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3 题,选择题 1 题,null 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9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3 题
  1. 据《革命逸史》中记载,维新派的激进分子秦力山曾在义和团运动期间,只身赴天津求见义和团掌拳大师兄,痛陈变法之利害,结果被义和团斥为“二毛子”(清末称为洋人办事的中国人)。这反映出

    A. 义和团对清政府革新失去信心

    B. 普通群众缺乏国家意识

    C. 西学东渐遭到底层民众的抵制

    D. 维新派注重发动民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呐喊,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我们虽赞成他们的主义,却不曾活动,他们也不用我们的活动。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可见,辛亥革命

    A. 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B. 推翻了多年的封建制度

    C. 极大地提高了国民意识

    D. 思想启蒙有一定成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士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门户开放“只是一项原则宣言,美国既不打、也没有力量强制推行。但奇怪的是,在宣布这项政策后,其他各国瓜分中国的趋势确实缓和了下来,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 清政府对义和团由扶持到绞杀

    B. 美国的军事威慑迫使各国让步

    C. 列强希望清政府平稳的推行改革

    D. 列强在华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认为:“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B. 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

    C. 中国社会结构没有重新分化组合

    D. 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各自的代理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在二十世纪中国,西方因其帝国主义侵略行径而受到仇视,又因其掌握聚集财富和增强国力的秘密而受到推崇,这样一来,同时攻击西方侵略行径及其近代化秘密的义和团,有时大受称赞,有时则遭到痛斥。”对义和团的不同评价说明

    A. 义和团的行为自相矛盾

    B. 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

    C. 史学研究难以获取真相

    D. 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 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 强化君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 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 秦朝的三公九卿

    B. 汉朝的“中朝”

    C. 隋唐的三省六部

    D. 宋朝的枢密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罗马帝国内贸易商品包括食品和原料,如埃及和西西里的谷物,高卢、小亚细亚和叙利亚的酒,埃及和小亚细亚的羊毛和麻等,西班牙、高卢、腓尼基的织物和玻璃器皿,以及小亚细亚、埃及和非洲的奴隶等。在上述状况影响下,罗马法律的发展

    A. 促进了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

    B. 产生了适用于罗马所有自由民的法律

    C. 开始了从习惯法向成文法过渡

    D. 形成了调节平民贵族之间关系的法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880年7月14日,法国庆祝第一个国庆日:到处栽种自由树;各种共和雕像在城市、农村出现;共和政府在各地燃放烟花;并在各大城市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国庆日成为一个全民性的大节日。这说明

    A. 政府通过仪式化塑造共和文化

    B. 法国的共和政体得到了巩固

    C. 广大民众获得参与政治的权利

    D. 民主共和制在法国最终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北宋初年平定南方诸国后,在当地各州命节度使只负责其驻节所在州的政事,其藩镇境内余州皆直隶朝廷,由朝廷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这一举措

    A. 缩减了节度使的行政权力

    B. 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C. 确保了中央对诸州的控制

    D.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喜剧在古希腊早期即已出现,在很长的时间内,它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喜剧在城邦的节日仪式出现并且发展壮大,政府元首和政府重要部门都是其驳斥和奚落的目标。这表明了当时的雅典

    A. 民主政治赋予公民思想自由

    B. 人文主义思想滥觞

    C. 商品经济激发公民自我意识

    D. 城邦制度日渐衰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有学者指出,通常我们认为美国的中央政府结构是“三权分立”的。然而实际上权力的分割并不明显,三个行使权力的主体有时也有权限上的交叉,比如把某些立法权给政府,把某些行政权给立法部门。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

    A. 表明政府权责较混乱

    B. 利于避免权力垄断

    C. 创立了新的宪法体制

    D. 旨在提高国会效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英国学者指出:“若非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德国等国家依靠其威权主义策略也有可能存续下来并发展为先进的后工业社会,只需把部分民权、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以一种别具特色的、组织良好的、威权主义的方法结合起来即可。”他旨在阐明德国

    A. 民主政治很不完善

    B.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C. 民众思想封闭保守

    D. 社会组织自由涣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著名学者工学泰指出,“士大夫”的含义在唐宋之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朝及其以前,“士大夫”中的“大夫”和“士”是贵族的两个阶层,宋代之后的“士大夫”的含义是“文人士大夫”,是普通民众中的精英。唐宋之际“士大夫”含义的变化是由于

