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以上表述主要肯定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   )

    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题文)《元史》记载,1278年诏谕福建行省:“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由材料能够直接得出

    A. 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兴盛

    B. 周边各国非常崇尚中华文明

    C. 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

    D. 当时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中规定:“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和解即通过支付一定的经济赔偿解决争端)的,他人亦得以同态复仇而毁伤其形体。”查士丁尼《法学总论》规定取消同态复仇,无论是较重的或较轻的侵害,一律改为罚金制裁。这种变化反映罗马法律

    A. 由习惯法向成文法演变

    B. 由公民法向万民法演变

    C. 由野蛮习惯向文明演变

    D. 从不公平向公平的演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对于光荣革命,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建立了一种新型君主制;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宫廷政变;还有人认为它是荷兰执政篡夺英国王位而策划的阴谋。以上分歧的焦点在于光荣革命是否

    A. 实现了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妥协

    B. 造成了英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变化

    C. 保持了英国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

    D. 推翻了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台湾学者许悼云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该论断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君主专制和官员任期制相结合

    C. 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

    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战国后期,齐国“稷下学派”讨论的主题涉及“德、礼、法”,秦国的“吕不韦门客集团”讨论的主题涉及“德、礼、法、术、孝、义”。这说明当时

    A. 文化领域出现“百家合流”趋势

    B. 道家学派已经湮没失传

    C. 官方主导了“百家争鸣”的方向

    D. 儒家内部存在严重分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梭伦改革前,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要求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的派别依次是

    ①平原派

    ②山地派

    ③海岸派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③①

    D. ②①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A. 铁器和牛耕逐渐推广

    B. 水利工程的兴建

    C. 私田荒地的开垦

    D. 井田制逐渐瓦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47年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写道“孔子是文雅的君子,墨子是战斗的传教士”,这种认识主要基于:

    A. 二者对待周礼的态度

    B. 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C. 孔、墨的生活背景差异

    D. 思想是否顺应社会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唐代科举考试时,应试人往往先带着平日诗文著作晋谒中央长官中之为当时所重者;若果才华出众,中央长官先为揄扬或推荐,则到考试发榜之日定可录取。这表明唐代科举:

    A. 缺乏公平竞争的机制

    B. 带有汉代察举的痕迹

    C. 受到社会舆论的左右

    D. 注重考生的文化水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唐代宗李豫开始以宦官充当“内枢密使”参与国家政事,到五代时一度形成枢密院总揽机要的局面;宋初形成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大权的二府制度。由此可知宋初:

    A. 分散了宰相的权力

    B. 削弱了枢密使权力

    C. 继承了三省六部制

    D. 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是战国水利工程图。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秦“渠就……,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水利兴修影响地方治理

    B. 区域位置决定经济水平

    C. 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

    D.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50年,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随后,根据“整理已通行的简体字,必要时根据简化规律适当补充”的原则,编制了《常用简体字登记表》,又广泛征求意见,在“述而不作”的原则下,1951年拟出《第一批简化字表》。1952年设立汉字整理组,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专门搜集草书简体字资料并研究规律,对常用字简化,同时精简字数。1953年拟出《常用汉字简化表》第二稿,此后专家们根据简化偏旁的方法扩大简化字数量。1954年《常用汉字简化表》第三稿拟出,但由于简化字太多,出版印刷部门不适应。在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简化汉字方案》最终在1956年在国务院会议通过并向全国推广。1977年又提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并在次年向全国推行,但是由于违背了汉字简化规律等原因遭到广泛反对而失败。

    ——摘编自陈建伟《建国后的两次汉字简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第一次汉字简化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新中国的第一次汉字简化改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投奔他们.成为坞堡中的一员。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坞堡,被迫承认坞堡组织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有许多的弊端,宗主往往隐冒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借此逃避赋役。

    材料二:车驾南伐……自发都至于洛阳,霖雨不霁,仍诏六军发轸(即车)。高祖戎服执鞭,御马而出,拜臣起颡于马首之前……高祖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动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欲班师无以垂之千载……若不南銮,即当移都于此,光宅土中(指建都洛阳)机亦时矣,王公等以为如何?议之所决,不得旋踵,欲迁者左,不欲者右。”……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可知,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该制度的推行有何危害?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何关系?

    (2)材料二反映了那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高祖采取了什么策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7世纪的中国和英国在政治领域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目录(部分)

    材料三: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明朝政治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

    (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英国君主制的变化历程,分析“光荣革命”的影响。

    (3)综合试题所有信息,概述17世纪中英在政治领域的不同发展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