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9 题,材料分析题 5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 题
  1. “包租公”、“包租婆”源于粤语,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出现的一批依靠房租收入为生的人群的称呼。这一群体的出现反映了我国

    A. 分配制度出现重大调整   B.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 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史记》载,“周公反政”时“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毋逸》”,会群臣于闳门,训《皇门》:“弗肯用先王之明刑”,将致臣属“非休(注:美)德以应”。这说明周初注重

    A. 重臣扩权震慑君王

    B. 劝诫君主勤政修德

    C. 宗亲定规凝聚族群

    D. 修德重刑推动法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9 题
  1. 文艺复兴名义上是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实际上是创造一种反对封建神权的新文化,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世界的主体。应该从神学教条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恢复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可见,人文主义之“新”的意义在于

    A. 奠定了近代人权的基础

    B. 有助于共和制取代君主制

    C. 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D. 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南北朝时期,夷夏之辨尤为激烈,南北方政权都以中国正统自居,讥讽斥责对方为“夷狄”、“僭伪”,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南北方

    A. 分裂对立势难消除

    B. 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C. 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D. 对社会安定的愿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罗马法规定,旅店主对旅客交其保管的财物,如果因盗窃而受损失,旅店主应承担赔偿责任,但如果因被抢劫而受损失,则不必承担赔偿责任。这表明罗马法

    A. 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B. 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C. 注重责任过失差异性

    D. 兼顾主客双方的权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北宋前期用“中书门下”(即政事堂)取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北宋中期元丰改制又恢复了三省六部制。后来三省体制逐步消亡,但独六部制一直为后世所沿袭。据此可知

    A. 北宋克服了前代中枢机构的弊端

    B. 三省六部制对中央官制影响较大

    C. 君主专制导致三省体制时存时亡

    D. 六部能有效协调中央各部门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国传统文人耻言营利,认为一涉及“经营”,就是对人格的一种贬损,而明朝王阳明基于“满大街都是圣人”,指出商人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更有一些士人以儒家理论去指导经商活动。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 传统四民观念的彻底崩溃

    B. 程朱理学官方正统地位的丧失

    C. 社会动荡士人谋生的艰难

    D. 经济发展促成社会观念的更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福州船政局创办经费47万两,初由清政府拨款,自1866年11月起经费常年由福建省提供。19世纪70年代初,由于经费困难,船政局一度拟制造商船供商人雇领租用,但被禁租。这反映出

    A. 专制政体不利于近代企业自主发展

    B. 经费不足是中国近代化的最大障碍

    C. 清政府的阻挠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

    D. 朝廷没有摆脱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53年1月,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宣布“一五”计划在教育方面的主要任务:搞好高等和中等技术院校的调整和管理,为经济建设培养必要的人才;促进中学发展,保证高等院校学生的质量和数量。这一任务

    A. 满足了经济恢复的人才需求

    B. 助推了国家工业战略的实施

    C. 促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 改变了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苏关系开始出现了一段波折,甚至一度爆发边境冲突。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歧,促使中国重新考虑与美国的外交策略,由此开始了中美之间全新的外交旅程。据此可知

    A. 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是美苏冷战的结果

    B.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之间持续对抗

    C. 中美关系的改善改变了冷战双方的实力对比

    D. 中国外交策略的调整加速了苏联解体的步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认为,在英国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英语也许是过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出口。但在近代英语中同时也汇集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印度以及非洲的词汇。这主要说明

    A. 英国文化殖民成效显著

    B. 世界文化交流具有互补性

    C. 英国语言具有先天优势

    D. 自由主义推动了社会进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5 题
  1. 它的签订,至少体现了三方面的意义:首先,制定了国际贸易活动的“行为准则”使国际贸易行为规范化、国际市场秩序化;其次,通过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限制非关税壁垒,奠定了国际自由贸易的基础;最后,充当国际“商务法庭”,发挥贸易仲裁作用。“它”是指

    A. 布雷顿森林体系

    B. 雅尔塔体系

    C.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 欧洲经济共同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学救国思潮,是一批深受西方科学影响的爱国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在对中国近百年来各种救国探索努力反思的基础上,倡导以西方的科学来拯救中国的一种爱国主义进步思潮。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即萌发了朦胧的科学救国思想。1915年,中国科学社的创立及其《科学》杂志的刊行,标志着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其内涵,是主张用西方的科学来拯救中国,即用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精神来改造中国,以真正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其核心,是以提倡科学为救国的根本武器,科学是最高层面的;其外延,是以翻译西方科学著作、进行科学教育、创办报刊、应用科学与实业结合、创立科学团体和学会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等为途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救国思想的宣传和实践;其主要宣传机构是中国科学社;其主要宣传刊物是《科学》柰志。科学救国思潮的兴起,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变革和近代化进程。