    A. 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B. 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

    C. 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

    D. 理学对文化大力推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金观涛、刘青峰著)在“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栏目中认为中国史是从秦汉开始到晚清政权覆亡,王朝更迭不已,然而其轨迹几乎始终摆脱不了一个简单循环的怪圈。你认为其根源在于

    A. 专制体制和封建割据

    B. 大河流域和封闭环境

    C. 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

    D. 小农经济和皇权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 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 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有历史必然性

    C. 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 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有学者指出,分封制不仅使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之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性格,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绝对的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这说明分封制

    A. 天子通过诸侯有效地管理地方

    B. “天下一家”的认同日趋淡化

    C. 周王室开疆拓土扩大统治范围

    D. 地方权力过大会销蚀王室权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历史学家王家范认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社会个体成员的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材料所述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大一统”的集权统治

    B. 贵族集团追求奢华生活

    C. 官僚集团普遍贪污浪费

    D. 巨额的军事、行政开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有学者认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关于材料中“州”的地位的演变,正确的是

    A. 从邦联制到联邦制推动了“州”的独立性加强

    B. 从殖民地到独立的“邦”,又到从属于联邦的成员

    C. 在地位的升降过程中逐渐丧失了独立性

    D. 联邦政府完全实现了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A. 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B. 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 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 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读下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 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

    C.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根据“光荣革命”后建立的政治制度,英国由少数贵族掌管政权。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淘汰这说明“光荣革命”

    A. 对英国历史进程影响很小

    B. 确立了民主的基本原则

    C. 正式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

    D. 未改变英国国家权力结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图所列内容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戊戌变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哈里·狄金森认为,16世纪前英国议会召开的次数很少且不定期。但16世纪后,随着议会召开的次数日益增多,议员们的政治认同感也越强,至17世纪,王权和议会权力的冲突一直时断时续,直至1688年光荣革命爆发后,王权和议会才达成稳定妥协。从世界现代化的视角看,英国王权与议会的关系演变过程揭示了

    A. 英国历史发展的独特过程   B. 工业资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C. 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艰难历程   D. 英国政局的动荡不安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关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问题,英法两国认为:可以与中国保持平等关系;这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而中国皇帝则认为:这是封贡体制的终结和对中国天下共主身份的否定,不可接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英法的主张是为了与中国平等往来

    B. 外国公使驻京可方便对中朝贡

    C. 朝贡体制能够适应近代外交的需要

    D. 中国统治者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材料二  英国革命是民族国家首次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造,其最大的成果就是创造了君主立宪制这样一个全新的政体。这一创新是在英国传统政治结构的基础上开展的,其主要变化是:通过立法,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议会的权力大幅提高,形成了对王权的有效约束;在议会内部形成初步的权力分割和制衡机制,这包括两院制的沿袭、政党的分立;对个人自由的保护和享重,包括对言论出板自由的肯定和对人身自由的保护。由此可见,英国革命建立了现代政治的基本结构,但其民主化改造有许多不足,尤其是高额财产资格将大多数国民排除在议会选举之外。革命后的英国国会、自由实际为少数人专享,英国的政体更大程度上处于贵族民主制的水平。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相较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其成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监察体系初步建立。魏晋至隋朝,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沿袭唐制,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初年,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实现了高度的严密统一。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监察权力来源于皇权。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虽然具有其独特性,但也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其局限性。

    ——摘编自高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探析》

    材料二  按照分权制衡理论,美国对行政权进行监督制约的主要方面是议会与司法机关的监督。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传媒的发展,对行政权的监督制约的主要方面正逐步演进为民众的民主监督,即借助互联网和报纸、电视等传媒,用社会舆论对行政机关形成压力,……此外,近些年来,美国行政机关还逐步加强了自身的内部监督制约,如建立行政决策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政府情报信息披露制度等。1978年,还根据《政府道德法》设立了政府道德署,直接向总统和国会负责,地位独立,其主要职责是制定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规范;审核和批准各行政部门制定的道德行为附则;监督行政部门官员公开和秘密的财产申报的执行情况;审核总统政治任命是否有经济方面的利益冲突等。这些都对行政权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摘编自宋欢欢《美国监督机制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相比,美国行政监督机制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古今中外监察机制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