. 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公元317年,司马睿(晋元帝)在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兄弟辅助下,优待江南士族,平定叛乱,建立东晋政权。当时,政治由王导主持,军事由王敦控制,元帝对王敦甚至有“请避贤路”的表示。东晋政治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谓。该历史现象

    A. 说明晋元帝注重分权制衡以稳定政权

    B. 反映出门阀政治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

    C. 沿袭前代“君弱臣强”的畸形政治统治结构

    D. 是东晋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的必然产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由此可知

    A. 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

    B. 分封制是“家国同构”的制度根源

    C. 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顺

    D. “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学者许倬云认为,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有歌颂“三代”的观念。其怀古之情,美化了西周开国时文、武、周公呈现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遂将三代认作一贯的统绪,代表美好的过去。对此合理的理解是孔子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中

    C. 是为了说明西周代商的合法性

    D. 影射了春秋时时势不宁的现实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西周初年,周公长子伯禽就封鲁国。《史记·鲁周公世家》说:“鲁有天子之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由此可以得知

    A. 鲁国在西周的地位较为显赫

    B. 西周时期还没有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

    C. 鲁国是西周时期最大的封国

    D. 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商朝甲骨文中有卜问天雨、卜禾(谷熟之意)的记载,如“帝令雨足年”。还有王亲自从事农作的记载,如“王黍于南”等。这些卜辞说明

    A. 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时期

    B. 占卜活动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

    C. 农业生产是商朝重要的经济活动

    D. 重农抑商政策从商朝开始推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今湖北云梦睡虎地所发的秦墓竹简中,出土了一些法律文书,其中一份资料记录户籍,写着:“某里的无爵平民甲的家外、妻子、子女、奴婢、家财、畜产如下:家屋一栋二屋,各有人口,室皆瓦盖,设有木造的门;种有桑树十株;妻某在逃,不予查封;成年女儿某,未婚;未成年男子某,身高六尺五寸;奴婢:未成年女子某;雄犬一只。该制度旨在

    A. 保障政府赋役征调

    B. 促进小农经济成长

    C. 巩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

    D.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据《战国策》记载,赵国地处中央,成为“杂民之所居”,而宋国更加富庶,也是“邻民之所处”。战国时人口流动的主要意义在于

    A. 加速了部族血缘关系的瓦解

    B. 使兼并战争的进程加速

    C. 有利于中央集权国家的崛起

    D. 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

    A. 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

    B. 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

    C. 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

    D. 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

    A. 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 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C. 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 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i,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周时期

    A. 政权更替频繁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D. 世袭制度遭到废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A. 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 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C. 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D. 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王”本是夏商西周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历代大王上位之后表示自己功德不足与上古帝王媲美.故只称王,不称帝),春秋时始有诸侯称“王”,到战国时诸侯纷纷称“王”。这实质上反映了

    A. 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

    B. 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

    C. 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D.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礼器风格兼有北方戎族色彩,晋国公室也多次与戎狄通婚,赵国的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这些史实

    A. 反映了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B. 说明少数民族文化日益成熟

    C. 表明分封宗法制度走向崩溃

    D. 印证了民族交融趋势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这说明荀子

    A. 违背了儒学的基本信念

    B. 关注现实充满事功精神

    C. 实现了儒法的完美结合

    D. 政治诉求有理想化倾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晋义熙六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未几,裕(刘裕)师围城……超(慕容超)与左右数十骑出亡,为裕军所执……送建康市斩之。”

    《晋书·慕容超传》

    “六年二月丁亥,屠广固。超逾城走,征虏贼曹乔胥获之……送超京师,斩于建康市。”

    《宋书·武帝本纪》

    “丁亥,刘裕悉众攻城……超与左右数十骑逾城突围出走,追获之……送超诣建康,斩之。”

    《资治通鉴·晋纪》

    “六年二月丁亥,屠广固。超逾城走,追获之,斩于建康市。”

    《南史·宋本纪》

    A. 刘裕凭此战胜利收复广固

    B. 慕容超轻敌导致广固失守

    C. 刘裕与慕容超大战于建康

    D. 慕容超战败后被斩于建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陈寅恪说:“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秦之法治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中庸》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为儒家理想之制度”。陈先生认为

    A. 秦朝制度法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B. 儒家思想事实上是秦朝官方哲学

    C. 李斯是秦朝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D. 秦朝政治在本质上是“儒表法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西汉前期,丞相下设“十三曹”,处理全国政治、经济、司法等各个领域的事情;皇帝下设“六尚”,其中“五尚”只管皇帝私人的衣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据此可知

