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成书于战国晚期的《竹书纪年》,原书亡佚,后经清代学者辑佚整理成书。书中不少记载与正史不同,如“舜因尧于平阳,取之帝位”,与《史记》所记载的禅让制完全不同。对此,以下说法准确的是

    A. 成书更早的《竹书纪年》可信度更高

    B. 大量采用一手史料的《史记》更可信

    C. 综合多种史料记载即可确认历史真相

    D. 不同的历史记述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以下史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最准确的是

    选项

    史料

    结论

    A

    在殷墟的考古发掘中,一个坑内集中出土了1000多把石刀,另一个坑内集中出土了440多件石镰

    商朝农业生产存在集体耕作形式

    B

    《易传》:“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

    儒家伦理思想长期影响古代商业发展

    C

    《孟子·滕文公上》:“方里面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西周井田制度包含了普遍的土地私有制

    D

    《商君书·星令》:“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

    重农抑商的目的是富国强兵

    A. A

    B. B

    C. C

    D.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神宗熙宁年间大臣曾布说过这样一番话:“古者乡田同井,人皆安土重迁,流之远方,无所资给,徒隶困辱,以至终身;近世之民,轻去乡土,转徙四方,固不为患。”以下对材料所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 宋朝土地兼并剧烈导致农民被迫转徙四方

    B. 宋朝政府改变社会治理方式鼓励人口流动

    C. 人口流动频繁与宋朝商业的繁荣密切相关

    D. 租佃制的发展使宋朝人乡土观念日益淡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宋太宗认为老子的学说极有助于治国;司马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著名士人均有道号,并以之为高雅。这种现象主要说明

    A. 北宋以道教为治国理论

    B. 道教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C. 实现儒学复兴任务艰巨

    D. 儒学理论需加强思辨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786年在巴黎出版的《中国人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等的研究报告》第11卷中,几乎仅收录关于可能会使商人感兴趣的资源,如硼砂、褐煤、水银以及产毛动物等的报告。这主要表明

    A. 工业革命对原料的需求

    B. 欧洲希望全面了解中国

    C. 中西方的交往日益频繁

    D. 欧洲对中国文化的钦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胡适、鲁迅作为白话文的倡导者,都对中国古典小说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并且用现代的观点、科学的方法重新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这说明二人

    A. 致力于批判封建传统文学

    B. 对传统文化有传承和创新

    C. 充分肯定了白话文的价值

    D.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27年的大动乱,没有降低马克思主义的声望。…….错误的政治方针,实际上反映了错误的‘革命理论’。这更促使人坚信,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革命就会向前发展。”这反映了

    A. 国民革命的失败源于错误的政治方针

    B. 陈独秀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错误

    C. 探索适合国情的革命理论的现实基础

    D. 急功近利的情绪导致了“左”倾错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2010年,中国各职业受教育年限最高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约为13.4年,其次是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为12.5年,受教育年限最低的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7年。对上述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B. 区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受教育年限的差异

    C. 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合理导致了阶层固化

    D. 受教育水平的不同一定程度上阻滞社会流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十二铜表法》颁布后,“有了成文法典判定惩罚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从此之后“量刑定罪都有章可循”。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 取消贵族的司法特权

    B. 有效保护了平民利益

    C. 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D. 受自然法理念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7世纪,英国在北美建立了永久殖民地。与西班牙和法国殖民地不同的是,英国殖民地的皇家总督缺乏广泛的官僚式管理,而前者的皇家总督则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庞大官僚机构。英国对北美的这种管理方式

    A. 使北美殖民地形成自治的传统

    B. 导致北美殖民地爆发独立战争

    C. 源自英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完善

    D. 有效保障了英国在北美的利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这样描述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在现代科学理论还没有发展以前人们就相信科学可能成立的信念,是不知不觉从中世纪神学中导引出来的。”这表明

    A. 中世纪神学蕴含了近代自然科学理论

    B. 近代科学的研究目的是证明神学理论

    C. 神学与近代科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D. 神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科学诞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据联合国有关材料,1981年发展中国家出口为6207亿美元,1986年降为4975亿类元,减少了20%;发达国家的出口,1981年为11982亿美元,1988年增至19283亿美元,增加了61%。这主要说明

