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材料作文 1 题,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选择题 7 题,情景默写 1 题,其他题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语言应用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9月初,央视一档给中小学生看的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引起国人的不满。制片方邀请了不少青少年偶像明星,其中不少人,或涂脂抹粉,或翘起兰花指,或曲发细腰,成为相当一部分观众的吐槽对象,被冠以“娘炮”之称。

    材料二

    12月8日,零下10度,北京奥体公园,15名小学生头顶印有“男子汉”字样的黑色发带,在5名教育机构老师的率领下,赤膊冲向一公里外的终点线。对此,部分质疑者对孩子的健康安全感到担忧。

    材料三

    9月7日,人民日报评论发表《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认为关注男性气质的构建,更应该发扬内在的勇气、坚强和担当等诸多品质。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②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曾任过监察御史,当时元稹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②郢:今湖北荆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交代璧竹鞭是用深林中绿如碧玉的竹子制作的,异常名贵,作者十分喜爱。

    B. 颔联写出作者看到竹鞭后心情非常激动,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

    C. 尾联用竹鞭“策马”“敲镫”等动作,传达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丰富了诗的意蕴。

    D. 全诗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写竹鞭,酬友人,抒己志,感情真挚。

    2.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2.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和伦理、经济等概念不一样,美更多涉及人对事物的情感评价,而且这种评价均趋于正面。以此为背景,审美的超功利性促进人追求雅化生活并对生活抱理想态度,这些都天然地通向一种健康、乐观、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就是说,审美不是道德,但它却天然孕育并涵养着道德。

    中国传统文明萌芽于上古时期的巫史传统,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上古的“巫”并没有发展出对后世文明产生强大统摄作用的宗教,而是显现出更理智清明的特点。这一特点的表现就是以美善相济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念的确立始于西周时期周公的制礼作乐。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善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降,中国儒家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

    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基于这种看法,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

    当代的儒家伦理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将中国儒家关于美、德关系的看法限定在个体化的人性养成方面,但事实上,它却具有家国天下的广远视野。按《诗经·泮水》等文献,起码在春秋时期,中国即存在完整的国家礼乐教育体系,天子有辟雍,诸侯有泮宫,民间有痒序。宋元以降,借助话本和曲艺等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礼乐精神更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弘扬。

    要而言之,在中国古代,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就是人对事物的正面情感评价,促进人对生活抱理想态度,拥有健康、高尚情操。

    B.以美善相济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明优于西方文明的典型表现。

    C.孔子指出美善差异及美对善的生成与涵养,孟子则正好相反,强调善向美的生成。

    D.美介入道德教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既立于个体又面向群体和国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从概念入手阐释了美与德的基本关系,再放入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具体分析。

    B.文章引用《论语》《诗经》等文献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善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

    C.文章分析美与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相融又有差异的特点时,层次清晰且具辩证性。

    D.文章认为审美不是道德,却能孕育并涵养道德,这是论述美与善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儒家看来,美是源发意义上人性向善的内部动因,也是道德外化的形式。

    B.所谓以美储善,是基于美与善的差异而提出,指通过美来生发、涵养人性中的善。

    C.中国传统儒家推行礼乐教育,就是利用了美对人性之善的滋养和化育作用。

    D.通过美育达成由美向德的生成,革除国民教育弊端,国家道德建设将行稳致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7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面对两个大国之间全面且复杂的关系,我们不能幻想两国关系发展会一帆风顺,但也不能对正在发生的新变化   

    过去一年,中美关系的紧张气氛从贸易外溢对其他领域。有人认为,美国对华看法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如何管理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大国,探索新的共处之道.成为两国面对的共同挑战。美国进行任何调整都会需要一段时间,这一点    。在这个过程中,中美不可避免会出现摩擦甚至对抗,但双方应避免全面对抗情况的发生。

    从2018年3月到现在,中方既没有因为对方的霸凌而失去理智,更没有因史无前例的贸易摩擦规模而    。最近,中美关系出现了转圜。美方暂停了原先的加税节奏,中方临时降低了美国汽车的进口关税,但是,考虑到过去9个多月美方在谈判中表现出的反复无常,我们仍不能    。面对贸易摩擦,我们有底气。我们有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积累的竖实基础,有13亿多人口的内需市场,搞好对美关系确实非常重要,(   );但更重要的,还是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1.依次填入文屮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熟视无睹   毋庸置疑   惊慌失措   掉以轻心

    B.置若罔闻   毋庸罝疑   手足无措   漫不经心

    C.熟视无睹   毋庸讳言   手足无措   掉以轻心

    D.置若罔闻   毋庸讳言   惊慌失措   漫不经心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何管理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探寻新的共处之道,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B.如何处理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大国之间的关系,探索新的共处之道,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C.如何管理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大国之间的关系,寻找新的共处之道,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D.如何处理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大国之间的关系,摸索新的共处之道,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也希望对话磋商,以最大的诚意来解决分歧

    B.中国也想要解决分歧,于是以最大的诚意希望对话磋商

    C.中国也确实拿出了最大诚意,希望通过对话磋商解决分歧

    D.中国也确实在解决分歧,并以最大的诚意希望对话磋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马童面之   ②直夜溃围南出   ③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庄公寤生,惊姜氏  ⑥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⑦不能恃无功之尊  ⑧秦师遂东

