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1 题,其中:
填空题 7 题,单选题 15 题,实验题 4 题,作图题 1 题,简答题 1 题,计算题 3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25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填空题 共 7 题
  1.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_____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_____来判定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为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看到路边的小树向后“飞过”,是以______为参照物的。如果他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驶过3.6km用了12min,则他骑车的速度为____m/s。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如图所示,不透明的容器中有一只铁质玩具青蛙,人的眼睛在S位置时刚好看不到青蛙。这是_______________的缘故;向容器中注入适量的水,眼睛就能够看到青蛙了,这是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新研制的“K”材料密度仅为 0.15mg/cm3,“0.15mg/cm3”表示的物理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一块200cm3的“K”材料的质量为_________g。研究表明,“K”材料还是吸油能力最强的材料之一,它最多能吸收自身质量800 倍的有机溶剂,则 200cm3 的“K”材料最多能吸收的有机溶剂重力为__________N(g取10N/ kg)。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将下列人耳的基本构造及每一部分的作用用线连接起来。

    (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我国名酒五粮液素有“三杯下肚浑身爽,一滴沾唇满口香”的赞誉,曾经获得世博会两届金奖。有一种精品五粮液ρ酒=0.9×103 kg/m3,它的包装盒上标明容量600mL,则它所装酒的质量为_______kg;若这酒喝掉半瓶,则剩下的半瓶酒的密度为_______ g/cm3。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清晨,逐渐变强的闹铃声吵醒了正在熟睡的小明,他把闹铃关掉,这是在________(填“人耳处”、“传播过程中”或“声源处”)控制噪声的;这里所说的逐渐变强,指的是声音特性中的________改变了。如图所示是“声音的特性”的思维导图,请填写出对应的内容(1)________;(2)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5 题
  1. 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C.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D.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运动物体中,平均速度有可能为20m/s的是(  )

    A.在进行比赛的短跑运动员

    B.正在快速爬行的蚂蚁

    C.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D.在高空中正常飞行的我国自行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下列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

    A.甲和乙 B.丁和乙

    C.丁和丙 D.甲和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物体中重力最接近1 N的是(   )

    A.一袋方便面 B.一张学生桌 C.一枚大头针 D.一辆小汽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冰熔化成水后,它的质量和密度(  )

    A.质量不变,密度变大 B.质量不变,密度变小

    C.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D.质量变大,密度变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白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平面镜和白纸照射,如图所示,从侧面看去,会看到的现象和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镜子比较亮,因为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亮,因为它发生了漫反射

    C.白纸比较亮,因为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亮,因为它发生了漫反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的是(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物体只有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测量铁块的密度时,用了下面几个步骤,则测量步骤合理顺序是(  )

    ①计算铁块的体积       ②记录铁块放入量筒后水面上升到的刻度

    ③观察量筒中水的体积    ④用天平测出铁块的质量

    ⑤调节好天平         ⑥计算铁块的密度

    A.⑤④②③①⑥ B.④⑤③②①⑥

    C.⑤④③②①⑥ D.③②①⑤④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关于弹簧测力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使用前,要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位置

    B.弹簧测力计上的字母“N”,表示它的型号

    C.实验室所用弹簧测力计的每小格都表示0.1kg

    D.弹簧测力计必须水平放置,进行物体受力的测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关于透镜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显微镜的目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B.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C.投影仪工作时,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在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甲、乙、丙三个正方体,它们的边长之比是1∶3∶4,质量分别为2g、18g、128g,它们都是同一材料制成的,但有一个是空心的,则空心的正方体是(    )

    A.甲 B.乙 C.丙 D.无法判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列事例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是(  )

    A.用声呐探测鱼群的位置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C.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D.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我们北方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房间下方,制冷用的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上方,这是因为(  )

    A.热空气密度小于冷空气密度,热空气向下流动

    B.热空气密度大于冷空气密度,热空气向下流动

    C.热空气密度小于冷空气密度,热空气向上流动

    D.热空气密度大于冷空气密度,热空气向上流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如图所示是在同一位置开始同向运动的甲、乙两物体路程S与时间t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物体同时开始运动

