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7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句子默写 1 题,小作文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3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材料三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绮罗  qǐ B.脍炙人口 kuài C.河朔  suò D.脂粉气   zhī

    2.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

    3.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C.《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

    D.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四世同堂》等。

    4.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5.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答出两点即可。

    6.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B.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D.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7.根据上述三个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屋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吩咐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老军都点见了堆数,又引林冲到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烧着。当时林冲便拿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前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在庙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声,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推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殁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赍发(jī)  投奔(bèn)  迤逦(yǐlǐ)  调和(tiáohé)

    B.恶了高太尉(wù)  陷害(xiàn)  玷辱(diàn)  休恁地说(nèn)

    C.浆洗缝补(jiānɡ)  酒馔(zhuàn)  尴尬(ɡānɡà)  讷(nè)

    D.提防(tí)  省事(xǐnɡ)  洗漱(shù)  朔风(shuò)

    2.关于《水浒传》,下面介绍不够准确的是

    A.《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B.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各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C.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炼、准确、细腻、优美、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

    D.元末明初,施耐庵等人在表现水浒故事的话本、杂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

    3.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环境描写为小说人物的活动设置了一个特色鲜明的背景,为人物活动渲染了气氛。

    B.第二段中“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对情节有推动作用:草屋崩坏,才使林冲离开草料场到山神妙避寒;否则,林冲将被烧死,高俅如愿以偿,也就没有逼上梁山的情节了。

    C.“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句话,说明林冲并未识破这是一起阴谋,认为看草料这差使不错,表现出勤快能吃苦的性格特点。

    D.第二段描写林冲盖炭火、拽门、上锁、那钥匙等动作,表现林冲尽职尽责,对仇敌时时保持高度警惕。

    E.第二段从草屋崩坏无法住人、身体向火也不能御寒的苦境、独自踏雪买酒的寂寞三个角度烘托了林冲“风雪落难人”的形象。

    4.文中表现了林冲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5.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处处有伏笔与照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各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二)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三)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径就荒             就:即便

    B.将有事于西畴           畴:田地

    C.善万物之得时           善:羡慕

    D.悦亲戚之情话           情话:知心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悦亲戚之情话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水浅而舟大也             鸟倦飞而知还

    C.胡为乎遑遑欲河之          已矣乎

    D.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

    3.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门衰祚薄            祚:zuò福分

    B.常在床蓐            蓐:rǔ草席

    C.责臣逋慢            逋:pū逃脱

    D.夙遭闵凶            闵:mǐn怜悯

    4.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部采用委婉说法的一组是

    ①慈父见背②舅夺母志③猥以微贱④愿乞终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下列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慈父见背

    B.而莫之夭阏者

    C.而刘夙婴疾病

    D.复驾言兮焉求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赊:遥远

    B.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失路:不得志

    C.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襟:上衣前面的部分

    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穷:困厄,处境艰难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典故解释不正确的是

    A.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彭泽:指谢灵运,他做过彭泽县令,喜好喝酒。

    B.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宣室:汉未央宫前殿正室叫宣室。汉文帝曾在宣室接见贾谊,谈话到半夜。

    C.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三国时的诗人。他有时独自驾车出行,到无路处便恸哭而返,借此宣泄不满

    于现实的苦闷心情。

    8.“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句中的加点词语是怎样生动优美地描绘出深秋的景色的?请做简要分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默先生传

    宋  王向

    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去居颍,其徒从者百人。居二年,与其徒谋,又去颍。弟子任意对曰:“先生无复念去也,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先生舍颍为居庐,少有生计。主人公贤,遇先生不浅薄,今又去之,弟子未见先生止处也。先生岂薄颍邪?”

    公议先生曰:“来,吾语尔!吾行年三十,立节循名,被服①先王,究穷六经。顽钝晚成,所得无几。校其所见,未为完人。岂敢自忘,冀用于世?予所厌苦,正谓不容。予行世间,波混流同。予誉不至,予毁日隆。《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主人明恕,故未见疑。谗一日效,我终颠危。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

    语已,任意对曰:“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先生聪明才能,过人远甚,而刺口论世事,立是立非,其间不容毫发。又以公议名,此人之怨府也。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

    公议先生强舌不语,下视任意,目不转。移时,卒问任意,对曰:“人之肺肝,安得可视。闻善于彼,阳誉阴非,反背复憎,诋笑纵横。得其细过,声张口播,缘饰②百端,得败行破。自然是人,贱彼善我。意策之三,此为最上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次者。”对曰:“捐弃骨肉,佯狂而去,令世人不复顾忌。此策之次者,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又次者。”对曰:“先生之行己③,世人所不逮也!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何疾于不容?此策之最下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喟然叹曰:“吁,吾为尔用下策也。”

    任意乃大笑,顾其徒曰:“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吾三策之,卒取其下者矣。”弟子阳思曰:“今日非任意,先生不可得留。”与其徒谢意,更因意请去公议为公默先生。

    (取材于《宋史》,有删节)

    注:①被服:承受,蒙受。②缘饰:文饰。③行己:立身行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节循名                循:按照,依照

    B.先生幸听意               幸:幸而

    C.良以口祸也               良:的确

    D.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          宜:因此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徒从者百人              卒取其下者矣

    B.来,吾语尔              尔试言其次者

    C.冀用于世                 何疾于不容

    D.不如亟行,以适异国         又以公议名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舍颍为居庐   先生在颍建筑房子居住

    B.主人明恕,故未见疑   主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

    C.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   今天平定了不高兴的心情,先生就知道原因了吧

    D.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   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

    ②智者利身,远害全德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议先生为人刚毅正直,喜欢议论时人时事,先后在梁、宋间游历,但始终不得意。

    B.公议先生深受注重节操、循名责实思想的影响,秉承先王教诲,深入地研究儒家经义。

    C.公议先生聪明而富有才智,是非分明而又乐取人怨,常人难以至此,获得弟子们赞誉。

    D.公议先生自认不是完人,对得到进用已不抱期望,其实这是他对现实有很清醒的认识。

    6.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理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默写

    (1)悟已往之不谏,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觉今是而昨非。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3)《谐》之言曰:“___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4)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小作文 共 1 题
  1. 微写作

    “环境可以造就人。”请从《边城》、《红楼梦》、《呐喊》中任选一个人物,以该人物为例,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认识。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不少于18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95年,研究电池的王传福教授意识到,手机的发展对充电电池的需求会与日俱增,于是成立了比亚迪公司,自主研发充电电池。

    2003年,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的比亚迪,开始进军汽车行业。遵循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拥有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比亚迪成为具有中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在全球市场实现了“弯道超车”。

    近几年,比亚迪逐步放弃了其原本在行业内最领先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转向能量密度高、更具发展前景的三元锂电池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并积极投入到太阳能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

    比亚迪的成长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