    A.①③⑥⑧/②⑤/④⑦ B.①⑦/②/③/④⑥⑧/⑤

    C.①③⑤/②④⑥⑧/⑦ D.①③/②⑥/④⑦/⑤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劳师以袭远             必以长安君为质

    B.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C.谁得而族灭也            骊山北构而西折

    D.其是之谓乎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最佳的一组是(  )

    A.①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② 不忍杀之,以赐公

    B.① 敢问何谓也               ②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C.① 日食饮得无衰乎             ② 年几何矣

    D.① 然今卒困于此              ② 吾闻汉购我头金千斤,邑万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是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B.爵,在文中指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周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制度,爵称和爵位制度虽然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C.“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有时也指宦官,又称阉人、内官、内臣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禁中,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C.赠,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D.“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

    B.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帝后之死曰崩,诸侯、太子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卒,庶人之死曰不禄。

    C.殿下是汉代对仅次于天子的诸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从三国开始,皇太后、皇后也称殿下。唐以后皇太子、皇太后、皇后、诸侯王为殿下。

    D.古称父母为高堂,称妻父为泰山,对已故父亲的敬称为先考、先君子,对已故母亲的敬称为先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官赋》中,杜牧说“________”,认为秦国亡于自身,随后又指出这类历史悲剧一再重演的原因是“________”。

    (2)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就是化用《湘夫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

    (3)《书愤》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注重他的精神品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1 题
  1. 解释下列加横线字词的意思

    (1)若潜以来,国可得也:_____________

    (2)蹇叔之子师:_____________

    (3)命子封车二百乘以伐京:_____________

    (4)孝子不,永锡尔类:_____________

    (5)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_____________

    (6)不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_____________

    (7)项王乃复兵而东:_____________

    (8)籍不愧于心乎:_____________

    (9)六王毕,四海:_____________

    (10)后人哀之而不之:_____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馥宇元颖,沛国相人也。建安初,说袁术将戚寄、秦翊,使率众与俱诣太祖。太祖悦之,司徒辟为掾。后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述攻杀扬州刺史严象,庐江梅乾、雷绪等聚众数万在江、淮间,郡县残破。太祖方有袁绍之难,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建立州治,南怀乾、绪。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建安十三年卒,扬州士民追思之。

    馥子靖,黄初中,出为河南尹。为政初虽如碎密,终于百姓便之,有馥遗风。后迁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遂开拓边守,屯据险要;又修广戾陵渠大堨,水溉灌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嘉平六年卒。

    靖子弘,累迁宁朔将军。太安中,张昌作乱,以弘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弘遣南蛮长史陶侃为大都护,牙门将皮初为都战帅,进据襄阳。侃、初等累战破昌,昌惧而逃,其众悉降,荆土平。时荆部守宰多阙,弘请补选,帝从之。弘乃叙功铨德,随才补授,为论者所称。弘于是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岁用有年。陈敏寇扬州,引兵欲西上,弘乃解南蛮以授蒋超,统江夏太守陶侃、武陵太守苗光,以大众屯于夏口;又遣何松领建平、宜都、襄阳三郡兵屯巴东;又加南平太守应詹督三郡水军继蒋超。侃与敏同郡,又同岁举吏。或有间侃者,侃遣子为质,弘遣之曰:“匹夫之交尚不负心,况大丈夫乎!”乃以侃为前锋督护,委以讨敏之任。敏竟不敢窥境,时人莫不称善。弘卒于襄阳,士女嗟痛,若丧所亲矣。

    (摘编自《三国志》和《晋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B.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C.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D.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县,是古代两级行政单位。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成若干郡,郡以下置县。

    B.三更种稻,是我国古代农业中分区休耕的轮作方法;文中的“三更”指轮作三次。

    C.守宰,泛指各级官员,文中“守”是州府地方长官,“宰”是辅佐国君的百官之长。

    D.丈夫,古代泛指成年男子,因为其身高依古制约合一丈;亦指英武有志节的男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馥为政安民有法,教化百姓。他临危受命出任扬州刺史时,大行恩化,流民归集;兴修水利,兴校屯田,富民有法,施以教化,百姓乐其政。

    B.刘靖为政以民为本,便民利民。他出任河南尹一职时,为政便利百处;做镇北将军时,既屯边据险,又重视农业,兴修水利,而使得边民获利。

    C.刘弘平乱精于军事,用人不疑。张昌作乱时,他重用陶侃和皮初,进据襄阳,收复荆州;陈敏进犯后,他调兵遣将,精心布局,终将陈敏击退。

    D.刘氏祖孙三代为官,有所传承。刘馥为政,大行恩化,深受百姓爱戴:刘靖以民为本,有刘馥遗风;刘弘重视农业,宽刑减赋,百姓连年丰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建立州治,南怀乾、绪。

    (2)弘乃叙功铨德,随才补授,为论者所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下面是某人发给朋友的一则手机短信中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其中四处并修改。

    我于昨晚得知家母重病住院、急需手术、资金不足的消息。甚为挂念。现承蒙×××捎去5000元,以尽绵薄之力,请务必领受;他日抽闲我定当莅临医院探望。祝愿老人家病体早日康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