    ——摘编自朱华《中国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兴起新论》

    材料二  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指出:“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将科学技术向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把“科教兴国”列为基本国策。

    ——摘编自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科学救国思潮形成的背景,并予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科学救国到当代的“科教兴国”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李唐起自关中,唐政权中关陇士族最强,左右着唐初的政局。江左和代北士族,至唐朝已经没落;以崔、卢、郑、李、王为首的山东士族,虽经农民战争打击,但根深蒂固,到唐朝时,仍有一定势力。唐太宗的大臣房玄龄、魏徵、李勛都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山东士族依然保留着他们的社会地位。士族势力的强大,对皇权不利,唐太宗尤其不能容忍山东士族凌驾于自己所属的关陇士族之上。为此,他命高士廉等刊正姓氏,修撰《氏族志》。并指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新修订的《氏族志》“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基本贯彻了唐太宗的指示,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

    唐太宗修撰的《氏族志》,打破了以往纯以郡作为门第等差的传统,至于划分门第等级的标准,更不考虑过去做官的情况,只看在唐朝的它爵高下。通过修《氏族志》,使一部分做官的庶族地主取得了士族身份,没落门阀士族受到进一步打击,只有关陇士族大致保持了旧日地位。唐太宗达到了扶植庶族地主、压抑阀士族,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目的,并为30年后颁布《姓氏录》,彻底否定传统的门阀制度打下基础。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时期修撰《氏族志》的原因和做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时期修撰《氏族志》的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0年7月底,德国秘密制定侵略苏联约计划……如何摆脱来自日本的威胁,重新成为苏联必须重点考虑的外交问题……1940年7月,日本大本营与政府联席会议通过了《适应世界形势演变处理时局纲要》,规定调整苏日关系以适应南进之需。1941年4月13日,苏联、日本达成了《苏日中立条约》。该条约除了肯定双方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在一方与第三国发生军事冲突时保持中立以外,还特别声明:“日本须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即外蒙古的领上完整和不可侵犯;苏联须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中国自然成为这两个国家相互妥协的最直接受害者……但由于国际形势并未按苏联领导人的意志发展,苏联对华援助并未停止,苏德战争爆发。该条约稳定了苏联的东部边界,但激化了美、英两国同日本的矛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日战争的外援主要依赖美、英两国。

    ——据李嘉谷《论〈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抗战的实际影响》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饱受大萧条痛苦的北美产业工人和知识分子对“苏联经济奇迹”产生强烈的好感和好奇,白求恩出于对全民医疗体制的向往……白求恩的苏联之行实际上是走马观花,加上他又是个主观色彩强烈的人,这个所谓的“苏联医保奇迹”,与其说是现实,毋宁说是他本人理想的折射……不过,在这一时期,他加入了加拿大共产党,次年,一个证明他是“国际主义者”的机会到来了:西班牙内战爆发,46岁的白求恩放弃在加拿大的一切,立下遗嘱,踏上奔赴西班牙的征程,理由是“如果不趁还能制止时制止(法西斯主义),世界将被变成一个屠宰场”,这是一个带有浓厚第三国际20世纪30年代前期色彩的宣言。在西班牙,他努力救死扶伤……1937年6月6日,他动身回国,试图“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但就在巡回演讲过程中,他得悉中国的全民族抗战爆发,于是在1938年1月2日从温哥华启程前往中国,23日飞抵当时尚未陷落的抗战大本营汉口;2月22日,他离开汉口奔赴延安,后转赴晋察冀边区,开始了一段中国人非常熟悉但加拿大人非常陌生的新生活。从那时起,直到1939年11月12日去世,白求恩都充分表现出一个国际主义者的姿态。他和毛泽东交谈,给毛泽东写信,向聂荣臻提出各种专业性建议……

    ——摘编自《重新认识白求恩:从放荡不羁到“纯粹的人”》

    (1)根据材料,指出白求恩作为“国际主义者”的主张和实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白求恩的历史功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电影《摩登时代》于1936年在美国上映,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电影梗概如下:二十年代的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人受尽压榨,成为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查理(查理·卓别林饰)是摩登时代大工厂中的一个流水线工人,他在单调而又疯狂的机械劳动下精神失常,被送进医院。出院后,失了业的查理阴差阳错地被当成罢工首领抓进了监狱。出狱后,路遇一个流浪女,从此与其患难与共,勇敢面对人生。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电影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