    A. 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B. 中朝还无法与外朝抗衡

    C. 政府机构分工明确

    D.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凸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 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B. 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C. 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

    D. 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王朝先后有十四世、十七王,其中一次是弟之子死后王位复归于兄之子,两次是兄终弟及,其余都是父死子继。据此,下面结论成立的是

    A. 夏朝时宗法制度已具雏形

    B. 夏朝完善了嫡长子继承制

    C. 我国封建社会自夏朝开端

    D. 夏朝的王位继承比较混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制,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制,也有所损益。这反映了孔子

    A. 主张政治改良

    B. 非常推崇夏商周三代

    C. 主张复古倒退

    D. 对夏商周三代研究精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周人必须在各地区与殷人旧族及当地土著建立‘三结合’(周人、殷人、土著三者结合)的政治权力”。这一做法

    A. 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B. 扩散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C. 形成了“君权至上”模式

    D. 打破了社会的血缘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远古时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天道与地道决定着人道,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例如太甲、盘庚等,这说明了

    A. 商朝人迷信鬼神

    B. 商朝统治者借用天道强化王权

    C. 干支文化在商朝普遍流行

    D. 干支知识在商朝已经普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史书记载商朝前期多次迁都,从汤所居的亳开始,其后又迁徙五次,皆不出山东省的南部和河南省的东部。最后的一次迁都是第十九代王盘庚于前1384年自奄(山东曲阜)迁殷(河南安阳),其后直至商朝灭亡,二百七十余年间,商都始终在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商朝后期农业耕作技术发展

    B. 统治者残暴奢侈,破坏自然环境

    C. 商朝前期自然灾害影响水稻产量

    D. 商朝后期黄河下游水患严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下图是西周重要封国位置图,从中可以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A.西周的统治覆盖长江流域        B.西周封国主要是同姓封国

    C.西周政治文化具有稳定性        D.西周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

    B. 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

    C. 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

    D. 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该材料说明

    A. 春秋时期周王礼制无法推行

    B. 战国时期七国仍然不敢称霸

    C. 战国时期宗法秩序遭到破坏

    D.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春秋时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写史本应直笔“纪事”,孔子则曲笔作《春秋》以“讲礼”,惩恶扬善,使“乱臣贼子惧”。故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梁启超也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这是因为孔子著《春秋》

    A. 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

    B. 偏离了儒家的礼乐传统

    C. 违背了统治阶级的意愿

    D. 带有强烈个人政治观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春秋时期各国的军队都是以贵族为主体,每次战争更像是一次大规模的绅士间决斗,正如宋襄公所言:“不重伤,不擒二毛(注:老年人),不鼓(注:攻打)不成列”。这反映出 (   )

    A.春秋时期战争方式较为原始  

    B.春秋时期贵族阶层尚武善战

    C.春秋时期诸侯四起礼崩乐坏     

    D.春秋时期上层社会对礼的尊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斤,试诸壤土”。这段史料说明

    A. 春秋时铁器在农业中使用

    B. 春秋时期青铜制造业发达

    C. 春秋时畜牧业发达

    D. 春秋时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下面是关于孔子与墨子的相关记述。据此可知

    记述

    出处

    “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

    《韩非子·显学》

    “孔子贵仁,墨子贵兼”

    《吕氏春秋·不二》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

    《淮南子·要略》

    A. 墨家挑战了儒家的主导地位

    B. 墨家与儒家并没有相通之处

    C. 墨家从儒家学派中分化出来

    D. 儒墨关系很早就已受到关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荀子认为礼源于天地自然

    B. 荀子认为神权、族权及君权等为礼之根本

    C. 战国时期礼乐昌盛

    D. 荀子认为遵循天命比遵从君师更重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工商业者纷纷移居城市,以齐国为例,城内工商居民增多,达六万多人,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 齐国是最强盛的国家

    B.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C. 粮食生产能力的衰落

    D.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9. 战国时期,今天的湖南省区域属于楚国,所以湖南也称“楚地”。观察汉代某时期政区示意图,汉朝时对“长沙国”的称呼可能是

    A. 西楚

    B. 南楚

    C. 东楚

    D. 楚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0. 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针对旧贵族,认为楚国的弊端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必须清除。商鞅在秦国变法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是为了