    B.以甲为参照物,乙可能是静止的

    C.甲、乙开始运动后,两物体相遇了两次

    D.在t=3s时,甲物体的运动速度为1m/s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实验题 共 4 题
  1. 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像(v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u表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该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被观察的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在____cm以内;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5cm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 ____、倒立实像;把物体从距凸透镜5cm处移动到距凸透镜32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将____(选填“变大”、“变小”、“先变小再变大”、“先变大再变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应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_____处,若发现指针指向分度盘右侧,此时他应向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端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如图甲所示,小明在调节天平平衡后,使用天平测量苹果质量时的情况,其中错误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

    (2)然后,小明再用托盘天平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请回答下面问题:

    ①不能将一枚大头针放到托盘天平上进行直接测量,原因是____________;

    ②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略偏于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接着的正确操作应该是(________)

    A.增加天平左盘大头针的数量

    B.减少天平左盘大头针的数量

    C.减少天平右盘中的砝码

    D.向右移动标尺上的游码

    ③测量多枚大头针质量, 当右盘中放一个20g和一个10g的砝码,游码移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天平平衡,若所测的大头针数量为400枚,则一枚大头针的质量约为____mg。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活动中,同学们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橡皮筋受到的拉力越大,橡皮筋的长度越长。根据这一现象,小明和小丽提出了各自的猜想(见图)。究竟谁的猜想正确呢?他们决定一起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要完成实验,除了需要一根橡皮筋、若干个相同的钩码、铁架台和细线外,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

    (2)小明和小丽的实验记录数据如表:

    1

    拉力(钩码总重)F/N

    0

    1.2

    2.4

    3.6

    4.8

    6.0

    2

    橡皮筋伸长的长度/cm

    0

    0.6

    1.2

    2.4

    3.0

    3

    橡皮筋的总长度L/cm

    5.6

    6.2

    6.8

    7.4

    8.0

    8.6

    ①没有挂钩码时,橡皮筋的长度L0=_______cm;

    ②请将表格中第2行的数据补充完整________;

    ③要判断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应对表格中的哪两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答:应对____ (选填序号)两行数据进行比较;

    ④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实验能初步验证谁的猜想是正确的?答:_____

    你是如何分析数据并做出此判断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小丽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如图所示,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____高度上;

    (2)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此像是倒立、____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若凸透镜位置不变,要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则蜡烛应向____移动,光屏应向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

    (3)实验中,小丽发现当蜡烛与凸透镜间距较近时,蜡烛不能在光屏上成像。此时,在凸透镜右侧通过透镜用眼观察蜡烛,会看到正立、_____的虚像。蜡烛成虚像时,物距减小,像距会随之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实验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可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向_____(填“上”或“下”)移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图题 共 1 题
  1. 在下图虚线框内画上适当的透镜。

    (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的密度实验中,甲、乙两同学各提出一套实验方案。甲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盐水体积,再测出余下盐水和烧杯的质量。乙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在烧杯中装入一些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你觉得谁的方案更好?请说明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计算题 共 3 题
  1. 现代社会汽车大量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车不能立即停止,驾驶员从发现前方道路有异常情况到立即刹车制动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汽车通过的距离叫反应距离。从操纵制动器,到汽车完全停止,汽车又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根据右表所给数据,求:

    (1)若汽车刹车前以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的反应距离是多少?

    (2)为避免与前车相撞,在正常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自己驾驶的汽车与前面车辆保持一定的距离,若汽车刹车前以108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这一距离至少要大于多少米?

    速度v/km·h-1

    反应时间t/s

    制动距离s/m

    36

    0.70

    4

    108

    0.90

    36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一质量为0.12kg的烧杯,按如图所示方式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在烧杯内装满水后,测得烧杯和水的总重量3N ,已知g取10N/kg,

    (1)求烧杯的最大容积;

    (2)若在烧杯内装满某种液体后,测得烧杯和这种液体的总重量为3.9N,则此液体的密度为多大;

    (3)在此空烧杯中装入一些金属小颗粒,测得烧杯和金属颗粒的总重量为9.1N。若再在这个瓶中装满第(2)问中的液体,此时瓶、金属颗粒和液体的总重量为10.3N,求金属颗粒的密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两相距为s的汽车,都以相同的速度v1在平直高速公路上同向运动,后车的超声定位器发出超声波信号到达前车并被反射回来,已知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v2。则从后车发出信号到收到回声过程中,求:

    (1)此过程所经历的时间;

    (2)此过程超声波传播的路程大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