    A. 贸易自由化加剧了国家间的利益失衡

    B. 亟待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C. 经济全球化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

    D.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进程中最大受益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初,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在南洋和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创办了60余种近代中、外文报刊。这些报刊在名称上多使用“传”“纪”“说”“谈”而不使用“报”,带有中国传统报刊的原始形态以迎合中国读者。从内容上看,1840年以前创办的报刊多宣传基督教义,鼓吹万国一方,以消除中国人的戒心。1840年以后的报刊则致力于消弭中国人因鸦片战争而生的对外仇恨心理,鼓吹中外通商、友好,一些报刊也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知识,而更多的报刊则以世界观念冲击中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大力传播西方文明。这既反映了中国由封建帝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也反映了传统中国正面临西学东来的冲击。

    ——摘编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材料二  伏尔奉认为,自然赋予了每个人自由的权利,其中言论出版自由是其他一切自由的保证。……1789年5月至1792年8月,法国新闻出版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期。据统计,从1788年7月到9月间共出版政论小册子达300多种,平均每月100多种,远超之前的水平。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报刊纷纷创刊,成为重要的宣传工具。这一时期的报刊主要是政治性报刊,革命派的占绝大多数。它们反对僧侣贵族统治,宣传第三等级的革命要求,并同保皇派报刊展开激烈论战,推动了革命的发展。1791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1791年宪法》,重申了言论出版自由,这更促进了新闻出版业的迅速发展。

    ——摘编自陈淑荣《法国大众传媒实现的艰难历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近代中法两国报刊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近代中国与法国报刊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法国报刊业发展相对于中国的有利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国眸)

    材料  1760年,德意志内部的奥地利邦国在女王玛丽一泰蕾西娅的领导下开始进行改革。她改革的核心是加强中央权力,恢复奥地利在德意志帝国的领导地位和在国际上的强国地位。女王试图确立一种被历史学家称为启蒙专制主义的统治,其内涵就是集中权力于君主,通过君主实现国家统一;清除贵族统治,对农奴制经济和土地制度进行改革;推动科学文化的繁荣。一句话就是利用政府力量推动国家走向富强。但是女王深知,国家富强的根本障碍,一个是存在多民族的矛盾,另一个是封建贵族政治及其基础农奴制的强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缓慢,因此反对激烈的社会变革,防止带来社会动荡。女王特别强调在保持内部各民族之间的均势和内部各等级之间的均势前提下,和平地达到目的。因此在涉及奥地利的基本社会问题:土地问题和农奴制问题时,女王的改革停滞不前。终女王一生,未能提出废除农奴制的土地改革。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玛丽泰蕾西娅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析玛丽泰蕾西娅改革的历史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和主权问题虽然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但美国拒绝在《日内瓦协议》上签字,并从其全球战略出发,力图取代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地位,由此引发了三国的抗美救国战争。

    1955年10月,美国支持吴庭艳上台,在越南南方成立“越南共和国”,大肆迫害前抗战人员。1960年12月,南方各爱国政党、群众团体、教派和各民族代表举行会议,成立“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越共成为该阵线的核心力量。1961年2月,又建立了统一的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装力量。1961年5月,美国向越南派出第一批特种部队,发动所谓“特种战争”,即美国出钱、出枪、出顾问,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战争。越南军民用游击战予以反击,城镇居民也开展大规模的反美政治运动,致使南越政权陷入危机,内讧加深。1964年初,“特种战争”宣告破产。美国约翰逊总统上台后,企图用“逐步升级”战略取代“特种战争”战略,以挽救败局。从1965年起,美国派地面部队直接投入越南南方战场。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在战场上逐步陷入被动防御状态。1968年5月,美国代表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代表开始在巴黎举行会谈。尼克松总统上台后,进一步调整对越政策。1969年6月,美国开始从越南撤军,由南越总统阮文绍维持残局。1973年1月27日,美国在巴黎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1976年7月,越南实现全国统一。

    ——摘编自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00~2000)》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对越南战略的阶段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从越南撤军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将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给了魏默深。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

    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公无疑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

    ——摘编自蒋廷黻《半新不旧不中用》

    (1)根据材料,概括林则徐学习西方的成就和局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林则徐不肯公开提倡改革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19世纪,面对“大航海”“大工业”的潮流,明清王朝固守传统外贸格局,渐趋闭关锁国,为近代的衰败、层辱埋下隐忧。然而,明清对外贸易政策所蕴含的“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等合理成分,仍不失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全球化日新月异的今天,重显其时代价值。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近现代史的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