    A. 消灭旧贵族

    B. 废除分封制

    C. 实行以法治国

    D. 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1. 《复活的兵团》解说: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在统一后已按照“国标”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秦朝《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有利于统一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

    B. 说明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原因

    C. 反映了秦朝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

    D. 秦朝手工业生产的水平发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2. 战国时期,各国官营手工业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雇佣工匠,而秦朝建立后,官营手工业中的劳动者是服役的工匠、刑徒和奴婢。这反映了

    A. 战国手工业水平相对领先于秦朝

    B. 秦朝经济政策阻碍了手工业进步

    C. 秦朝建立后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D. 大一统国家加强了对人口的控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3. 1975年湖北云梦发现《睡虎地秦墓竹简》,内有秦律187条,其中一条规定“有贼杀伤人冲术,偕旁人不援,百步中比野,当赀二甲”。此条文主要体现的历史信息是

    A. 秦律规定见义勇为是义务

    B. 秦律法严苛

    C. 秦律规定有违社会道德

    D. 秦律鼓励百姓和睦相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4. 《秦律》中记载:“父盗子,不为盗。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当为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

    B. 继子未被当做家庭成员看待

    C. 体现秦律同罪不同罚的原则

    D. 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5. 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时曾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但他并未悉除秦法,甚至连秦的苛法也没有完全废除,以致到孝惠、高后和文帝时,还在废除秦的妖言令等苛法……高祖元年至高祖十一年之间的法律,是全部继承秦律的汉律。据此可知

    A. 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律过于严苛

    B. 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得到关中百姓的支持

    C. 汉朝统治者对关中百姓采取了适应民情的政策

    D. 汉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而实行宽刑仁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6. 2009年河南安阳发现曹操墓,轰动全国。随后围绕曹操墓真伪的争议迭出。其中“魏武王”石碑成为双方激辩的焦点,“反曹派”中有学者认为“魏武王”的称谓不符合当时的礼制,有学者指出“武”字不符合篆隶写法,学者闫沛东更是要展示造假分子伪造石牌的部分模具。这反映了(   )

    A. 对历史研究的多重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B. 学者的地位不同结论就有可能会不同

    C. 现代科学手段可以解决所有历史悬疑

    D. 历史史实只有经过考古证实方才可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7.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表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B. 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 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

    D. 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A. 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 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 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 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监察体系初步建立。魏晋至隋朝,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沿袭唐制,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初年,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实现了高度的严密统一。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监察权力来源于皇权。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虽然具有其独特性,但也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其局限性

    ——摘编自高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探析》

    材料二  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最具权威性与代表性。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以保护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反腐败机制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监察制度效能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传统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关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导致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子(约前479年-约前381年)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其著作《墨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总结了力学、光学、几何学等多种自然科学知识,最早解释了小孔成像的科学原理。墨辩和印度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曾创办吕克昂学园(Lykeion)。他几乎在每一学术领域都有研究,著有《工具论》《物理学》等科学著作,最早论证了大地是球形的。创立了形式逻辑学,提出著名的三段论。英国科学史专家贝尔纳曾说:“现代科学是直接从希腊科学导来的,并由它备下了一个大纲、一种方法和一套语言。”

    材料二  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墨经》中的抽象科学知识与古希腊的理论科学的大起大落,则是人类历史上一切超越时代的早熟文化的共同历史命运。在两千多年前的生产水平与社会发育水平下,经历深远的精神发展路程而开出的远离社会生活的灿烂纯粹的思想之花,必定是极其脆弱的。”……墨家学说的思想渊源较为深广,他们具有儒家、道家等没有的优势,一开始就与生产实践十分接近,因而从客观上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与科学结下不解之缘。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最正确而无片面性的思想。如果避开墨家与周易、老庄的分歧不谈,墨家思想恰好将三个方面的积极面融为一体。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基础:经验、直观、逻辑、人工语言、现实检验,这些正是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须包括的环节

    ——摘编自《墨家科技产生的背景及其湮没原因》等

    材料三  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至少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在经历了上世纪初至四十年代,“中国科技吏研究工作的开创时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迅速发展的时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中国科技史研究深入发展并日趋成熟的时期”。伴随着研究阶段的深入,当前中国科技史的研究需要从思想源头上来获得解决许多悬而未决问题的答案,……“不搞清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科技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彻底地解决。正如科技史家胡道静所说‘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应是科学史研究的核心层’”。

    ——摘编自昊智《先秦诸家主流技术思想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和亚里士多德在科学贡献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墨家科技思想湮没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