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出现了70多家边界线电影院,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 银幕上美苏的文化交流

    B. 东西柏林间的文化共建

    C. 冷战下特殊的文化战争

    D. 传媒领域中的文化认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05年,纽约州限定面包工人最高工时的法律被联邦最高法院裁定违宪无效,理由是该法破坏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契约自由”。该判决结果在30年代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最终被联邦最高法院在1937年的新判例中推翻。这反映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A. 对立法机构的制衡逐渐减弱

    B. 对宪法的解释受时代背景影响

    C. 逐渐代表底层劳动者的利益

    D. 对案件的审判取决于民意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雅典议事会议员起初经选举产生且无薪,由第三等级以上公民担任。伯利克里时期,此公职对全体公民开放。公元前450年后,议事会议员由抽签产生并给付生活费。这说明雅典

    A. 重视公民公平参政

    B. 议事会职权的下降

    C. 政治机构人员众多

    D. 民主已发展到顶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秦和西汉时期郡守拥有行政处置、赏罚、司法、监察和财权。如果因事发兵,须有皇帝虎符。东汉初郡守有了发兵、领兵之权,后来更增加了募兵权。这反映出

    A. 专制皇权逐渐削弱

    B.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C. 郡县制度遭到破坏

    D. 汉代出现割据隐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五四运动后,许多并非共产主义者的报刊也用相当大的篇幅讨论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以见好于读者。这体现了

    A. 社会主义的影响力较大

    B. 新文化阵营出现分化

    C. 马克思主义被普遍接受

    D. 十月革命道路成必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这表明元朝时

    A. 科举制度稳定发展

    B. 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C. 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

    D. 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38年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发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中写道:“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人口,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这一认识

    A. 反映出全民族抗战局面即将形成

    B. 扭转了中国在抗战中的不利局面

    C. 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民族认同感

    D. 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表是史籍中有关先秦时期的一些言论。据此可知,先秦时期

    言论

    出处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孟子》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之治薄。”

    《墨子》

    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

    《吕氏春秋》

    A. 儒家的仁政思想被广泛传播

    B. 诸子已意识到对人培养的重要性

    C. 国君重视不拘一格选用人才

    D. 统治者恪守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北宋时,商税额在三万贯以上的城市有三十九个。这些城市没有一个不是“州”的治所所在,其中还有很多是“路”的首府。这说明

    A. 北宋统治者奉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 商品经济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C. 商品经济发展需政治权力作为庇护

    D. 政治中心有发展商品经济的优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洋务运动早期,洋务派主要借助国家资金发展工业,到了晚期洋务派则转向了发挥私人资本和企业家的作用而着重发展轻工业。这一转变反映了

    A. 市场竞争意识进步增强

    B. 工业化主导力量发生转移

    C. 实业救国的理念开始践行

    D. 民族工业已形成完整体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为我国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变化统计图。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A.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 工业生产技术发展

    C.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D. 居民消费结构完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巴尔扎克的小说《古物陈列室》以19世纪的法国为背景,描绘了一位迂腐的侯爵希望儿子能谋取功名,但这个花花公子却挥霍无度,甚至被人利用,将整个家族置于破产和名声扫地的险境。该作品

    A. 抨击了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

    B. 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

    C. 揭露了封建贵族灭亡的必然

    D. 讽刺了贵族阶级的唯利是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在大西洋的一艘军舰上举行了一次会谈,并于8月14日发表了《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联合宣言》,即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宣言提出了对德战争的目的以及战后世界的结构所赖以建立的一系列进步和民主原则。宪章表达了英、美两国对于摧毁纳粹暴政的坚强决心,对于鼓舞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决心、对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都具有积极作用。宪章发表后,苏联于9月24日正式声明,基本同意宪章原则。在大西洋会谈期间,罗斯福和丘吉尔还讨论了对苏援助问题。根据英美建议,美、英、苏三国于1941年9月底至10月初举行了莫斯科会议,会议达成了对苏援助的县体方案,使三国之间的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美两国首脑进行大两洋会谈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美两国首脑大西洋会谈的历史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54年第一次英荷战争结束后,英国逐渐摆脱荷兰人对茶叶贸易的垄断。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当时,在英国,每磅茶叶售价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入。后来,当茶开始向更广泛的人群普及时,有人指责饮茶败坏世风,无益健康。1774年,茶叶成为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购买的最主要商品,茶叶走私贸易亦非常盛行。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茶饮有害的说法渐渐消失。因为廉价而又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与此同时,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入的英国产品却打不开销路,英国的贸易逆差在继续扩大。英国人甚至担心:到哪儿去弄那么多的银子从中国购买茶。一方面,英国不断提高对中国茶叶的关税,另一方面,英国人于1851年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在印度和锡兰大面积种植。

    当时,中国的茶叶的经营方法是个体茶农采制小量茶叶,然后运往各处叫卖几天;茶商各谋各业,且股本无多,不能购置先进设备。而在英印政府和民间资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通过改进生产技术、管理方法和采用最新机器等手段,印度茶叶种植事业得以迅速发展。英国茶叶市场逐渐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周重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茶业演变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印茶业兴衰原因及其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吸取苏联的经验,颁布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对企业职工的医疗、养老、生育保险方面都做了细致的安排,有统一的待遇标准并进行统一管理。这是我国第一次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为195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全国统一的保险条例颁布之前,东北共有79.6万名职工参加了该保险。1982年,东北部分城市开始试行合同制工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借鉴了东北地区的改革成果,决定实行劳动合同制,合同工的养老保险实行社会化统筹,费用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同时探索替代公费医疗的改革办法,这是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重大变化。

    ——摘编自邵汉明等《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建设》

    (1)根据材料,概括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范仲淹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的倡导者之一,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其中多有寄寓深远、脍炙人口的佳作传世。他主张诗文创作要“文以载道”,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庆历六年(1046),他撰写的《岳阳楼记》表达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宽阔胸怀,其中有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之语。范仲淹一生热心于教育,足迹所至,广为兴学。他曾在兴化、睦州、苏州、饶州等许多地方建立学宮,多次聘请和荐举著名学者孙复、胡瑗等到中央和地方任教。范仲淹还十分爱惜人才,尽最大力量发现、培养和保护人才。著名的政治家富弼、军事家狄青、教育家孙复、哲学家张载等都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范仲淹的文学创作主张。

    (2)根据材料,指出范仲淹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常见人名

    古代中国

    福、禄、贵、寿、荣、千秋、延年、延龄、松龄、安、宁、和、顺、富、仁、义、信、忠、孝、德、修、文、武、贤等;

    20世纪50年代到

    60年代中期

    建国、建军、和平、爱华、国华、建民、国强、新民、新华、抗美、保国、卫国、跃进、超英、超美、红专等;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卫东、卫红、向东、文革、红卫、卫兵武、爱武等;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波、涛、浪、飞、海、宇、彬、斌、博、璐、鑫、琳、颖、捷、睿、静、洁、莹、晨、露、晓、雪等。

    ——摘编自张书岩《从人名看50年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